三、金融生态学

1.金融生态学的定义

金融生态学是国际著名金融专家丁大卫教授创立的现代金融学和金融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枝,是一门从生态的角度研究金融规律的学科,更确切地说,是一门研究金融生态规律的学科,并与会计原理学、财务管理学、金融树体系、金融科学、金融定律、系统金融学等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学和金融科学体系的核心。它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探索金融的起源与来龙去脉,并研究所有金融资产、产品、市场、体系等金融要素及现象产生和变化的环境与背景,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

金融生态学也称金融生存状态学和金融环境学。

2.金融生态学的核心

金融生态学的核心是金融树体系。事实证明,金融的属性、表现形式、运转规律、逻辑性、系统性、生态性、物理性、流动性、全维性、数理性、来龙去脉、变化规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作用等一切的一切同树如出一辙,因此,金融就是树!树是地球法则的集大成者。“金融树”通过树,揭示了金融发展变化的唯一客观规律。金融树乃金融规律的集大成者。所有金融危机都是人为的,都不应该发生,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人类掌握金融的基本规律之前,金融危机是难以避免的。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违背了树的原则和规律,金融危机就一定会发生。

万物皆有规律,生物发展有其生态规律,同样,金融发展也有其生态规律。通过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学、金融生态学和金融科学等,看似错综复杂、缤纷凌乱的金融世界其实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

3.金融发展的生态规律

(1)如果以土地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是树根,以商品为主的工业社会是树干,那么以金融资产为主的金融社会就是树冠。由于越往上流动性越强,因此只有树根扎牢了,树干才能长得结实,只有树干长得结实,才能枝叶繁茂,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硕果累累,这就是金融发展的生态规律。

(2)劳动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础、最有意义的活动。人类的早期劳动主要是从事与土地相关的活动,称之为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然而,地球是收敛性的,也就是说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循环。人类不可能全部都永久地从事农业经济,人类必须谋求新的劳动形式和获取价值的方式。现在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和金融、信息社会。

(3)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金融,作为价值本身、价值载体、价值流通的形式和获取价值的工具,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也就是说,金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金融,现代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

(4)金融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固有的。金融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金融产品是由农业产品、工业产品衍生而来。然而绝大多数的世人并不知道金融是从哪里来,金融的根基是什么,以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引发金融危机,重创实体经济。

4.金融生态的概念

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5.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

(1)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在国内,周小川博士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核心内容——城市金融生态分析框架。

(2)通常所称生态环境,主要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3)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决定的一样,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其中既包括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4)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5)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考察,大体可归纳为体制性、基础性、环境性三类因素。

6.保护金融生态与维护金融稳定

(1)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3年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以后,引发了金融经济界广泛的讨论。他在2005年初的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把促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2)将生态概念引伸到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项创造性成果,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金融和经济工作中,人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金融生态的真谛,从生态的角度观察和理解金融现象,寻求保护金融生态的思路和措施。

(3)涓涓细流汇江河。经过几年的大讨论,金融生态思想日趋成熟,一些保护金融生态的措施和办法不断地被运用于我国的金融实践,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金融生态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在形成和不断地完善。

7.金融生态的内涵

(1)环境观。这一观点来自于早期的生态经济学观点。

(2)结合观。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生态的结合,这种观点来自于那种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的观点。

(3)仿生观。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是借鉴生态学的观点。

(4)经济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这种观点基于经济生态学,或者说经济演化理论。

8.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自然选择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在现行的金融系统中,非人格化的市场力量将保证那些实现正利润的金融企业存活下来,而亏损者将消失。那些能够获得正利润的金融企业将会想方设法兴旺和繁荣,倘若不成功,这样做的金融企业或迟或早将会被市场清除。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采取各种形式有意识的适应性行为是相当理性的,其中一种就是模仿。例如全成本定价规则,就是对所观察到的成功加以模仿的结果。模仿并不必然导致与现行行为模式的一致,当模仿的努力失败时,新的模式就会出现,从而模仿可以导致创新。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由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各种相应的救助和风险控制手段不配套,金融企业的退出机制失效,使市场的自发的力量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一方面阻挠了好的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模仿创新消失。

(2)清晰的金融产权是金融生态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导致不同的奖惩结构,从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单个产权越完备,越倾向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监督者是剩余索取者,也就是说,给予企业家一种新的产权,新的产权使得源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的“外部性”内部化了。结果,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就更有效率了。如果公司的经营还是低效率的,那么它就会被那些认为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公司的人所收购。经济组织有着节约交易费用的主要目的和效果。治理结构和交易之间以一种影响交易费用节约结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3)金融生态中存在着双重机制。即适应性学习机制(也叫复制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自然选择”中预设个体停滞,而适应性学习机制里,一个产业的主观欲望水平可能与企业一样多,而且,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规则产生了不满意的结果,它可以通过降低欲望水平来避免“死亡”。因此,欲望水平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企业确实被诱导去搜寻盈利性的惯性,而且它们确实在选择之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那么适应性学习和自然选择机制将会彼此互相强化。在和谐的相互作用中,这两种机制将会使一个产业趋于一个新的“正统的”均衡。

(4)金融生态有三种不同稳定策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稳定策略、哈耶克的文化稳定策略、发展稳定策略。这三种策略的优化组合,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模式是自然稳定策略;通过“模仿和复制”的适应性学习实现的稳定状态叫文化稳定策略;当人类和动物通过试错法学习特定类型的行为时,叫发展稳定策略,我国改革开放的稳定策略显然是发展稳定策略。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在演化时间里发生作用;文化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稳定策略,在历史时间里发生作用;个体试着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展稳定策略概念,在发展的时间里发生作用。我国的金融稳定策略要及时地由单一的发展稳定策略,向三种稳定策略搭配使用。

