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特征河长法

加里宁(Г.П.Калинин)认为,在一特定长的河段内,蓄泄关系同水库一样,从而使得第2.1节的SQc关系成为单一的相关曲线,即S=SQc)为单值函数。显然,SQcQr无关,他称这样的河段长为特征河长。他根据所提出的特征河长的概念,建立相应的流量演算方法[2,4]

2.3.1 特征河段内蓄泄关系的分析与特征河长的确定

2.3.1.1 特征河段内蓄泄关系的分析

由于在特征河段内河槽的调节作用和水库的调节作用一样,故在特征河段内河槽蓄量S与下断面出流量Qc成为单值关系。从图2.10可以看出,距下断面l'处找到与稳定流水位相等的水位。因此,在该处的水位与下断面出流量应存在着函数关系。类此,若取Sl(特征河长)河段上的水量并使包括在AEC内的水量与BED内的水量相等,则SQc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成为单值关系。

图2.10 说明特征河段实质示意图

AB.当稳定流时相应于2—2断面实测流量的水面线;C-D.河段上所研究的瞬时水面线

(1)如果l'l不变。

(2)如果l'l仅随相应于稳定流水位而变,但不随洪水形状本身(附加比降)而变。

也就是说,设AB为稳定流水面线,则AB以下的水量为Sw, l'处的水位为Zl,当水面线由AB变为CD时,由于Zl不变,且AEC内的水量与BED内的水量相等,则此时的河槽蓄量S=Sw,即水面线虽然由AB变到CD,但特征河段内的水量不变。可是下断面水位减小将使得下断面流量减少。然而,另一方面当水面由AB变到CD时,水面比降增加将使得下断面流量增加,若增减值相等,则Qc=Qw(稳定流流量),由于Qw=fZl)为单值关系,所以Qc=fZl)也为单值关系。又因S=FZl)为单值关系,故S=fQw)必为单值关系。

2.3.1.2 特征河段长l计算公式的推导

特征河段长l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多,但均先导出l'再来求l

1.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导l'的计算公式河道某断面不稳定流的流量Q与同一水位下稳定流流量Qw之比,同时由曼宁公式得

式中:K*——流量模数,m3/s;

i, i0——同一水位的不稳定流和稳定流的水面比降。

不稳定流水面比降i为稳定流水面比降i0与附加比降iΔ之和,即i=i0+iΔ,代入式(2.23)得

因为,故有,代入式(2.24)得

又因为不稳定流量Q为稳定流量Qw和附加流量ΔQ之和,即Q=QwQ,代入式(2.25)得

由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定出ΔZ, ΔZ与附加流量ΔQ的稳定流流量增值ΔQw相应,即

式中:——稳定流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斜率。

另一方面,由图2.10可知,ΔZl'iΔ,连同式(2.26)一并代入式(2.27)得

2.根据流量的全微分方程推导l'的计算公式任一断面的流量是水位和水面比降的函数,即

由式(2.29)对流量的全微分得

由特征河长的定义可知,在特征河段内,若距下断面l'处的水位Zw不变,则下游流量Qc不变,即dQc=0。在此情况下,下断面水位Z的减小是由水面比降i的增大而来的,因此有dZ=-l'di,代入式(2.30)(此时Q改为Qc)得

又因

将式(2.32)对i偏微分得

将式(2.33)代入式(2.31)得

当采用开始时的稳定流比降,则式(2.34)变为

分子、分母同乘以,则有

3.l'推导特征河长l的计算公式当河道为棱柱形河道时,则有l=2l',此时式(2.28)、式(2.35)分别改为

式(2.36)与式(2.37)便是河道测流断面为一般形态的特征河长计算公式,通常使用式(2.36)较为方便。

若将化为有限差式,则式(2.37)就变为式(2.36)。

从上述两式可以看出,特征河长与附加比降(洪水波特性)无关。

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有时以解析式表示

式中:b——系数;

n——指数。

因为Qw不仅是水位Zl(自流量等于零算起的水位)的函数,而且与稳定流水面比降i0有关,所以b也就包含着i0,式(2.38)对Zw求偏导数得

将式(2.38)及式(2.39)一并代入式(2.37)得

从式(2.40)可以看出,特征河长 l随着水位Zw的增加而增加,但式(2.38)是近似的经验方程,并且指数n在整个水位变化范围内并非是常数,往往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加。经验表明,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固定的特征河长,不致造成较大的误差。

