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泉:水上大世界
池泉庭园是日本最早出现的庭园形态,简单而言,它是设置了小河川和水池的庭园。它又以观赏方式及布景的不同,分出了舟游式(水池宽阔,可乘船游览)、回游式(水池宽阔,可沿池岸信步漫游)、观赏式(水池较小,坐在一处或坐在室内可一览无余)、筑山式(池中及池岸上多有土石堆积的小山)、综合式(除去池泉还包括了其他形态的庭园)等多种样式。
日本的池泉庭园,源自上古,最早出现在飞鸟时代,后经奈良时代的发展,最终大规模出现在平安时代的贵族宅邸中。那些贵族在宽广的宅邸土地上,造池筑山,泛舟其上,以喻大陆景色和海洋风光,祈求长生不老。下面仅举几处池泉庭园加以叙述。
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园
飞鸟时代的天皇皇宫和都城共有两处,分别为飞鸟京、藤原京,均位于今奈良县僵原市明日香村一带。飞鸟京指的是飞鸟时代前期和中期的皇宫及关联诸宫舍设施,此间的645年颁布了“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了日本最初的国家体制和年号。藤原京从694年到710年存在了17年,此间的701年参考中国唐朝统治制度,发布的《大宝律令》,成为日本最初的律令法典,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此间还模仿中国都城格局营造了条坊式的都城,成为日本最早的首都。那个时代的建筑经一千四百年的沧桑均成了遗迹,它们包括皇居(即飞鸟宫)、寺庙、工房、水钟、船石、飞鸟京苑池等遗迹。1999年开始,奈良县立僵原考古学研究所对飞鸟宫北的飞鸟京苑池遗迹进行了多次发掘,直到2016年才完成了整个发掘工作。从发掘的成果来看,它是一处池泉庭园。它有着泉水来源,池长230米、宽120米,池底敷以小圆石,池中有许多堆积的大石块,池泉被一道“渡堤”分成了南北两池,特别是南池中有以被称为中岛的石块堆砌的岩岛,池中有重达2吨的大石块,南池东岸的护岸石垒筑堤竟达3米高。从池中还发掘出了土制、瓦制的碗碟和一枚木简,从池周边发掘出了梅树、柿子树的残留物……根据研究结果,其建于7世纪后半叶,是日本最古的飞鸟时代的池泉庭园。在完成发掘工作后,工作人员在池泉边用原木建了栋古典建筑作为休息场所,其中包括一间厕所,这似乎预示着飞鸟京苑池将要进入恢复庭园原貌的阶段。
进入奈良时代,都城也设在奈良,名称平城京,仿长安和洛阳城市格局而建,但位置不在明日香村而是在今奈良市北的中心部。在多次对平城京遗址的发掘中,两次发现了宫城遗址并复原了“朱雀门”和“大极殿”。1967年,在平城京遗址东侧的一次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处池泉遗迹,后经修复和引水,重新建成了“平城京迹东院庭园”,使其基本恢复了原样。“东院庭园”的池泉南北长100米、最宽处东西宽80米,而最窄处仅5米左右,它北窄南宽,呈S形状,很像一道曲水。复原时在池上架设了两座朱红色的桥,一座是平桥,一座是反桥(以木柱支撑的弓形木桥),在池北岸设置了“筑山”(假山),沿岸砌出“洲浜”(沙洲、海滩),池中心以土石堆出一座“中岛”。另外在池泉的北部、中腰和东南角新筑了三处仿古建筑物——玉殿、正殿、隅殿,隅殿造型美观,像个二层角楼。现在的人们经常穿着奈良时代的服装,在那里举办庭宴、观月会、茶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初期池泉庭园的构成元件和布局,可以想象古时天皇和贵族们在此宴饮舟游的情景,也能嗅到伴随遣唐使的派遣而形成的以平城京为中心的贵族、佛教文化——天平文化的气息……
位于奈良的平城京本处于盆地之中,涌水、积水虽多,但缺少排水之处,亦不便船运,因此在桓武天皇时代的784年,将都城迁往平城京之北40公里处的长冈,是为长冈京。在那里,桂川、鸭川、宇治川汇成淀川,通往大海。仅仅9年后,又因皇室纠纷等原因,同一位桓武天皇于794年将都城继续向北迁移10公里,建了平安京,它在今京都市中心部。自那时起开创的平安时代延续了近400年,直至定都江户(东京)的明治二年(1869年)止,这使其成为日本长过千年的古都。正因有千年文化积累,京都聚集了日本各式庭园。
随着794年的平安京迁都,同时建造的有宫廷禁园——皇家庭园。作为平安京的镇守,在宫城正门两侧建有官寺东寺和西寺。桓武天皇做了东寺的开基,那禁园便在东寺院内。桓武天皇之子嵯峨天皇,将东寺下赐给了乘遣唐使船私费留学又归来的高僧空海(弘法大师),作为东寺真言宗的总本山,此后名“教王护国寺”,而院内的禁园则被称作神泉苑。千余年中,教王护国寺几经火灾,神泉苑也几度荒废,又几度复建复修,最后于1934年将它们焕然一新地恢复成了平安时代的面貌。神泉苑是以“法成就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园,水源来自护城河,水池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40米,形状像个葫芦,故又称“瓢箪池”(日本称葫芦为“瓢箪”)。水池里有一座中岛,还有一座伸进池中的出岛,上有一座神社“善女龙王社”,一座美丽的朱红色反桥架在通往它的池水上,其名“法成桥”。你许着愿从桥上走往那神社,定会心想事成。池的西岸坐落着讲堂、金堂,南岸矗立着一座五重塔。京都有四座五重塔,唯东寺五重塔最有名,它不仅是京都的象征,也是平安时代的象征。
