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域下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

邢来顺

这次在安庆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研讨会暨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会上,笔者仅就全球史视域下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讨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时,首先有必要对世界史体系、世界史观、世界史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和全球史观等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只有在明晰这几个概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就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形成相互理解和认知的具有交集的对话。换言之,要讨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必须明确上述相关概念,以免出现混淆,自说自话。

1.世界史体系、世界史观、世界史学科体系和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

以往人们在论及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构时,时常有意无意地把世界史体系与世界史观、世界史学科体系等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世界史体系应该是指世界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并不因为人们的各种主观解读和阐释而有所改变。因此,它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对于世界史体系,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去探究和认识它,尽可能地使它接近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世界史观则是指人们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和演进进程和体系的认知和解释范式,是一种主观层面的东西,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的任务在于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演进体系进行探究和解释。

(3)世界史学科体系是指人们为实现对世界历史体系的科学认识、展示它的真实面目而构建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解释体系和研究机制。

(4)基于以上理解,那么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就是指人们为实现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和演进进程的科学认识,揭示其真实面目,而构建的解释和探究体系。

2.全球史观

所谓“全球史观”,实际上也是一种世界史观,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解释范式,即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演进体系进行全球视角下的探究和阐释。换言之,在全球史视角下,人们突破了传统的以国家和民族历史为审视视角的世界历史释读框架,将认知重点从个体的、局部的、各民族和各国的纵向演进历史转向整体的、以横向互动和交流为着眼点的跨国家、跨民族乃至跨地区的历史。因此,从根本上说,“全球史”转向并不涉及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问题,或者说,基于“全球史”视角的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观探究和解释,本身并不会改变业已发生的本体层面的世界历史演进体系。在全球史视野下解读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主要是突破传统的以民族国家建构为中心的世界近代历史释读,将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但不否认一定时期内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独特历史发展的事实。

二 全球史观视角下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史学界虽然在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或下限时间等问题上不尽统一,但在以下几点上是基本一致的,即无论从现代化的视角,还是从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视角,或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文明史的视角、世界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视角,世界近代史应该始于1500年前后的欧洲,并且由此开启了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向全球扩张并形成整体世界体系的进程。

如果从全球史的视角来建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阐释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发展,其起点也应该是基于内部交流以及与周边互动中的欧洲,终点视域则是全球。笔者构想的基本解释路径应该如下。

(1)1500年前后欧洲内部各地区、各国之间,以及欧洲与周边地区多维度的互动交往。这种互动包括:经济互动,如商业交流和贸易往来,各国之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交流;思想文化交流,如文艺复兴运动在全欧范围的扩散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欧洲化;政治互动,包括各国之间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形成,诸如德法战争、英荷战争、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法国、英国、瑞典、俄国等强大民族国家的崛起。

(2)在以上互动之下欧洲各国资本主义或现代化的独特发展,其中诸如荷兰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德国模式等,确立起西方文明在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方面的巨大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巨大的对外张力。

(3)以欧洲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挟持其优势快速向全球扩张。具体而言,这一扩张过程中,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英国、法国、俄国、德国,以及作为欧洲文明继承和光大者的美国,西方各国因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对外张力。西方文明的扩张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维度的扩张、技术维度的扩张、政治维度的扩张、思想文化维度的扩张乃至以移民为特征的全球性种族维度的扩张等。

(4)因应于上述西方文明的多维度扩张,在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向外扩张过程中,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形成了以冲突为主要特征的互动交流,并且在冲突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多类型和多维度的因应:被动型因应,包括印度、非洲等,其交往模式是反抗、被征服和殖民化;反叛型因应,以隶属于西方文明的美洲各国摆脱宗主国殖民统治并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典型;主动接受型因应,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西化,走上富国强兵道路;迟疑型因应,包括中国、土耳其等,选择性地从经济和技术等维度加以因应,结果在与西方文明的对抗与适应中走向半殖民地化。总之,它们因为在与西方文明的互动交往中采用的因应模式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上述互动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互动;二是西方(主要是欧洲各国)内部的互动,如相互争霸、经济、政治和科教文化交流等;三是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内部互动,如中日、中印、埃及和土耳其之间的交流等。在三个子系统之上则形成全球性的互动交流。

(5)在以上互动交流中,西方文明内部互动交流,各国通过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双重革命”,即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确立起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加速扩张,最终将全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或者说,现代化进程进入全球时代。

(6)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与非西方的互动交流中,西方凭借的是先进的以增长和扩张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承载于其上的思想文化,处于主动地位;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与西方的互动交流中,应对的只是相对滞后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处于被动地位,提供的是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原料和市场。图1展示了这种互动交流模式。

图1

三 用全球史观建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只关注交流互动而忽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这一根本性动因。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是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对外扩张驱动力的内生性因素。否则我们无法解释欧洲为何没有在早前的几个世纪就开始进行持续性的海外探险与殖民扩张。

(2)在突出各种文明之间平等互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不同文明的张力区别。在对外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张力是不一样的。过于强调各种文明之间的平等互动和交流,无法解释近代时期欧洲乃至西方文明向全球的扩张这一历史事实。这一点无论是从资本主义自欧洲扩张到全球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的角度,都无法抹杀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主动和强势角色。因此,我们在反对“欧洲”或西方中心论的同时,要尊重世界历史发展从来都是在不平衡中前进的客观史实,否则就会陷入为反对西方中心主义而刻意无视实际情况的“非西方中心主义”或地方中心主义和“我族中心主义”,这显然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3)在关注普遍意义的互动交往的同时,不能忽视各地区、各国、各民族、各文明的独特性。在用全球史观建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时,我们要突出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强化交流互动作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于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在这种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独特历史发展道路的关注。

 

(作者简介: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