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与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

余少喜

(武汉市汉南区图书馆,430010)

在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后,近年来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健康、稳步地发展。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违背农民的意愿大拆大建,以为建造新房子,贴瓷砖,建喷泉,扛着锄头进楼房就是新农村了。这不仅脱离了实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对传统文化也造成破坏。农民致富奔小康,尤其需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需要新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在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繁荣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上,应该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以农民自己认可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其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家园。因此,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农民对新文化的需求,他们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需要适当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落到实处。图书文化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载体,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把图书文化送到农村、送给农民,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

一、充分发挥图书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需要重新校正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图书文化“三贴近”的优势,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创新”的理念,努力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新农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图书馆兴起农村文化建设。如2005年,在文化部、财政部“全国送书下乡工程”活动中,许多图书文化单位精选出适合农民的养殖、种植方面的科技文化书籍,编辑成宣传资料,千方百计地送到农民手中,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发挥好图书文化在农村的引导、示范和桥梁纽带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腐朽、庸俗文化对农民的侵蚀,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德风尚、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农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和有序性。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缓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团结和凝聚民心。

二、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发展的新途径

1.正确认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作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之一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却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藏书陈旧,文化活动匮乏。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若阵地丧失,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素质的提高必将带来消极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将导致农民文化生活的不均等。一些贫困地区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设施特别简陋,图书服务等文化活动单调,内容贫乏。仅有的五六万册左右的藏书,大致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馆之初购进的,而且多年来从未进行过图书剔旧工作,书库中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县图书馆的优秀文化难以深入的乡村,打牌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甚至一些地方因为文化环境恶劣,滋生了一些危及社会稳定的因素。

(2)缺少专业人才。人才问题几乎是所有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忧虑。许多县级馆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极大地影响了工作质量。另外,由于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馆的人员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或知识老化的现象,致使图书服务工作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3)购书经费短缺。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入。然而,有些地方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领导往往把全部精力放在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根本列不上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长期以来,对县图书馆的拨款仅限于人员工资,基本没有购书款,以致一些县级馆长年未购一本新书,只订几份党报党刊维持局面的状况。

总体来看,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的高达55%以上。许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在经费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缺口,面临“馆舍破,藏书少,读者少,设备缺,效益差”的窘境。有些馆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开始出租“闲房”,有的馆甚至出卖人员编制。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正遭受着严重的风化和剥蚀。

2.牢固树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新理念

图书馆要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渗透力的强势,运用多种文化形式,对时事、政策及其相关知识加大宣传力度,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加油鼓劲,提供动力。

3.新形势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1)加快立法,正确定位。县级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期滞后甚至滑坡,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经费短缺,政府投入不足。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可依,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建筑面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资质等等写入法律条文,从根本上解决它的困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县级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基层政府要大力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更新观念,明确县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2)呼吁政府加大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农村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贫困地区的农村群众处于“文化饥渴”之中。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文化设施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其运行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即使有再宏伟的建筑,再热情的服务,图书馆也会失去魅力,失去读者的信任。

据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有6万元左右的购书经费,就基本上能正常运转。政府加大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图书馆现状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保证图书馆有足够的购书经费和业务开支。当然,目前绝对的经费充裕在贫困地区是很不现实的,因而,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经费显得更有意义。尽量减少建筑费用,尽可能扩大资源建设空间,无论何时都是值得提倡的。

(3)提高馆员素质,优化服务质量。要在贫困地区巩固和发展一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支热爱本职工作、懂业务、肯吃苦、稳定的高素质队伍是不行的。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过去形式上的图书管理员,更不是只会借出、收回图书的临时工。他们应该既懂图书分类、分编、外借、保管等专业技术,还要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既要充当窗口阵地宣传员,引导、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又要努力成为承担课堂培训,施教于人的老师。在新时期,县级公共图书馆更应把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4)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藏书作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新时期的建设,要积极吸取发达地区县馆的经验,突出地域特色,尽量显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应该根据其服务对象定位馆藏,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文献资料保障体系。其藏书应以实用为主,不求完备。

(5)建立健全图书馆网络。县级公共图书馆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主要靠图书资料和期刊等各类文献。以一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目前的现状,毫无疑问地难以满足本县广大信息用户的需求。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和本县各乡镇图书馆(室)和村级图书室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以县馆为中心的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发挥整体联动优势,为本县广大信息用户服务。

(6)全力为农村提供各类信息和科技知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难题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村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限制了农村的发展,也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任由这样的状况长期存在下去,农村将永远处在信息社会的边缘地带,从而贫者愈贫。因此,为农村、特别是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缩小城乡信息差距,是建设新农村首要解决的问题。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切实承担起为农村提供信息及科技知识的重任。

①提高农民的图书馆意识。所谓图书馆意识,是指图书馆和图书馆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般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去向。农民往往缺乏图书馆意识,当他们有信息方面的需求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要到图书馆中去寻求。这不光是他们的错,而是图书馆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造成的。要体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必须注重农民图书馆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渠道,主动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图书馆的性质、作用及活动目的,通过宣传来激发广大农民的读书热情,使他们到图书馆来分享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开发自己的潜能并找到一条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只有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②以“共享工程”为依托,为农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县级公共图书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就得深入农村调研,在搜集和提供印刷型文献的同时,着力提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类网络信息:一是将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分类,以“共享资源简报”或“农情信息快报”等形式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利用光盘拷贝机和CD-R刻录光盘,按照使用对象,开展跟踪服务。二是认真作好信息接收和存档工作,将其再分类,建立文件夹,以便推广使用。三是抓好试点,反馈信息,全面推广。四是引入招商机制,以版头附加广告的形式,由商家提供CD-R光盘,制作信息宣传拦。这样既宣传了企业形象,还解决了图书馆的经费之困,不失为一条“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蒋昌忠.在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培训班上的讲话[J].湖北省图书馆通讯,2001

[2]王俭.宜兴市图书馆与社区合办图书室的实践与思考.县级图书馆生存发展启示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200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