嵯峨天皇在今京都市右京区的嵯峨野有座离宫御苑“嵯峨苑”,苑内有宽阔的池泉“大泽池”,周长一公里。后来嵯峨天皇听从空海建言在离宫内建了五大明王堂,嵯峨天皇的皇女正子内亲王于876年将离宫御苑改建成了真言宗寺院大觉寺,从此成为真言宗大觉寺派的大本山,其东侧的池泉大泽池,也随之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庭苑池”——最早的离宫庭园。大泽池中有名为菊岛的中岛,有伸进池中的出岛,名称天神岛,菊岛和天神岛间的池水中冒出一块三角状的巨石,名庭湖石,而大泽池本名为“庭湖”,这“庭湖”指的是什么湖?是洞庭湖。1200年前的日本就知道洞庭湖了吗?也许是更早的人传说过来的,也许就是留学僧空海传入的吧。公元818年,日本大旱,瘟疫流行,花道嵯峨流的始祖嵯峨天皇以为是自己不德所致,便在空海的劝请下离开正殿到离宫嵯峨苑简居,抄写《般若心经》。1967年,为迎接嵯峨天皇抄写《般若心经》后的第20个戊戌年(2018年),在大泽池畔建了座“心经宝塔”,它是座造型很美的朱红色的两层塔,端庄又美丽,给大泽池庭园增添了无限风采。大泽池北曾有“名古曾瀑布”,遗憾的是,今日仅留下遗迹。大觉寺成为花道嵯峨流的发源地,直至今日,每年会多次在大泽池畔举办花道展;大泽池是日本有名的赏月之地,每年中秋之夜会在那里举办观月晚会;嵯峨苑大泽池比神泉苑“法成就池”宽阔,可谓池泉舟游式、回游式庭园,今有仿古的“龙头舟”“鹢首舟”在池水上荡漾……
永保寺庭园
岐阜县多治见市虎溪町有座1313年建立的庙宇永保寺,它的创建者是有名的禅僧梦窗疏石。在这之前,梦窗疏石是今山梨县净居寺住持,他在一次与弟子七人西行时,途经今多治见市土歧川旁的一片丘陵地,在那里迷了路,正好遇见一位骑白马的女子,梦窗疏石朝她行礼道:我如脱壳之蝉,仅问山路,请指点迷津。女子仅留了句:沧桑正道尚远,指教迷途,还得靠自身——然后便消失不见了,但在她消失之处的一块岩石上出现了一尊一寸八分高的观音菩萨像。梦窗疏石由此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之后便在那里创建了山号为虎溪山的永保寺,又于1314年在寺内建起一座名叫“水月场”的观音堂,将那座白马女子的化身观音菩萨像作为本尊供在里面。梦窗疏石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庭家,创立永保寺后,他请同辈僧人佛德禅师当开山住持,自己则带领弟子们耗费四年时间,在寺中营建了9340平方米的舟游式、回游式池泉庭园。
永保寺庭园包括位于北部的观音堂、梵音石、开山堂,以及南部的心字池、白莲池和一片无名水池。观音堂是一栋苫着桧木板的歇山顶式禅寺佛殿,开山堂与其式样相同,里面供有梦窗疏石和佛德禅师像,它们都被列入了日本国宝。两堂中间的梵音石是一座岩山,上面有座飞泉亭,从那里落下的多道飞泉形成了瀑布“飞瀑泉”,飞瀑细细,发声有如梵音,岩山梵音石便取名其音。飞瀑泉最后落进心字池,心字池位于观音堂南,其尾部又拐在观音堂东侧,有如一条卧龙,故心字池又名卧龙池。池水中间架着一座无际桥,是永保寺庭园的中心景观,它是一座不涂漆的反桥,惹人注目的是桥中间建着一座“桥殿”——桥亭。这种在桥上建亭的形式是日本庭园中的首创,因此它以“永保寺庭园无际桥”之名被列入了日本国家名胜。无际桥西水中筑有不大的龟岛和鹤岛,观音堂东侧的池水中还有一座建有小祠的岛,它以两座石板平桥与岸上相通,如果加上心字池的反桥无际桥,永保寺庭园似有净土式池泉庭园的布局。
卧龙池西侧有条通往土歧川的小溪,溪上架着可容三人并行的石桥,两旁的石栏杆都有三个石柱,其名三笑桥。从永保寺的山号虎溪山到这三笑桥,使人想起中国庐山虎溪旁的东林寺,想起虎溪三笑的故事:净土宗始祖、东林寺法师慧远曾有“送客不过虎溪桥”誓约,某日,简寂观道长陆修与陶渊明到访东林寺与慧远叙谈,离别时还谈笑甚欢,直到听到虎啸声,方知已过虎溪桥,引三人哈哈大笑,后来他们在分别处建了三笑亭。这日本净土宗永保寺山号及寺中三笑桥,均传承于此故事,而永保寺所在地地名虎溪町及寺旁的虎溪公园也传承于此故事。
鹿苑寺金阁庭园和慈照寺银阁庭园
曾游京都鹿苑寺。大凡到京都观光的人都去过那里,它更以俗名金阁寺名闻遐迩,面积9.3公顷,是一处池泉舟游式、回游式庭园。金阁寺的前身是镰仓时代的公卿西园寺家宅邸上建的西园寺及山庄“北山第”。1397年起,室町时代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将它改建成了将军别邸“北山殿”,他死后,后人根据遗嘱将其改成了禅寺鹿苑寺(属临济宗)。寺中有供奉佛舍利的“舍利殿”,其为三层楼阁建筑,第一层表现了平安时代贵族建筑风格,第二层呈现镰仓时代的武士建筑风格,最上面的第三层则是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其最上层建筑的外壁和天井全以金箔装饰,金碧辉煌,故称“金阁”。今日,许多人会从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金阁寺》中了解到这一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金阁”,曾于1950年的一天未明之时,被一名性格孤僻的年轻僧徒放火自焚而烧毁。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殿阁,更烧没了殿内保存的许多国宝。1955年舍利殿重建,1987年重新以金箔装饰了它的第二层和第三层,金阁再呈金碧、更显辉煌。
金阁寺珈蓝多幢,但游客更钟情于金阁和阁前的庭园,那就是金阁寺庭园。金阁寺庭园面积的一半种植着林木,另一半是围拢在林木中心的一个水池,名镜湖池。镜湖池呈圆形,周边以岩石砌岸,西南部向池中伸出一个有弧线美的“出岛”。池中立着形状各异的巨石和土石堆积成的岛。金阁基座半在岸上半在池水中,颇似水榭,走进它的一层,可以看到池中大部分的岩石和岩岛。
