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集体协商制度实施、评价及创新研究:基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视角
- 杨成湘
- 2373字
- 2020-06-24 14:54:14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相关概念说明。基于劳动关系系统的视角提出本书的研究主题—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动因、特点趋势、实施效果及创新改善。
第二章:集体协商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根据本书的研究内容,需要涉及集体协商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其中,集体协商制度理论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分析,尤其要对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概念进行比较说明。通过对与本书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为本书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土壤的支撑。
第三章: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动因的探究。在探讨制度实施及变迁动因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基础上,以制度非均衡为直接诱导、以劳资社关系和谐度最大化为根本驱动,构建了在内外动力共同推动下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动因模型。进一步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众多动力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类,为后续对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行为(及其变迁特点和趋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集体协商制度变迁及其机理分析。本章首先结合国情将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及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变迁中呈现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其次,从结构、主体、内容三个维度剖析了该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最后,以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方法对集体协商制度体系及以此为支撑的劳动关系系统的变迁机理进行了深入探析,使得关于制度实施及其变迁内在机理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本章的研究为后续关于行为所导致的绩效的实证分析确立了标的。
第五章: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果测度及其影响因素验证。首先,结合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其次,构建了劳方、资方、政府、外部环境及通过集体协商进度(效率)对集体协商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若干研究假设;再次,在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方、资方、政府、外部环境对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协商进度(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协商进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后续关于集体协商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的设计提供经验支撑。
第六章: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首先,深入分析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制度变迁的特点和趋势;其次,从谈判主体、结构、政府作用、针对罢工及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等众多角度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在综合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实施集体协商制度的有益启示。
第七章:集体协商制度创新的总体构想及政策建议。在前述章节对制度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集体协商制度创新的总体构想、基本原则及目标设计;进一步地,从劳方、资方、政府、外部环境等几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创新及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对全书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且阐述研究所得出的相关重要结论,同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4.2 研究方法
劳动关系系统中涉及的主体众多,影响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因素复杂,究竟要采取何种研究方法或其组合,这取决于本书研究对象的特性、研究的内容及期望目的。为了满足本研究的内在需求,需要采取包括相应数理方法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本书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归纳法
本书需要研究推动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动力因素、集体协商制度(行为)的变迁、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这些领域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并对其进行评述,为本研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另外,本书的研究需要相应的理论作基础支撑,这些理论主要包括集体协商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等。因此,也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
(2)模糊聚类分析法
推动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动力因素其重要性程度具有较强的模糊性,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所涉及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和排序是非常合适的。排序的结果能够帮助劳动关系有关主体采取相应管理改善措施或对策提供参考。
(3)熵流分析法
集体协商制度体系及以此为核心支撑的劳动关系系统的属性属于社会系统,掌握集体协商制度(行为)的变迁特点和趋势对于系统相关主体制定旨在改善协商制度实施效果的相应决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本书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系统有序变迁的条件,突出从环境中引入促进系统有序变迁的负熵流的作用,并且强调其中的熵流分析法,借此构建系统达成耗散结构的数理条件。
(4)结构方程模型法
集体协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很难直接度量,只能利用一些外显性指标间接对其测量,进一步地,为了获得相关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定量化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实现这些目的。利用这一方法既能获得集体协商效果的测度结果,同时又能获得其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及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将具有更好的可信度,为后续管理改善措施的出台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5)比较分析法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集体谈判制度有自身特点并且有诸多积极适用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本书运用比较分析法从谈判主体、结构、政府作用、针对集体劳动争议及罢工的处理措施等众多角度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该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出供我国借鉴的相关经验。
(6)系统分析方法
为了持续改善集体协商效果,就必须对其制度进行持续创新,那么就应当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设计出一整套科学合理且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体系或政策框架,围绕总体构想、基本原则、目标设计、政策框架层次递进系统性提出解决方案,为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创新及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