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族生态学

1.民族生态学的定义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民族群体在其居住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中保障生命的传统特点以及已经形成的生态联系对人的影响;还有民族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以及民族生态系统形成和发挥作用规律的学科。

2.民族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四个阶段。

植物生态学某种意义上只研究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保护生态学发展,人们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因为离开了动物,纯粹只考虑植物生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动物可能瞬间就将其破坏;因此,就产生了第二个阶段动物生态学,然而人类的破坏力较动物幅度更大,就产生了人类生态学,这也是首次将文理科结合起来,民族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研究特定人群(以民族为单位)来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信仰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变革。

民族生态学既不等同于人类生态学也不等同于生态民族学。目前全国硕士点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兼具文理的特性,是交叉学科)和云南大学(云南大学侧重于文科方面,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博士点仅有中央民族大学。

3.民族生态学的特点

(1))民族生态学由来已久,从人类远古时期延续到今。生态学家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民族生态学,而民族学家则从民族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民族学。研究问题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进入了同一领域,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研究民族和生态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同时逼近这一领域,将会加速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使其日臻完善。

(2)民族生态学把民族人口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中心问题是探讨不同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动态规律性。

(3)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态依赖机制,研究同一生态环境对不同民族文化起源、发展的不同影响。如:研究全部生态地貌,长江、黄河等水系、山脉、高原、盆地、沙漠、海洋、草原等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如长江的上、中、下游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态文化等,研究的主体是不同的民族人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不同民族和跨民族间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仅包括不同土著人群对其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包括环境如何影响民族的文化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往往忽略汉族的关系、汉族的农耕文化、两河文化起源和孺子百家的文化对生态的影响等。

(4)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和社会如何与其自然环境中各个方面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森林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人类社会不仅仅积累了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传统知识,也与自然的动植物、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建立了密切地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某个地区的同人群和不同人群或社会群体中建立了与自然界和谐生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在其宗教信仰、技术实践和规章制度中得到具体反映,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生态学内涵;即民族生态学。它涉及传统的世界观、自然崇拜和文化信仰;人与环境、疾病认知的传统医学;滋养自然和利用资源的传统生产生计活动的操作实践,是传统社会调控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资源间相互关系的“智能阀门”、“知识体系”和“管理制度”,而这种人和环境高度复杂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命、生产和生态网随着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到达一种新的动态平衡,这就是民族的生态适应。

(5)民族生态学的翻译之争论。因为传统的民族一词翻译有一定的误导性,国外没有对应的民族一词,只有种族一词,因此翻译是不确切的,正确译法为:民族生态学。

4.民族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1)民族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41年民族植物学;1976年民族生物学;1995年民族动物学。

(2)民族生态学的建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H. Conklin 1954年an ethnoecological approach to shifting agriculture; G.G. Esculet 1989年采用ethnoecologie表示不同社会群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美国V.M.Toleto 1992年进行学科界定,包括:民族植物学、民族生物学、民族动物学、农业生态学、生态民族学等诸多分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1988年在巴西举办第一届国际民族生物学大会ICE; 2010年在北京举办第一届民族生态学大会。

5.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前沿

(1)不同民族的发展与自然资源。

(2)不同民族的发展与环境。

(3)不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6.民族生态学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民族生态系统及其变化规律。

(2)不同民族利用自然资源(尤其生物资源)。

(3)不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7.我国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少数民族和汉族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不同生物资源利用的民族生态学基础。

(3)典型民族生态系统维持机制。

(4)少数民族和汉族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如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冻土生态系统、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生态系统。

8.跨民族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如长江、黄河上中下游不同民族的生态系统关系体制、机制、获益共享机制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