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贵族文人的高雅游戏

投壶,也称“射壶”,由射礼发展而来,是一种既受到皇室贵族热爱,又在文人中间长期流行的游戏。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它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已经腐化堕落,许多人确实不会射箭,再加上受到室内、堂上、庭院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进行射礼不是十分方便。有些文士既不愿失礼又不愿行射,于是想出一个两全之策,采用酒壶来替代箭靶,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到酒壶中去,名为“投壶”。这样一来,既不用拉弓费力,也不用多加练习,而且不受场地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确实方便了不少,在当时很受各国诸侯的欢迎。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投壶开始之前,首先指定一个司射(即裁判),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请。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手中拿着四支没有箭镞的箭杆,站在规定的距离之外,依次向壶内投掷。有时为了增加难度,常在壶内装上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过猛,即使投入了壶内,也会被反弹出来,四支箭全部投完为一局,每次比赛进行三局,以投中多者为胜,败者则要被罚喝酒。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士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随着投壶技艺的提高,后世的投壶已不为古礼所拘束,向游戏进一步发展,以至废除了射礼,尤其是在两汉时代更为盛行。据《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的大将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成为儒士生活的特征。在东汉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上,常刻有反映投壶游戏的场面。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也有记载投壶游戏的文章,如三国时期一个叫邯郸淳的人写的《投壶赋》,将投壶者们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横生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魏晋时也流行投壶,投壶的技巧又有所发展。投壶虽然已不是正规的礼仪,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有一个叫王胡的人,可以闭上眼睛投壶,百发百中;石崇家里有个伎女,可以隔着一架屏风投壶,也是百发百中。晋代在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中,对投壶的壶也有所改进,即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因此在投壶的花式上就多了许多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

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在士大夫中进行。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正如清徐士恺《投壶仪节》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

投壶电笑

投壶电笑的典故出自《神异经·东荒经》,说东荒山中有一个巨大的石头居所,里面居住着一个叫东王公的人。东王公常常和一个美丽的侍女玩投壶游戏,假如有投掷不中的,天空就会传来闪电,宛若笑声。后世以投壶电笑,指代光闪电不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