从金阁往南看镜湖池,最近处有块露出水面半米、形如笔架的石块,它代表须弥山,叫作“九山八海”,表示佛教的须弥山和周围的三千大千世界。此石虽小,来历不凡,有说是足利义满请来的洞庭石,有说是丰臣秀吉请来的太湖石。“九山八海”后面的小岛叫“鹤岛”,形如仙鹤,岛上只有一棵松。“鹤岛”,右侧的岛名“龟岛”,中间隆起如龟甲,前面石块扬起,名龟头石,后面拖着一石,名龟尾石,其稍大,可容两棵松。龟鹤喻长寿,出自神仙思想。龟鹤两岛之后,便是镜湖池中最大的岛——中岛,名苇原岛,亦名蓬莱岛。苇原是“苇原中国”或“丰苇原水穗国”的略称,它们是日本神话中高天原和黄泉国之间的世界,也是日本早期国土。海上有仙山,山中有仙人,那山叫蓬莱,产生自道教的神仙思想。那苇原岛蓬莱岛兼称的中岛上植有更多松树,岛上有立石,岛周有围石。你从金阁沿池滨环路走到镜湖池南岸,从那里可看到苇原岛岸壁及岸旁的几处岩石:三尊石、细川石、赤松石、畠山石。三尊石是一高二矮的一组石景,它们代表释迦、文殊、普贤;细川石高两米,形同鲨鱼背鳍,赤松石在水中,犹似红松的树干;畠山石是富士山的微型版。
从金阁往西南的出岛看去,池水中有排成一列的出龟岛、入龟岛、淡路岛。淡路岛是日本神话高天原众神制作的日本第一片国土,在今濑户内海中,镜湖池中的淡路岛依其形而筑。这一列三岛,又表示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镜湖池中所有岛上均植松树,它们是黑松,松枝松叶被人工修建成圆片状,犹如飘浮的云彩……
整个金阁寺庭园体现了神仙思想和佛教思想。金阁西侧回廊连接着一个立在水中的木亭,名“漱清”,是个登船的舟亭,金阁东侧水中有一排四柱立石,那是系舟石。可以想象,自足利义满以来的将军、武家们,乘舟荡漾环游在镜湖池中,追求享受仙境和净土之乐的得意样子。金阁寺庭园,可称蓬莱样式的庭园,池中的“九山八海”又受着净土式庭园的影响,但它被分类为日本庭园三大形态中的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当然以水为主。涌水为泉,泉还可以从小川及人造水渠的水而成的“遣水”引来,以现代抽水机引来地下水,汇聚成池,还有利用海水涨潮落潮围出的池。比如金阁寺庭园镜湖池之水,来自其北上方的终年不涸的“安民泽”,泽中水流出,经岩石落下,形成了一道“龙门瀑”,落水正击一块“鲤鱼石”,落水形成一条“银河泉”,最后汇入镜湖池,这也是有创意的设计吧。有了池,在池畔池中堆土筑山、筑岛,架上小桥,建筑亭榭,再在园内种植花草树木,就成了池泉庭园。池泉庭园又可细分出坐在铺着榻榻米的房间“座敷”里即可观赏的“观赏式池泉庭园”、顺着园中土石路漫步观赏的“回游式池泉庭园”、乘游船于池中观赏的“舟游式池泉庭园”,而金阁寺庭园将这几种“式”囊括于一身。
提及金阁寺,总会令人联想起银阁寺,它也带有庭园,叫作慈照寺银阁庭园。银阁寺位于今京都市左京区银阁寺町,原本是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从1482年起修建的山庄。山庄内的一座叫作观音殿的楼阁原本是计划苫上银箔的,但赶上了时局紧张、经济匮乏,改成黑漆涂抹。2010年整修时才将它的屋顶改成了“柿葺”(柿木板苫顶),使其在阳光照射之下也银光闪闪。慈照寺银阁庭园面积约为2.2公顷,是处池泉回游式庭园,但它与该寺方丈室中间夹着一片名称“银沙滩”的枯山水。“银沙滩”以色深色浅的两种白砂石铺就,深一道浅一道地形成优美的图案,表现的是杭州西湖之美。它的一端又以白砂石垒起一座180厘米高的圆锥形的“砂盛”——立起来的砂山,它的顶并非锥形而是平的,很像富士山。银阁庭园是由银沙滩和锦镜池组成的上下两段式的庭园,锦镜池的形状很像一幅中国甘肃省地图,东西水面宽绰、中间狭窄,狭窄处架着一座“龙背桥”。锦镜池西部被一座小桥隔出了一个小池,池中立一小石,名称“北斗石”,银阁便坐落在小池旁。西部池水中一个较大较平的岛叫作“仙人洲”,东部池水中有座全以巨石垒成的“白鹤岛”,岛的一旁立有三尊石组,水中有块平平的坐禅石,通往白鹤岛的两座桥曰“仙袖桥”“仙桂桥”,可见那里是一片神仙世界,也是一方净土世界。池西的“喜月泉”是一道极细的瀑布,而锦镜池的水源来自池北山上的“相君泉”,它被一石组围拢,泉水自其中不断涌出……室町时代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建的鹿苑寺金阁庭园金碧辉煌,其孙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的慈照寺银阁庭园银光闪闪,它们有如日月对照。
识名园
曾为国内摄制组写下了名为“樱花前线”的拍摄提纲,2012年1月,摄制组为拍第一集来到冲绳,我也曾赶去陪同。其间抽空去了那霸市的琉球古都首里城和城南不远的识名园,它是座回游式池泉庭园。识名园坐落在山林中,占地4公顷多,正中有个心字池。它始建于琉球王国第二尚氏王朝尚穆王(1739年—1794年在位)时期,曾是王室离宫。二战时日军的弹药库曾设于识名园,弹药库后被美国军舰的炮弹击中,致使庭园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识名园是于1975年照原样重建的,能看到的建筑和景物有正门、番屋、御殿、石桥、六角堂、劝耕台、育德泉,当然还有那心字池和池中的两座小岛。