2.3.2 演算公式的推导

如上所述,在特征河段上的流量演算,完全与水库的调洪演算一样,这样便可以用水库型蓄泄关系方程(槽蓄方程)代替式(1.3),并且假设这种关系是线性的,则有

式中:τ*——槽蓄曲线的斜率,又称集流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河床水力特征,它说明在研究河段上水流的调节程度,h。

将式(2.41)代入式(2.1)得

式(2.42)为线性常微分方程,其通解为

式中:C——积分常数。

式(2.43)有两种边界条件下的特解:

(1)当Qr=常数时,由式(2.43)得

由初始条件t=0时,S=S0,则由式(2.44)得

式中:S0——起始蓄水量,m3

将式(2.45)代入式(2.44)得

等式两端同除以τ*

其中:

应用时t常取定时段长Δt,然后逐时段进行演算,此时式(2.46)变为

式中:K1 ——系数,

(2)当入流在计算时间内呈直线变化时,则有

式中:Qr,0——河段起始瞬时入流量,m3/s;

a——入流量增大率(常数), m3/s2

将式(2.48)代入式(2.43)得

由分部积分法得

将式(2.50)代入式(2.49)得

由初始条件t=0时,S=S0,则由式(2.51)得

将式(2.52)代入式(2.51)得

等式两端同除以τ*

同理,应用时取定时段长Δt,然后逐时段进行演算,此时式(2.53)改为

由式(2.48)知,,代入式(2.54)得

其中:; ΔQr=Qr,2-Qr,1

有时为了计算方便,由于Qr在Δt时段内呈线性变化,则可以用时段之初、末的入流量的均值Qr代替Qr,此时问题就变为第一种情况(Qr为常数),则有

因此,式(2.56)实际上包含着上述两种情况。故一般使用式(2.56)进行流量演算。

如果两断面间的距离不是一个特征河长,而是n个特征河长,即L=nl,则可以将整个河段分成n段,每一段长为l,它们的(n-2个)起始流量由上、下两断面的起始流量内插而得出,每一小段仍用式(2.56)演算之。

前面已经指出,特征河长虽然随着水位的增加而增长,但在计算中将特征河长取定值不会产生较大误差。如果上、下断面间的距离是特征河长的2倍,3倍乃至10倍时,由于误将该河段的距离作为一个特征河长进行演算,结果又会怎样?张文华通过研究,证明由此而产生的误差仍将很小,现证明如下[2]

由于在特征河段上的流量演算,完全与水库调洪演算相同,因而就可以用水库简易调洪演算的高切林公式来观察其误差。高切林调洪演算公式为

式中:Qcmax——出流洪峰流量,m3/s;

Qr max ——入流洪峰流量,m3/s;

Vmax ——次最大调洪水量,m3

W* ——次洪水总量,m3

L=nl,将河段长L自上而下按特征河长l分成n段,每一小段按式(2.57)演算,由此得第一段的出流量为

第一段出流即为第二段入流,则第二段的出流量为

连续演算之,最终求得第n段的出流量为

其中:流量的第2个下标表示河段数。

因为最后一个河段的出流量即为整个河段的出流量,所以Qmax, n=Qc max

现以式(2.58)的计算值为准,再将n个特征河长当作一个特征河长按式(2.57)计算,则所产生的绝对误差为

式中:Qcmax——按式(2.57)的计算值,m3/s;

Qc max, n——按式(2.58)的计算值,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