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逐鹿中原(1945—1949)(9)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

两个月前,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著名的“九月会议”,指出了全党的战略任务是: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许多有生力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至11月初,随着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整个战争形势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此时,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各个集团已经不能构成完整战线,刘峙、白崇禧两个集团共75万人被孤立在徐州、武汉及其周围。中原地区的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已经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苏鲁豫皖地区、大别山地区,平汉路以西的郑州、洛阳地区,以及南阳、郧阳、襄阳、荆州等地区。在中原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参加这一战役的有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对于这次战略决战,国共双方都非常关注。

蒋介石说,徐淮会战实为我国家存亡之最大关键。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也明确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且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举行淮海战役,最初是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于9月2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的。9月25日,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0月11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电告中野和华野,指示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执行淮海战役的计划。

毛泽东说,两支野战军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几倍的力量。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5人总前委,成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执行领导淮海前线军事和作战的职权,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在原拟淮海战役计划基础上,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

在淮海战役之初,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切断徐蚌线,占领宿县,配合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

早在1948年10月下旬,中央军委就曾电示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到蒙城地区集结,然后攻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埠段铁路。”陈毅、邓小平根据整个敌我态势,经过认真、反复的研究,当天急电中央军委,建议把中野集结地改为永城、亳县、涡阳中间地区。这样,无论南出宿县—蚌埠线,或东出徐州—宿县线均较方便;尤其后者,对配合华野作战,更加直接、有力。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这个建议。

11月3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向中央军委建议:“陈邓主力应力求首先斩断徐州、宿县铁路,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的形势。”中央军委电示陈邓,同意这一建议,令陈邓:“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

徐州位于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中心,是中原战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在那里集结重兵,以刘峙为总司令的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就设在那里。在徐州西边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东边是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北边驻有第五、第十三、第十四等3个绥靖区部队;南边到蚌埠铁路两侧,西有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东有李延年的第六兵团。

11月5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邓小平命令徐州以西的中野主力及华野一部共6个纵队,在徐州西侧陇海线上的商丘、砀山段70公里处发起猛攻,并控制了由此至郑州的300公里铁路线,直逼徐州。

华野主力在粟裕的指挥下,在徐州以东对黄百韬兵团发起猛攻,将第七兵团合围在碾庄。

11月10日,邓小平在临涣集文昌宫召集杨勇、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纵队司令员开会。

邓小平说明了攻占宿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此次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从正面扑向津浦线,夺取宿县,控制徐州、蚌埠段,对直接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对防止徐州敌重兵集团南逃,特别是对阻止由平汉线确山东进急援徐州之敌黄维兵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占领了宿县城,控制了徐蚌两侧广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兵团。

最后,邓小平指出:淮海战役关系到中国革命的进程,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大胆地去夺取战役的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宿县是一座古城,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扼南北交通要冲,有“南徐州”之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在宿县积存了大量武器、弹药、被服、装备等军需物资,是徐州重兵集团的后方补给基地。宿县城是永久设防的城市,守敌有1.3万余人。它有高厚的城墙、坚固的工事,环城有宽约3丈、水深没顶的护城河,易守难攻。

会后,各纵队司令员连夜召开会议,传达首长指示和野司部署,认真讨论了作战方案。兵分三路,以急行军速度向宿县地区开进。经过连日激战,终于在11月16日胜利攻占宿县城。

攻占宿县,吸引了徐州之敌南顾,减轻了东援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邓小平后来在回忆中野攻占宿县时多次说:“宿县是关键,占领了宿县,就把徐州和南面切断了,实际上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1日,粟裕接总前委电令,组织部队强攻碾庄。11月22日攻克碾庄。我军以歼敌正规军18个师的战绩结束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

11月23日,毛泽东在给刘、陈、邓等祝贺淮海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和第一阶段伟大胜利的电报中,对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给予很高评价。毛泽东说:“你们消灭了刘峙系统正规军18个整师(包括争取何张3个师起义在内),并给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4个兵团以相当打击,占领徐州以南、以东、以北、以西广大地区,隔断徐蚌联系,使徐敌陷于孤立地位,这是一个伟大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

