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塔建筑

古塔建筑的起源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原为梵文stupa音译,意为“坟冢”,本为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即遗骨)的建筑。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灭度后百年,阿育王以佛舍利建起84000座塔以示尊崇,佛寺建塔之风才逐渐盛行起来。塔在印度有两种形式:一为埋葬佛舍利的“堵波”,属于坟冢性质;二为没有舍利的“支提”,属于塔庙性质。中国现存的寺塔多为前者。

佛塔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而逐渐兴起的。塔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成中国式寺塔。

传说,最初的佛塔数量极少,只有在佛陀的出生地、成佛地、传法地、涅槃地等八个地方才建塔供奉舍利(佛典上称为“八大灵塔”)。由于八个堵波远不能满足信徒们礼佛的需要,所以佛徒在各地又建起了许多堵波,后来演化成藏佛像、佛经的建筑,为佛教建筑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与佛寺、石窟同为佛教三大建筑。塔表现出3种不同的佛教类型意义,第一类是“真身舍利塔”,为供奉舍利子的塔;第二类是“法身舍利塔”,为供奉佛经的塔;第三类是“墓塔”,是为修行高深、功德圆满的历代高僧建造的墓塔。

古塔建筑形制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制颇多,佛塔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采用“下为重楼,上累金盘”的形式。中国佛塔早期为木结构四方形楼阁式,至唐以后,砖结构塔替代木结构塔,形状由四方形发展为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菱形等。造型上也由楼阁式逐渐过渡到密檐式、覆缸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式等多种类型。轮廓、线条或刚劲挺拔、铿锵有力,或轻盈秀丽、精巧飘逸,或八面玲珑、精细绝巧。中国佛塔的层数一般习惯取奇数(因为奇数为阳),塔的构造分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大部分。中国佛塔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典型建筑,塔在中国文化里还表达出镇妖魔、兴文风、祈福寿的意念和观敌情、览山水等作用。以后历代佛塔建筑虽然可能有不同的外形,但“下为重楼,上累金盘”的塔式建筑形制已成稳固的模式。汉地佛塔最主要的形式有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


古塔的构造

古塔的构造可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大部分。

1.地宫

地宫,又称“龙宫”,是中国古塔独有的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度佛教塔制的改变。印度佛塔在佛塔顶部供奉佛骨、佛经,这似乎不合中国“入土为安”的习俗,因此出现了在塔下建筑以安放原居塔顶的佛骨、佛经的地宫。地宫一般为砖石砌筑的石函,平面方形或六边形、八边形、圆形等多种。一侧开一门洞,门洞之外有一甬道与外界相通。石函中有层层函匣相套,内中一层安放舍利。

2.塔基

塔基是覆盖在地宫之上的承塔基础性建筑,唐以前没有赋予重要的宗教意义,只是起着塔身的基础作用,因此,唐以前的塔基比较低矮。唐代以后,尤其辽、金时期,塔基向高大发展,明显地分划出较低矮的基台和较高大华丽的基座两部分。像喇嘛塔的基座竟占了塔高的1/3,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则已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上面的塔反而要小许多。基座的雕饰也成为古塔最精彩的部分,塔建筑在美学上的意义也越来越浓烈。

3.塔身

塔身是塔的主体建筑部分,外部风格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塔式形制,内部则相对简单地只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类塔形。实心多以石块或夯土充填,空心者多表现为楼阁式塔,可以登临。主要塔身形式有木楼层结构、砖壁木楼层结构、木中心柱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砖石中心柱结构五种。

4.塔刹

塔刹是塔最顶端的部分,也是塔最具崇高意义的地方,因此建塔时往往会对其进行重点修饰。塔刹梵语是“刹多罗”,象征佛国疆土,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塔刹就没有宗教上的意义。许多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堵波”,因此,塔刹犹如塔的建制,由包括须弥座(基座)、仰莲、刹杆、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在内的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当然塔刹还有建筑上的实用功能,它是塔收顶必不可少的建筑部件。


古塔的类型

古塔的类型根据建塔的外形可以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花塔,傣族塔,九顶塔,陶塔,琉璃塔,金、银、铜、铁塔等。

古塔的类型根据塔的功用可以分为:舍利塔、藏经塔、风水塔和墓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