番屋是警卫室,御殿是木造红瓦顶的纯琉球王家建筑,它是琉球王室的别邸,也是用来接待来自中国的册封使的招待所。六角堂建在心字池中一座小岛上。另一小岛居心字池正中,由左右两座中国风格的石拱桥与南北两岸衔接。这两座石桥有趣耐看,它们以浅海珊瑚礁形成的琉球石灰石造就,一座桥的石块切割得平直,一座桥的石块外面保持原样的毛糙,远看近看都像卧着一堆毛茸茸的狮子。劝耕台在池西岸高台之上,上面建有八角凉亭。我登台入亭四望,看到多半那霸市井,再低头俯视那应是心形的心字池,被一个小岛两架石桥拦腰束住,竟像一个大葫芦。心字池之水,来自几处地下涌水。其一是池北的育德泉,它在以琉球石灰石砌成的两个井口中,一井呈方形一井呈月形。低头望去,泉水清冽,井底涌水和气泡也清晰可见。井之上立两石碑,一为1800年尚温王的册封正使赵文楷题字“育德泉碑”,一为1838年尚育王的册封正使林鸿年题字“甘醴延龄碑”。心字池一周铺着石头垒砌的道路,园内诸景可在石垒道上漫步时一一而见,那石垒道也是由琉球石灰石铺就的,灰色,覆盖在绿荫下,显得清凉。冲绳属于亚热带气候,识名园内树木常青,百花四季变样开。
识名园带着中华风味,但它更是琉球特色的庭园,琉球后来纳入日本成为冲绳县,识名园以它的造园式样,被判定为池泉庭园中的回游式池泉庭园。2000年,它与首里城遗址等多处琉球时代的名胜古迹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香川县高松市栗林公园(县立历史公园)
日本自奈良时代起实施律令制,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多处令制国,今四国岛上的香川县,古时称作赞岐国,有名的“赞岐面条(乌冬)”即发源于此。到了江户时代,赞岐国为高松藩领有。今香川县首府高松市有座栗林公园,它是在室町时代赞岐国豪族佐藤的别邸的基础上,经高松藩几代藩主历经百年(16—17世纪),作为藩主别邸而营造的一处池泉庭园,原名“栗林庄”。明治时代,废藩置县,它成了香川县县立公园。其面积达75公顷,是被指定为日本特别名胜中的最大的庭园。
池泉:栗林公园内共有六个池——南湖、北湖、西湖、涵翠池、芙蓉沼、群鸭池。它们以庭园的中间线分在南庭和北庭里,南庭是标准的池泉庭园,北庭则带有现代色调。南庭以面积7900平方米的南湖为主,北庭包括芙蓉沼和面积7930平方米的群鸭池。长条状的西湖紧邻作为庭园借景的紫云山,山脚直削陡立,呈赤色,以周郎赤壁故事定景色之名为“赤壁”。涵翠池是个迷你小池,池水碧绿。南湖是庭园中的精华,多数景观点缀其周边,既可环路游览亦可乘小舟观览。池泉池水来自于泉,南湖东南角有个叫“吹上”(吹上本意是有水涌喷之处)的地方,一条古河道的伏流水从那里被抽上来,日抽1800吨水,充实着那六个池。
筑山:庭园中有13处土堆或石垒的筑山,它们或临池岸成峰或立池中成岛屿。有名气的是南湖之滨的飞来峰和北湖之滨的芙蓉峰,它们均拟富士山形状而筑。站在飞来峰处,可一览南湖绮丽风光,远眺湖中三岛——杜鹃屿、天女岛、枫屿。立于芙蓉峰处,可观北湖中的前屿和后屿,岛屿上长满黑松,卧着立着奇奇怪怪的岩石。迷你小池涵翠池岸边布满了奇岩怪石,池中心竟容下了一座瑶岛,那池自然该是瑶池了。在最大的群鸭池中堆筑着一个很大的多闻岛,还有冠名春、夏、秋、冬的四个小岛……
林木花草:栗林公园原名“栗林庄”,冠名其时,庄内种满了栗树,然栗树后因故被伐尽,改种黑松树,使得今日的1400株黑松成了庭园的主角,它们经过修剪犹如盆栽,其中一株老松名称龟鹤松,其围拢树根的110块石头被堆成了乌龟状,上面的松枝修剪成白鹤展翅之姿,栩栩如生。南湖中的枫屿之上种满枫树,岸边有一片枫林组成的“枫岸”,秋季来临,那里是一派红色世界,南湖中的杜鹃屿上则长满了杜鹃花。庭园中心地带有着南北两处梅园,芙蓉沼是个莲花池,群鸭池水中长满花菖蒲,园中更有300株樱树……栗林公园是个林园,是个百花园。
桥与亭:栗林公园中有14座桥,其中梅林桥的桥栏涂得朱红,最美的偃月桥原木原色。园中有多座亭,又多为凉亭或望亭,但其中的掬月亭和日暮亭是茶亭,前者是数寄屋[1]式的建筑物,后者是草庵型的茶室,其两侧均有露地,游客可在这两间茶亭里一边品味抹茶和茶点,一边观览池景……
枯山水:关于想象的游戏
我现居日本福冈博多。博多历史长,多古寺,且多禅寺,其中承天寺是侨居博多的南宋豪商谢国明捐资建造、由留学僧圆尔弁圆开山的禅寺,它也是日本荞麦面条、面条(乌冬)和馒头(点心)的发祥地。承天寺方丈室前有一片枯山水庭园“洗涛庭”,每次见到那以白砂石铺就成大海、以岩石寓意高山的日本独特的庭园,我都会心静神凝。
2012年10月12日晚,我得幸在枯山水“洗涛庭”前参加了一次“观月祭”,坐在门窗敞开的方丈室,举首观明月,隔着枯山水看对面特设的舞台上的诗吟、日本舞、筑前琵琶、筱笛(一种横笛)、中国二胡等表演和演奏。白砂石被月亮耀出青光,岩石更显昏黑,枯山水真就成了微波荡漾的蔚蓝大海。表演开始,舞台灯光变幻着照射在枯山水上,它又呈现暗淡的色彩缤纷,表现出日本的“物哀”“空寂”“幽玄”的美意识……
次日,将洗涛庭前的观月祭在一同好网页上分享了一下,得一些跟帖,其中有位旅居东京多年的网友问:枯山水好像多在西日本,何故?也有一位新近留学来的人问:什么是枯山水,中国有吗?前一问好答:枯山水出自禅宗思想,属于西日本的九州博多是留学僧和渡来僧渡唐或来日的玄关,日本第一座禅宗寺院圣福寺便落脚在博多,而日本禅宗得以确立是在京都、奈良等地的关西地区,枯山水多在西日本出现是很自然的事。以东京为首的关东地区或更东面,不是没有枯山水,而是较少而已。后一问却较难答,我自己也得好好学习后,方能作答。
枯山水是无池无水的庭园,是抽象思维的庭园。枯山水以白砂石铺地,耙出条纹,表现大海、湖池、河川及水的流动、波澜,砂石地间放置岩石,表现为山,有的枯山水庭园会培植青苔围拢着砂石、岩石。顾名思义,枯山水是干枯的山水,但它在坐禅冥想的僧人心中并不干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禅师面对枯山水将心洗涤得清静,枯山水源自日本禅宗寺院,多是方丈庭园。
