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弟子规》(第3版)
- 孙云
- 1790字
- 2020-06-24 20:14:58
2 恭顺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训斥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就是说,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责备你,如果是有道理的,你一定要虚心接受。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或轻或重的错误,在这个时候能够真心替你着急的人,恐怕只有父母了。古时候犹是如此,当今这个年代就更是如此了。古人素来讲究“孝顺”之道,那就是说,孝的起点就是顺从,恭敬和顺从是对待父母最起码的礼节和态度,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批评和指教都觉得逆耳的话,也就不要期盼他能去提笔安天下、骑马定乾坤了。孝亲敬长是忠君爱国的基础,一个知识分子若是整天被狂热的功利心所俘获,脑袋里没有一点亲人长辈的概念,也注定会误入歧途,最终自我毁灭,甚至殃及全家全族。所以,唯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批评的人方能成为儒家文化的典范和千古知识分子的代表。
孟子年幼的时候十分顽劣,经常在念书的时间偷偷跑出去玩耍。有一天,他跑出去玩得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发现母亲正坐在机杼旁纺线。母亲见他大汗淋漓地跑回来,知道他根本没去上学,一定是出去玩了,她一生气,拿起一旁的凳子向机杼狠狠砸去,只是几下,机杼就变成了一地的废木头。一旁年幼的孟子惊呆了:“母亲,您辛辛苦苦织出的布,为什么要毁了呢?”孟母回答:“孩子,布被毁了还可以重新织,只是你的学业荒废了,就再也不能重新拾起了,照这个样子下去,你的前途可怎么办呢?”
孟子听到母亲这样说,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开始发奋学习,不再荒废学业惹母亲生气了。
孟子不愧为儒家学派里的“亚圣”,他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却能够在母亲为自己指出错误的时候虚心接受,能够听从母亲的教诲。而不是像一般的不懂事的顽童那样,稍不如意便摔门而去或是坐地大哭。年幼的孟子是以一种极为谦逊并且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接受帮他指出错误并把他引向光明的母亲的教诲,可以说,如果没有孟母的指点,中国文化史上恐怕就要缺少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了!
当然,父母也并非圣贤,他们的意见也会有偏激的时候,他们的理智也有被激动的情感覆盖的时候。做儿女的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给父母保留足够的尊严和体面的。不要当面顶撞他们,即便他们的话再没有道理,即便他们的举动再为粗暴,切不可凭着一股冲劲儿和父母顶撞这时你只需要暂时避开锋芒,等到彼此的气消了再去解释不迟,要知道,你们是血亲骨肉,是天底下最亲的亲人,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都是你的失败。
孔夫子有“小棒则受,大棒则走”的理论。古时候,可能父母亲都是封建家族权力的化身,所以大都比较专制粗暴,儿女犯了错误,大小家法也就跟着上来了。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当父母用小棍子打你,且打的力度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那么你就受着;如果用大棍子打你,而且打的力度已经超出了你能承受的范围,换句话说,你很有可能在这一棍子下去之后三魂荡荡、七魄幽幽了,那么此时你一定要跑开,跑到他打不到你为止。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宣扬“不陷父于不义”,教训孩子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旦出了格,不小心弄出人命来就是父亲的罪过了,这时候的性质就变成了过失杀人,虽情有可原但理无可恕!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子女听从了父母的教诲没有任何的反抗和逃避,这种行为似乎是孝顺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父亲锒铛入狱,这种行为就是最为悖逆的行为,这相当于你间接害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孝道的话,那么这只能被称作一种“愚孝”,没有任何理智作为铺垫,只是凭着一股热烈的情感去面对一切,构建起的建筑迟早会坍塌。所以,在理解“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上,千万不能太过偏激和幼稚,一定要分清利弊,就算父母暂时失去了理智,作为子女的你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让悲剧发生。
今天,处在文明社会中的父母们大多数不那么专制了。他们通常能够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采用悉心教诲的方式,但是现在的孩子恐怕也不像古人那样了,通常情况下,父母的一句话未说完,他们的十个理由已经整装待发了。对于这些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对社会,要独立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棘手问题,要和各个高层或是领导打交道,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尊重、理解,那么有谁敢把重要的使命交付于他呢?到头来,只能觉得自己时乖命蹇,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而心生嫉妒,岂不知古今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