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服饰鉴赏

原始社会时期的服饰文化

太阳神 乌海桌子山岩画

人类在从类人猿向人转变的初期,以采集野果、猎取野兽为生,生产力十分低下。夏日裸身或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冬天则用所获兽皮围裹身体以御严寒。这时的服饰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标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玉蚕饰件

红山文化

高5.1厘米,宽2.7厘米,厚1.5厘米

在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遗址和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石纺轮、骨针、骨锥等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在有些地方出土的陶器底部和口沿上还发现有布纹痕迹和服饰纹。如在河南三门峡曾出土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0根的布纹。这些原始时代的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与《魏台纹议》所记载的“黄帝始去皮服布”是相吻合的。纺织的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从而进入了原始文明社会。

猪首玉佩饰

红山文化

高2.8厘米,宽1.8厘米,长9.2厘米

青绿色。三圆孔并联,平底;两端各雕一个猪首,肥头大耳,嘴上翘,菱形大眼,双目横视,炯炯有神。器侧饰连续的绳索纹。底上有四个漏斗形穿孔,其中两边圆孔各有一个穿孔,中间孔内有两个小穿孔,可穿系。

玉龙形带钩

红山文化

长15厘米,宽0.8厘米,厚0.7厘米

白玉,半透明,玉感强烈。钩体微拱,呈细长的条形,首尾均雕作龙头,钩身正面两侧均为阴刻连云纹。

从后世文献资料和服饰起源时的功用来看,原始服饰是极其简单的缠裹型和垂挂型。这两种类型的作用,说明服饰出于两种需要:一方面用于护身和防寒;另一方面在于变化自己。这两种类型反映在服饰的制造上,先由一块兽皮缠裹身体,进而出现用骨针将野兽的筋作为缝线缝合兽皮,使其符合于人体,并不断扩大装饰部位;特别是先人们对植物纤维的利用,采用纺轮增强植物纤维的强度,原始纺织工具腰机的出现,使先民的服饰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在服饰上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可以说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围猎图 阿拉善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