曾去中国留学的僧人荣西,有日本茶祖之称,他也是于1195年在博多建立了日本第一座禅宗寺院圣福寺的开山住持,十年后他成了京都最初禅寺建仁寺的开山住持,因而也成为日本临济宗的门祖——千光国师。1246年,南宋僧人兰溪道隆来到博多,小住一时后去了京都和镰仓,于1253年成了统辖镰仓幕府的权力者北条时赖开创的镰仓建长寺的开山住持,他也成为日本临济禅宗的中兴之祖。
兰溪道隆好像对龙门情有独钟,他去京都和镰仓途中,在九州筑后川支流处遇一瀑布,其山势有如龙门,便起名龙门瀑,并在其侧建龙门寺,留弟子做住持。他后来从镰仓建长寺去了今山梨县甲府市东光寺担任开山住持,并建造了寺内庭园,此园本属池泉庭园,建造者又在池水中央放置了船型石及表现为龟、鹤的石块,在岸上用数百石块堆筑了水墨山水画式的风景,其中有一组无水落下的“涸泷”,以堆放的石块组成山涧,以立放的叫成“水落石”的平面石块表示飞流直下的瀑布,而一块形如鱼状的“鲤鱼石”,多半身露出“水面”地正往“瀑布”上跳跃。这组不动的石块表现了活生生的鲤鱼跳龙门,名称“龙门瀑”,今尚在。那以岩石布成的“龙门瀑”旁并未铺就白砂石,但日人常将其当作枯山水的雏形。
日本最古老的造园书《作庭记》,成书于平安时代,但镰仓时代中期的1289年版本的《作庭记》第五段中始见“枯山水”字样,读那段文字,可推测其时的枯山水指的是“龙门瀑”那样的有岩无砂的石庭。兰溪道隆来日时期是镰仓时代中期,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和室町时代初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日本作庭师梦窗疏石,它吸收“龙门瀑”的形式,加进了白砂石和青苔等元素,奠定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枯山水的基础,也就是说他是枯山水的开山鼻祖。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几句偈颂诗来理解什么叫枯山水:“枯山水一尘不染,却宛若见到高山耸立,无水一滴,但能感觉出飞瀑落下。我总受风之召唤、月的邀请,在这庭园漫游。”从此诗中可总结出枯山水是抽象的无尘之庭,它可磨炼清澄如洗的人心。枯山水出于佛教的禅宗思想,梦窗疏石本是一代有名禅师,有着“七朝帝师”之称,他在《梦中问答集》中有言“把庭园与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
关于梦窗疏石和他的作品,会在后面文中介绍,这里先推荐两处有名的枯山水——京都市北区的大德寺大仙院庭园和京都市右京区的龙安寺方丈庭园。
室町时代有位今滋贺县出身的禅师古岳宗亘(1465年—1548年),他于1509年成了规模宏大的京都大德寺的第76世住持,并于同年在大德寺院内建立了塔头寺院大仙院和它的庭园——大仙院庭园。围绕殿堂和方丈室,大仙院共有东庭、北庭、南庭三处枯山水庭园。东庭被多数学者断定是古岳宗亘的作品,大多数游人也是闻其名而来的,初见你也许会失望、诧异于它的狭窄,几百平方米的庭园还是个曲尺形,像个英文字母“L”。但你仔细观察,那逼仄的空间里竟容纳了千山万水。其山均有名,最先一部是一个石组群,它们是由大青石铺成的佛磐石、独醒石、坐禅石、鞍马石,围拢着一个龟岛……曲尺拐角处的石组群是庭园最精美之处,小小的名为蓬莱山的高台地上立着头顶浑圆、两米高的不动石,伟岸屹立的不动石旁是头顶尖尖、略显苗条的观音石,观音石后是由远山石及数块“泷添石”夹着的两块水落石,它们是落下两段瀑布的枯泷。瀑布落下,以白砂石为流水,一路向南流,钻过一道青石板桥成了大川,那里又形成了一个石组群:龙头石、达摩石、明镜石、法螺石、沉香石、布袋石等围拢着一组鹤岛……白砂流水钻过一道亭桥汇成了大海,迎面看到的是一条舟石。舟石是日本石崇拜中的一种模样、大小均如舟船的天然石,有的是一整块,有的是像船头船舱及像船尾的两块岩石对接起来的,有的地方称其为“贵船”,日本有许多叫舟石或贵船的地方,而大仙院庭园的这条舟石有“日本第一美”之评。舟石满载神山之宝行驶在大海上,它的两旁是龟甲石和比睿石,最后迎接它的是卧牛石……不大的大仙院东庭枯山水展现的是山、川、海,你坐在方丈室后的里间和书院间内看的它就是一幅山水图。方丈室后的北庭比东庭小些,但除去一个角落里长着一棵树、布着两块石头外,全由白砂石铺就,被梳理成弯曲的纹络,它表现的是一条大河川。方丈室前面的南庭全被白砂石覆盖,砂石被梳理成一条条直线,它的面积和东庭相仿,但显得辽阔无边。其为大海,海中立有两座山,但它们不是岩石,而是“砂盛”——以白砂石堆成圆锥形的立砂。北庭和南庭没有出自古岳宗亘手笔的相关记载,大概是后来人布置的,但它们和东庭呼应,形成了另一组山、川、海的枯山水组合。
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其院内有广大的池泉回游庭园镜容池,但出名的却是仅有336.6平方米的方丈庭园,那长方形的庭园中铺满白砂石,从东往西地坐落着由15块岩石组成的五座石组,它们均被一圈苔藓围拢,其他再无一物。就是这么朴素简单的龙安寺方丈庭园,却坐在日本有名的枯山水中的头把交椅上。这都与它的石组构成布局、庭园别称和萦绕其上的众多谜团有关。这些石组均无名字,人们只好从东往西地将它们编号为1组至5组,1组由五块岩石组成,2组两块、3组三块、4组两块、5组三块,1组、2组的岩石数相加等于7,3组、4组相加等于5,5组的岩石数是3,这样构成了日本“七五三”的吉祥喜庆的数字,原来作庭家是在玩数字游戏!