也就是在这一天,总前委和中野指挥部驻进宿县小李家村。指挥部设在一个大院子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3个人住在村边一个偏僻的小院子里。3个人住着一个里外间,邓小平和陈毅住在外间,年龄最大的刘伯承住在里间。3个人中,邓小平年龄最小,身体也好。在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中,他主动担负了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工作。邓小平对刘伯承、陈毅说:“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些。”他还向作战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他请示报告,重大事情同时报刘陈首长。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是打敌黄维兵团,或是打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抑或是进攻徐州地区的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部。总前委常委及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张震回忆说:“小平同志审时度势,一看到这个情况,认为只有把黄维兵团歼灭,因为黄维兵团已经走得精疲力竭了。同时,他也离蚌埠比较近,那边南京的部队逼近。把南京和徐州拉开,所以决定先打黄维兵团,然后再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消灭杜聿明集团。”

刘、陈、邓是11月1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以“歼灭黄维兵团为上策”的。19日,他们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下一步作战以在南线打黄维、李延年为上策。”21日,毛泽东、中央军委电示同意。24日,毛泽东、中央军委又复电总前委:“(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士榘)张(震)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之一,下辖12万余人,其中第十八军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一,且全副美式装备。中原野战军开始参战的总兵力也不过12万余人,且装备处于劣势,要啃黄维这块硬骨头,是相当吃力的。但是,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进程,对解放全中原有重要作用。中野指战员遵照总前委指示,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华东野战军的协同下,与黄维兵团进行决战。

黄维兵团18日进至蒙城地区后,即遭中野部队的顽强阻击。24日上午,黄维兵团强渡浍河,进入了我军预设的袋形阵地。黄维发觉自己处于不利态势,仓皇掉头南撤。中野部队于当日黄昏全线猛烈出击,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一带地区,开始进入“完成包围、紧缩包围、准备攻击及对付敌人攻击”的第二阶段。

11月26日5时,刘、陈、邓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去合围黄维兵团的第一封捷报。当天晚上8时,毛泽东回电:“25日11时、26日5时两电均悉。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极为欣慰。”

黄维被围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先是精心挑选了4个主力师在飞机、坦克、炮火的掩护下,向东南方向突围,被中野第六纵队和陕南独立旅击退。

恰在此时,敌4个主力师中的一一〇师趁突围之机率部起义。

这个师早在1946年就在邓小平的精心策划下,秘密建立了以地下党员、师长廖运周为书记的中共地下组织。淮海战役开始后,邓小平指示他们相继举行起义。一一〇师的起义,在敌人内部引起极大震动。

黄维见突围无望,即调整部署,就地固守。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构筑了大量土木工事和永久工事,将近千辆战车围成一座围墙,形成了一道强固的防御体系,等待南北增援。

蒋介石见形势危急,急令徐州杜聿明部增援黄维。

杜聿明率30万之众,撤离徐州,企图救出黄维后南撤,却被华野部队全部合围于陈官庄一带。

在围歼黄维的日子里,邓小平整天守在作战室,每天工作到深夜。

为了尽快歼灭黄维兵团,刘、陈、邓把部队分成东、西、南三大突击集团,从三个方向向黄维发动猛攻。12月5日召开了有各纵队司令员参加的总前委会议,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决心是拿出拼老命的精神,在双堆集消灭他的土木系一十八军,坚决搞掉‘总统’王冠上的这颗红宝石!”

12月6日,陈赓率东集团,陈锡联率西集团,王近山率南集团,向黄维兵团发动了空前激烈的总攻。激战至15日12时,歼灭黄维兵团10万余人,俘虏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兼第八十五军军长)等人,圆满地完成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

12月18日,中共中央致电总前委及华野、中野领导和全体参战军民,热烈祝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伟大胜利。歼灭黄维兵团后,总前委在华野指挥部蔡洼村召开了一次总前委会。这是总前委5位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会上主要研究了渡江作战方案和对部队的整编问题。会后,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屋前,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个人合影留念,为世人留下了一张永载史册的照片。然后,刘伯承、陈毅奉命前往西柏坡开会,邓小平返回小李家村主持总前委的工作。

12月30日,邓小平率总前委经宿县、徐州至商丘,次日到达张菜园,在这里度过1949年元旦,并且指挥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0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

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蒋介石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以及上海、武汉等地,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据说,斯大林知道后,连声说:“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对邓小平等人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