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 夏俊芳
- 3050字
- 2020-06-25 22:16:50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国土总面积960km2,占世界陆地面积1/15,居世界第三位。
从农业自然资源看,我国处于北纬20°~50°的中纬度地带,总体光热条件比较好;水分条件差异大,东南部雨量充沛,西北部干旱少雨;山地多,平地少;水土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仅0.1hm2,为世界平均的27%;人均地表水资源2700m3,不足世界平均的1/4。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和水源不足的矛盾还将加剧。
从农耕历史看,我国有着几千年精耕细作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农艺经验,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在人畜力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微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和不利于新技术推广,而不能适应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传统农业需要技术改造,要实现机械化,便是面对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大量劳力需要转移就业,要克服土地细碎的格局,难度大,进展速度不可能很快。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1)人多地少,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紧张,提高农业单产至关重要,机械化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目标服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0.1hm2,劳均0.26hm2左右,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力不缺,还有相当富裕劳力。除新疆、黑龙江、内蒙等边远省区,人少地多、必须靠机械化种地外,大多数省区应该说对机械化要求不迫切。但由于粮食形势严峻,因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机械化的目标不同,我国发展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服务。
(2)农户经营面积少,作业地块小,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适当的经营管理和组织形式。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不足半公顷,因种植不同作物需要或分配需要,一户的土地又分成几块,从而形成更为狭小的作业地块。因此我国农机化经营形式,与世界上许多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不同,主要是双层经营形式,即农户承包经营土地,乡镇农机站或农机专业户经营农业机械为农户提供有偿的机械作业服务。
(3)幅员辽阔,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大,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按一种模式,或相同速度发展。必须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总体看,在发展速度上,人少地多的地区,机械化快于人多地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区),机械化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原地区机械化快于山区;旱地机械化快于水田地区。
在发展模式上,在经济发达的农村,以乡村集体农场、专业户规模承包加社会化服务的机械化模式较多。在人少地多地区,以机农合一的农场模式较多。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则以机农分离的双层经营模式较多。
(4)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力量薄弱,必须实行节水、节能、节本,保护地力的机械化。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区,要发展保水、保土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在灌溉地区,要发展机械化喷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减少灌水量,扭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局面,保持水分供需平衡。
二、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近几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和综合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总体上看,全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这是全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一方面,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跨过40%门槛,另一方面,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40%。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1)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长。2009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057万千瓦;拖拉机突破100万台大关,达到102.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1.7万台,小型拖拉机达到90.8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4.2万台,插秧机达到1.3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198.9万部,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1.9;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35亿元。
(2)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完成机耕面积6149万亩(1亩折合667平方米),机械播种956万亩,其中机械插秧445万亩,机械直播39.3万亩。机械收获3832万亩,其中机收水稻2388万亩,机收小麦1163万亩,机收油菜13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农业运输、排灌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机械作业量占大农业总用工量的50%以上,农机化服务收入达40亿元以上,为农民节本增效亩均收入达80元以上。
(3)农机化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农机作业,种类上已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延伸,产业上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地域上由平原向山区丘陵地区延伸,功能上由单一作业向多功能延伸。我省油菜联合收获,水稻旋耕埋草,棉田管理,沼液沼渣抽排,小麦、油菜精(少)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基本成熟,相关机具逐步实现批量生产。茶叶、烟叶、柑橘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推广取得新进展。全省农机生产企业达65家,生产各类农机产品达150多种,农机工业取得恢复性发展。
(4)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2009年,全省对新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监管面达到90%以上,农机事故发生率控制在1.5‰以内,农机事故四项指标与往年相比大幅度下降,2008年全省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2009年8月5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省安监局关于全省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实施方案》, 2009年8月20日,在枝江召开了全省“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现场会。全省出现了多部门齐抓共创“平安农机”的新局面。
(5)农机化科学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9年9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省农机化办调整为副厅级单位,成为此次省级部门机构改革中唯一一家机构升格的单位,彻底扭转了农机管理部门历次遭受机构削弱的状况,为全省农机化科学发展,强化农机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与农机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宣贯与实施,农机化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也显著提升。2009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2010年4月19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机化的发展,再次被国家和省政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6)农机化投入逐年增加。全省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安排湖北省的购机补贴资金从2005年最初的15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购机补贴中央资金增至6亿元,2010年中央已经安排湖北第一批购机补贴资金5亿元,预计今年中央安排湖北购机补贴资金总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到目前6年共投入了14.2亿元。补贴范围已覆盖全省所有的92个农业县(市、区)和农垦农场,给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补贴机具。
(7)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在改革中确立地位。2005年湖北省实施“以钱养事”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机构改革,其中农机的资金份额占10%。目前来看,全省大部分乡镇农机推广管理站均实现了改革和改制工作,机构变更性质、人员变更身份工作基本到位。截至2009年底,全省县以下乡镇农机从业人员达到230万人。全省乡(镇)基层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807个,其中168个实行派驻制,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312个实行委托制,由乡镇政府管理;327个实行招聘制,由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目前全省乡镇基层公益性农机人员由过去的4000多人减少到1721人,平均每个乡镇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