全体的十五块岩石共同表示了吉祥喜庆,但你从庭园的任何角度看,只能数出十四块岩石,那块被隐藏的表示一个“无”字,是作庭家在与观者捉迷藏!龙安寺方丈庭园有“七五三之庭”和“虎子渡水之庭”两个主要的别称,“七五三之庭”可由上述石组的岩石数目理解,而“虎子渡水之庭”的别称。无论庭园简介或专家论述都未明指是从哪组石或全部石组得来的。虎子渡水,来自中国谚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很凶狠,能食虎子,因此母虎渡河时总是将彪驮在背上,不嫌麻烦地往返三次护其三子涉水,免得虎子与彪单独相处时被咬死。介绍和论述没有明指,观客可细辨,请注目1组的五块岩石:居中的是园中十五块岩石中最威风凛凛的,应是母虎,其身后一块中等身材、略显狰狞的岩石应是母虎背上驮着的彪了;母虎身前的浅白色的小岩石应是正随母涉水的虎子,还有两块岩石是平的,它们的背仅冒出白砂石两三寸高,它们拉开些距离地伏在母虎前后,前面的应是已登岸的虎子,后面的应是还在等待涉水的虎子……此庭园以石为主题,可列为枯山水中的石庭,关于它的作者,有创建龙安寺的室町时代武将细川胜元、同时代名作庭家相阿弥、该寺第四代住持特芳禅杰等诸说。但在对形似鲸鱼和鲸鱼尾巴的第2组岩石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鲸鱼”外侧身上藏有“小太郎”“彦二郎”的刻名,他们是该庭的作庭家?究竟是谁营造了龙安寺方丈庭园,怕是永远成谜了。人们根据此方丈庭园之谜,还引申出“心字庭”“黄金比之庭”“五山之庭”等别称,加上当代产生的“禅之庭”“哲学之庭”“推理之庭”,别称竟达55个……
顺便提一个庭园名词——石庭。枯山水庭园以砂石和岩石构成,也允许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及苔藓作衬,但仅有苔藓作衬的枯山水而称为石庭的这龙安寺的枯山水便是有名的石庭。
面对枯山水,你可冥想世上万物万事,但作庭家布置它时都有严密的构思、寓意和象征。回到文前提到的九州的枯山水,有“日本的孔夫子”之称的朱舜水,在长崎旅居的六年中,曾受到他第一位日本弟子、柳川藩藩士安东省庵的经济援助,他后来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圀)邀请去江户弘扬儒学。为给一篇关于朱舜水和安东省庵的小文配两张图片,我曾去了柳川市的净华寺,参拜其院内的安东省庵墓和枯山水庭园“三忠苑”。“三忠苑”不大,地面铺着的白砂石表示东海,砂石中卧着的一条舟石表示朱舜水渡海来日,三块立着的大石头,象征着安东省庵、朱舜水、德川光国。
福冈县太宰府光明禅寺的枯山水,是一位叫作重森三玲的作庭家1957年的作品。它分表庭和里庭两处,表庭名“佛光石庭”,在长方形的白砂石庭上,十五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了一个“心”字,我想大概是洗心之意。里庭名“一滴海之庭”,它的白砂石庭是任意形状的,犹如漫延伸展的湖水和海岸,它被长满青苔的地面围拢,青苔地上长满了枫树。日人用四字熟语“长汀曲浦”形容“一滴海之庭”,说它是长河入海口和弯曲的海湾岸边平地风景。我看那景,脑中便浮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曾几次于深秋时去看“一滴海之庭”,那时的红叶飘落在曲状、同心圆状的白砂石线条上,给它重叠上同样的红色曲线,让人不觉身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砂一极乐”“一念一清净”的美好意境。
枯山水的作庭和使用石料并非千篇一律,比如奈良吉野郡有座建于室町时代末期的愿行寺,它的庭园是仅有218平方米的枯山水,却立有许多立石和多组比较稳健的石组,它们表现的是阿弥陀如来、洞窟瀑布、小船、波涛、火炎,但那里的海不是以白砂石,而是以破碎的、直径10至15厘米的灰黑色的栗石(岩石碎块)铺就。和歌山县纪川市有座天台宗寺院粉河寺,寺内有处枯山水庭园,面积1公顷,比愿行寺枯山水大多了,而且集中了本地和外地的青石、紫石、蛇纹石多达数百块,因此建起了带石垣的豪爽巍峨的枯山水。庭中有高耸的蓬莱石、鹤羽石,光龟石石组就有两组,它们是雌龟石组与雄龟石组,最显眼的是在深山幽谷之上高悬着一座石桥,这样架出来的石桥叫“玉涧桥”,有如中国天台山方广寺的“石梁飞瀑”,这样营建的庭园被称为“玉涧式庭园”,这样的架桥和造园的流派被称作“玉涧流”,说的是他们营建的庭园有如中国宋末画家芬玉涧的水墨画。当然“玉涧流”造园不仅表现在枯山水,还有许多表现在池泉中。
露地,源自茶道
福冈市博多区内有座庭园叫乐水园,是被高楼大厦围拢的恬静之地。乐水园的墙垣很特别,叫作博多墙,是丰臣秀吉平定九州后重兴博多时,瓦工们利用被战火毁坏的瓦片、石块筑起的土围墙,它有博多独特的美感和历史感。乐水园的墙垣内是一个由枫树遮天蔽日、被竹林环绕围拢的日本庭园。弯弯一池水卧于庭园中心,池水源自一道一米多高的人工瀑布,水池上架着木桥、石桥,池旁布置着石灯笼等景饰。
乐水园,本是明治时代博多豪商下泽善右卫门于1905年修筑的私人别邸,1995年由福冈市整修成了日式庭院。依修筑样式看,它是一处池泉回游式庭园。但是,你从乐水园北部一角,又可通过石板路,穿过一道竹篱笆门,走到一座被“露地”围拢的茶室,那小小一处庭园是个园中园,它被单独称为茶庭,是茶庭式庭园。
什么是茶庭呢?简言之,它是附属于茶室的日本庭园,因为它是没有屋檐遮盖的一片地,所以又称露地,是源自茶道文化的一种园林。
