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走向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学术论文集
- 高洪 张季风 唐永亮
- 1720字
- 2020-08-29 01:56:16
代序 不忘初衷,脚踏实地,推动中日关系稳定改善与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伟光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
尊敬的唐家璇会长、尊敬的河野洋平会长、横井裕大使、各位朋友:
下午好!
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重要节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此次“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为促进两国学术交流、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做出长期努力的在座各位表示敬意,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作为永远都搬不走的邻居,过去的45年,中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经历了复杂的波折和极为严峻的考验。过去的45年,困难、干扰和挑战一直伴随我们左右,但幸运的是,中日两国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排除干扰的过程中获得了有益的启迪,在克服挑战的局面下积聚了足够的勇气。
中日关系45年来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得益于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得益于中日两国一直坚守和平、友好、合作的战略大方向,并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努力。我们今天纪念邦交正常化45周年,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两国关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重温邦交正常化的初衷,为了脚踏实地地推动中日关系更好地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国际和地区格局的深刻演变,中日两国各自的发展变化,在机遇不断增多的同时,中日关系也一度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危险境地,两国间政治互信缺失、国民感情薄弱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某些人和某些势力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观,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快速发展,忘记了邦交正常化的初衷,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言行不一,不讲规矩,不顾两国关系大局,企图渲染“中国威胁论”以捞取个人和个别政治势力的政治资本。
对此,中方始终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在保持冷静克制的同时多方努力,促使日方与我们相向而行。2014年11月,中日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两国关系渐趋改善。此后,两国领导人又举行了多次会晤,中日还举行了四次高级别政治会谈,这些都为两国改善关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两国关系仍然敏感和脆弱,犹如爬坡过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方应该认识到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日双边关系的外溢效应日益凸显,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两国人民福祉,也是亚洲和世界之幸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45年里,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中日关系的立场始终没有变化,今后也不会变。我认为,要想推动中日关系稳定改善和发展,两国需要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从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来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在“信”“实”“合”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是推动中日关系稳定改善和发展的总规矩。
“信”即政治互信、诚实守信。双方应该在维护既有的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基础上增强政治互信;日方应该避免言行不一,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中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是道德底线;《易经》中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讲信用的政治家不会有好下场。希望日本国内某些人和某些势力能够认识到言行一致对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实”即脚踏实地、重在落实。双方应该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打折扣地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希望日方把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和行动当中。
“合”即务实合作、创新合作。双方应该创新经贸合作模式,探讨中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可行性方案,扩展在文化、媒体、青少年交流等多领域的合作基础,增进民间友好。日方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利用好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我相信,只要中日双方不忘邦交正常化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初衷,重信守诺,脚踏实地,中日关系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得到稳定改善与发展,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合作机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