9.金融系统生态平衡原则

(1)金融生态的均衡机制是价格系统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传导,经济体相互发生作用,在价值总量上实现总需求和总供求的平衡。金融生态平衡原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金融生态失衡表现在价格机制上,一是金融市场的发现功能失效,使价格背离价值,产生所谓泡沫经济;二是价格的人为管制使价值分配在各经济体上分布不均,影响自然选择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微观活力;三是价格的结构性失衡会引起金融生态的恶化,使金融发展出现结构性倾斜。因此,宏观调控要针对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区别对待地进行调节。

(2)金融业一旦发生产权模糊,企业、市场、政府的边界不清,相应的就会出现经济体或者政府越过生态边界,占有其他经济体的功能或价值,原有的生态均衡就会被打破,这种越位的“物种”要么自身消失,要么灭掉其他经济体。物种的边界是被严格界定的,这种界定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没有这种界定一切都将不存在,就像经济中的产权一样,没有产权的界定任何经济体将不存在。这一定义一旦打破,物种发生异化,原有的规则将失效,生态失衡,大系统发生连锁反应,混乱与不稳定将发生。例如食草动物异化为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异化为食草动物。如果狮子吃草,兔子将恐慌。因为兔子吃草,排他性使得狮子不容兔子再吃草了,杀死兔子不是为了食肉,而是为了使之灭亡。这就像政府经营企业一样,企业一定会恐慌,因为政府的企业不一定要吃掉企业,而是要占领他们的份额。

(3)物种异化将打破生态平衡。异化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创新式良性异化,一种是变种式的恶性异化,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异化。金融生态平衡包括反垄断和个别物种内部的平衡,内部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发生癌变。如新陈代谢是金融生态的一种动态的均衡机制,这种均衡被打破的结果,将阻碍创新,生态发生恶化。

10.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要求

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要求厘清市场、政府和法律的边界,防止金融生态不同系统的变异。

(1)市场的边界在于市场失灵和市场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市场失灵主要指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内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在这些情况下,市场效率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市场固有的局限性是指市场与生俱来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交易成本、有效需求局限、“稀缺性幻觉”和机会价值,这些局限性的存在使市场本身就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金融生态系统不单是一个市场的秩序,它还是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子系统”,因此,金融生态必须服从于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规律。

(2)法律的任务一是要明确金融生态的边界,对现有的金融生态平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如产权、市场规则等。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市场存在的前提,因为它严格界定各种市场系统的边界;二是法律要完成市场不能完成的经济功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有限性对金融业的影响。政府也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在市场内部消除市场自身的局限性,从事监管和宏观调控职能,二是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从分工上讲,法律是针对稳定性的、系统性的“共同选择”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而政府是针对临时的、短期的、非普遍性的、局部的市场边界以外的问题,两者是可以转化的。

(3)从金融生态的角度讲,市场、法律和政府是三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根据物种边界清晰的要求,各系统的职责一定要明确。如果三者的边界模糊,就可能使市场、政府和法律发生异化,在出现变种性恶性异化的情况下,金融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引起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出现金融不稳定。在金融改革中,凡是牵涉到权利和义务的改革都必须事先进行法律规范,否则就会出现系统性混乱、细胞异化、物种混淆,发生“癌变”。例如,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由于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产权边界,牵涉到各方的经济利益,很多规则和程序必须由法律来界定,必须有法律的事先介入,实际操作中忽视了这一条,将给改革留下很多隐患,最终根据生态均衡的原则,改革还会回到原点。

11.信息是金融生态系统的阳光

它不仅为金融生态提供生长的能量,还是金融生态系统的“照明工程”,没有信息和信用,金融生态将归于黑暗,金融企业也将消失。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信用就是有用的信息。信息能够发现价值并创造价值。只有有用的信息增加,信用才能增加,金融生态才良性发展。

在自发秩序下,信息主要是由市场发现的。哈耶克认为,在市场中,人们的认识是分散的,是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发现了这些认识,并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市场愈发达,信息愈充分。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上,信息并不是充分的,加上市场本身会出现失灵和市场固有的局限性,金融市场呈现昏暗状态,市场发现信息的功能难以发挥,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差。

因此,要改善金融生态的信用状况,需要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配合,一是要加强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管理,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信息发现功能。二是要加强立法,严格界定各种信用边界,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三是金融机构要在金融生态中形成征信和授信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自发的信用增强机制。四是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和监督。

12.金融生态系统是经济生态的血液循环系统

一方面,金融生态的特征和规律服从于经济生态规律的原则,另一方面金融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输送各种价值要素。

经济体通过货币流动配置资源。货币对于经济体而言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把各种要素输入经济的各个环节和部位,使经济体健康发展。货币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总是从收益低的部分流向收益高的部分,货币从生产力高端流向生产力低端有利于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违反货币流动的资源配置规律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如我国农业的“二元”结构问题,由于在城乡之间出现了血液流动的梗阻,生产力要素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村生产力呈“扁平状”,无法提高。非洲经济的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违反货币流动规律将是长期的贫困。

市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内部性、外部性等问题上,更进一步地讲,市场还会出现“效用失真”等问题,从而使资金流动出现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调度资金。因此,政府调度资金的多少不是衡量金融效率的标准,其标准是能否实现经济金融在市场、社会和自然三个空间中的最优目标。正因为我国金融一体化程度不高,甚至出现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倒退,才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提高资金效率,解决市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中西部资金流动中,要对生产力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提高政府的信息生产能力和识别能力,当政府的信息优于市场时,政府的调控才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