欲言茶道、茶室、茶庭,说来话长,只简述如下: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里,茶自唐土传入日本,但以它的珍贵,饮茶仅流行于僧侣和贵族之间,是为贵族茶。镰仓时代的日僧荣西,入宋学习归来成为日本临济禅宗的始祖,他将从中国带回的茶种播种在九州,还写下了《吃茶养生记》,总结并发扬饮茶的功能为敬佛、接客、醒神、养生。他以饮茶醒神可以驱散困乏集中精神坐禅而推出了“茶禅一味”,形成了日本禅宗的风格,因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其后出现了寺院茶。
室町时代出现了流行于贵族和武士间的书院茶。室町时代中期的茶人禅僧村田珠光,师从一休和尚,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成了“侘茶”的创始者。他一改贵族茶和书院茶的高贵,建了草庐,在那里举行“茶汤”行事,是为草庵茶,他也因此成了茶道的创始人。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绍鸥将草庵茶深化并简约化,更强调精神性地建立了三张和两张半榻榻米大的茶室,总结出富含禅味的“侘”理念,进而提炼出茶道的高尚优雅品味。
商人出身的千利休在师从武野绍鸥修禅的过程中,学到了“侘”的精神,他废豪华、易简单地改良了茶道具,使茶室达到了“无”的境地。他与金井宗久和津田宗及并称为茶汤的天下三宗匠,并因为侘茶、草庵茶在他这里集大成,而成为日本茶圣。村田珠光创草庵茶时茶庭已初显轮廓,而千利休增加了通往茶室的露地及露地上的构成物,最终固定下了茶庭的模式。
茶庭或露地的构建,或因地制宜,或因茶道流派之别而略有不同,总体来说,是由木、竹、石等添景物和简单的建筑物布置出来的,其中石是重中之重。树木和竹构成了林,独立的茶庭有土围墙或砖围墙做外墙,其内还有一道竹围墙,叫作竹垣。许多露地又被一道高仅及腰的稀疏的竹篱笆和一道“中门”分成了外露地和茶室所在的内露地,竹子还被改造成引水的竹筒……石中除去石灯笼置于树下水旁作装饰外,其他各有所用、名称繁多:飞石、敷石、延段、踏石、蹲踞、前石、手烛石、汤桶石、手水钵、镜石、流水石、关守石……
初闻这些石的名称会有些晕乎,在此做点解说:飞石是庭园中用于步行、隔一步间距埋入土中的平整的石头,多块、多组飞石构成了通往茶室及其他建筑物的小道,它们或呈直线或布置成多种曲线,引出行走步伐的美态。手水钵是用天然石或人造石做的水盆,供作进茶室之前洗手漱口用。蹲踞其实是前石、手烛石、汤桶石、手水钵、镜石、水门、水琴窟等一组石头的总称,手水钵前侧的前石供人蹲踞,手水钵左侧的手烛石为夜间举行茶会时放置蜡烛或手提灯笼照明所用,右侧的汤桶石则为冬天茶会放置热水桶用(此左右是茶道表千家流派的置石法,而里千家反之)。水门是用砂石和小石头铺就的地面,用来接手水钵中溢出的水和洗手漱口用过的水,可避免水花四溅,它又叫作“海”,“海”之下埋着一个排水用的倒置的陶瓮,“海”中水滴滴入瓮中会发出如琴之声,所以称作水琴窟。
蹲踞,原为汉语词,是一种屈膝蹲坐的姿势,比如日本相扑两名力士出场时两腿分开蹲下的姿势便是蹲踞,而茶庭的蹲踞不仅是指一组石头,更是指茶人在手水钵前洗手漱口的姿势。它或是左腿蹲、右腿跪但膝盖不着地,或是双腿屈膝蹲坐在手水钵前洗手漱口的姿势。关守石,是一块或圆或方的、有两手抱拳之大的小石头,用染黑的棕绳在上面绑出十字结来,放在一块飞石上,表示“请止步”。
说到蹲踞和手水钵,可想起日本三庭园之一的金泽市兼六园中的茶庭夕颜亭,它建于1774年,是园中最古老的建筑物,那里有两个手水钵,一个叫竹石根手水钵,是古代椰树根的化石;还有一个叫伯牙断琴手水钵,它是350年前由名匠以黑石研制的,上面刻有伯牙抱琴卧姿。说到关守石,可想起爱知县犬山市的庭园有乐园,里面有日本三个国宝级茶室之一的如庵,如庵的露地里放置的关守石就比较多,以提示游人止步,保护国宝。
茶庭中的简单建筑物有两种,叫“腰掛”和“雪隐”,即休息室和厕所。“腰掛”是个没有门脸的木棚,内置长木凳,供人落腰坐下,它又分成置于外露地的“外腰掛”和置于内露地的“内腰掛”。“雪隐”原本也是汉语词,指的是禅林厕所。它分成“下腹雪隐”和“砂雪隐”,前者置于外露地,可行方便,后者置于内露地,以砂石和石块铺就,并无坑,是装饰。
好了,让我们当一回参加汤茶或茶会的人,经过露地,去一回茶室学习茶道:进入茶庭先在“外腰掛”静坐,等待叫作亭主的茶会举办人或茶道老师的召唤,此时你可目览露地景色,腹中告急的话先在“下腹雪隐”方便掉。得到召唤的示意,脚踏飞石进入中门,在“内腰掛”坐下,再听召唤,走到蹲踞的前石以上蹲踞姿势,取用木制或竹制的长柄水勺从手水钵里舀水洗手漱口。好了,你可以跪进茶室了。
回到文首的乐水园,我是从一个只有二尺二寸(66厘米)见方的如窗之门——躙口,拧着肩膀跪进茶室里的。那“躙”即“蹂躏”的“躏”,不仅平民百姓,哪怕巨商武士,你也得被蹂躏一番方能进茶室,武士带的刀得悬在躙口外壁上。我作为访客进得茶室,除去后来献上的一碗抹茶,见到室内饰品只有瓶中一枝花、壁上一幅字,上书“平常心是道”。
数次穿过露地的中门进茶室,脑中会浮出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草庐形象,几度游览茶庭,虽隐约能听到水琴窟里传出的水滴声,仍会想起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名句。茶庭或露地,有“市中山居”或“市中山林”之称,有说它有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有说它具有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与禅宗的意境,我更赞同有人借“侘”“寂”两字来说它的美学境界。
千利休死后,其养子兼女婿继承了他创立的残月亭“不审庵”茶室,成为茶道表千家流派,其孙宗旦将残月亭“不审庵”茶室让给了第三个儿子,自己另建茶室今日庵“又隐”隐居,后由第四个儿子继承,成为茶道里千家流派,进入近代又从里千家中分家出来个武者小路千家的流派,这三个流派的师家分别是千宗旦的三个儿子,它们后被人合称为“三千家”。
我们可以在京都市上京区小川通,看到相邻的表千家不审庵露地和里千家又隐的露地,你会发现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先说手水钵:不审庵露地有两个手水钵,分别设于外、内露地,其蹲踞的手烛石在手水钵左侧,汤桶石在右侧;又隐露地有三个手水钵,设于外露地的“小袖手水钵”是千利休生前所爱用之物,内露地有两个手水钵,一个在茶室又隐后面,一个设于又隐前,名“四方佛手水钵”。它呈四方形,前面刻有佛像,从这组蹲踞明显地看出手烛石在手水钵右侧,汤桶石在手水钵的左侧,设置位置与表千家正相反。还有不同处是,不审庵露地已将“侘寂”之美表现得尽致,而又隐露地面积较前者更大,设置物又少,它的“侘寂”比不审庵露地更上一层楼。位于上京区武者小路通的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内有由半宝庵、环翠园、行舟亭和祖堂利休堂组成的建筑物,最深处才是茶室官休庵。它的露地比较狭长,布置着飞石和不开花树木,依次是类似门房的“供待”、露地口、蹲踞、石灯笼、蹲踞、外腰掛、水井、石桥四方佛蹲踞、编笠门、内腰掛及其旁的下腹雪隐……布局很典范,其无边墙,进须低头,顶如僧人竹斗笠的编笠门是官休庵的象征。
茶庭或露地,多附属于不同流派的茶道茶室院内,它在日本各地皆有,最多的当然在日本禅宗和茶道发源地京都及奈良那样的有着很多寺庙和庭园的古都。茶庭或露地,还存在于池泉庭园和其他综合性庭园之中,比如上述福冈乐水园本是池泉回游式庭园,比如更有名的京都府八幡市松花堂庭园,是更大的池泉回游式庭园,园内有着更有名的茶室和露地。松花堂庭园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内园前方有一座战国武将小早川秀秋于1560年寄赠的一座书院,内园后方的松花堂本是江户时代初期精于绘画、书道、茶道的僧侣松花堂昭乘,于1637年修筑的草庵茶室。外园是种有400种竹子的池泉回游式庭园,内有称作松隐、竹隐、梅隐的三个茶室,因为它们分别隐藏于松林、竹林、梅林中。这些茶室都附有露地,当然可称茶庭。今日松花堂外园还设置了美术馆,保存着松花堂昭乘的书画及其朋友的作品。
爱知县犬山市犬山城东侧有一座属于名古屋铁道的庭园“有乐苑”,它的东西两侧围有竹林、茶花园、草坪和一个小小的庭园,而中心部有一座“旧正传院书院”和三座茶室——“元庵”“如庵”“弘庵”,这些建筑物的建成跨越了四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曾几度移建。战国时代的名将织田信长的弟弟织田长益本是大名也是茶人,他是千利休的弟子“利休十哲”之一,茶号“有乐斋”。1618年他为了隐居,在京都建仁寺中的“正传院”中建立了“正传院书院”和“如庵”。明治维新的“废佛灭释运动”将同在建仁寺中的“永源庵”给废了,“正传院”也荒芜了,1873年“正传院书院”移建到了“永源庵”的遗址上,“如庵”则被赠送给了祇园街上有能力接受的人。它们于1908年被三井财团买下移筑到东京,又于1938年被三井财团移筑到神奈川县,最后是名古屋铁道公司将它们购下移筑到了爱知县犬山市的“有乐苑”中。“元庵”本是织田长益在大阪宅邸的茶室,后来按其旧图复制于“有乐苑”,“弘庵”则是1986年为举办茶会新建的。
却说经过几番移筑,“正传院书院”变成了“旧正传院书院”,成了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其内存有跨越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名画家长谷川等伯、狩野山雪等人画的障壁画,这些早已成了日本美术史的珍贵资料。“如庵”是带着露地移筑的,它成了日本国宝级三茶室之一(另外两处是京都妙喜庵的“待庵”和大德寺龙光院的“密庵”)。如庵是个二张半台目(两张半茶席加一张茶具架垫)大的歇山式屋顶茶室,底座宽3.5米、长7.5米,从东京往神奈川县移筑时并未将其拆卸,而是用一台大型卡车整件搬运,可见它的简朴和轻巧。茶号“有乐斋”的织田长益自立了“有乐斋流”茶道,如庵的拉门下方贴着“历张”(古月历)、用竹子做成的“有乐窗”、躙口设在凹处,这些都是有别于其他茶室的独到之处。如庵茶室的有名还在于它的露地,露地的飞石、敷石、延段、腰掛、雪隐……应有尽有。露地内有一座石灯笼,乃日本三忠臣之一的南北朝时代的廷臣藤原藤房家之物,十分珍贵;另有一珍是叫作“佐女牛井”的石井,佐女牛是京都地名,那里地下的软水是出了名的优质饮水,早在平安时代就打了水井,其水被茶人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织田有乐斋所爱,二战时水井被政府强制撤除,那石质的井口转来转去转到了如庵露地中;再有一珍是一组有乐斋流的蹲踞,其具备表千家的手烛石居左、汤桶石居右的特点,而居中的手水钵名“釜山海”,它是随丰臣秀吉征韩的战将加藤清正从釜山带回来的。总之,如庵及其露地像是在述说着日本的庭园历史。
本段文字中将茶庭和露地来回混合使用,是因为茶庭即露地,而段落的文题使用露地,是因为日本学者或书籍中多将日本庭园三大形态写作池泉、枯山水、露地。文中有造成读者阅读混乱之处,还望见谅。
注释
[1]一种和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