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第17辑 2013年·冬)
- 陶东风 周宪 胡疆锋 周计武
- 1983字
- 2020-08-29 03:10:42
主编的话
《文化研究》丛刊2013年起改为季刊,每年4期(分别为“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主编。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改动,稿子的需求量和编辑工作量一下子翻了一倍多,周宪和我都有些措手不及。虽然用尽了全力,但秋之卷(总第16期)和冬之卷(总第17期,即本辑)的出版还是拖延了时间。本该2013年底出版的“冬之卷”拖到了现在才交稿,这是我首先要向出版社和读者表示抱歉的。
本辑还是延续惯例,采用专题形式,共编了三个专题。
第一个是“城市文化研究”专题,这也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但本辑文章在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方面都更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更加不拘一格,且突出了本土的题材和视野。鞠熙的《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画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观》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和口头资料,解读了清代文人画中的北京城市景观及其体现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发现。蒋磊的《“都市梦”与“反都市”:清末民初留日学人的都市观》揭示了期末民初留日学人的“留学梦”“日本梦”“强国梦”与“都市梦”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留日学人的反日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十分微妙地与“反都市”的情绪叠合在一起,于是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情感的复杂性。袁一丹《北平沦陷的瞬间——从“水平轴”的视野》别出心裁地把“瞬间”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加以解读,提出了“水平轴”的研究设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国家”“主权”“异族”“占领”等抽象概念只有在和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发生联系,表现为对自己切身的威胁,并产生强烈的被排斥感时,才会变得实在具体,老百姓才会摆脱看客的位置,意识到异族支配的存在,意识到沦陷与个人的关系,进而锁定个人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一下华盛顿大学马尔文·马克斯(Marvin Marcus)的《永井荷风的文学漫步:都市漫游与日本现代性的反映》。借助这篇分析细腻深入的文章,我们得以知晓日本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塑造的日本明治时期的“城市小路漫步者(日荫者)”形象,这是一个堪与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相比拟的形象。
本辑的第二个专题为“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这也是本刊第四次关注与记忆(创伤记忆、文化记忆、集体记忆等)相关的话题。在此之前,本刊已分别做过如下专辑:第10辑的“现代性与历史记忆中的权力空间”,第11辑的“文化记忆:西方与中国”,第13辑的“历史记忆中的影像政治”。这不仅因为记忆问题是目前国际上很热的话题,更因为这个话题和中国有极大的相关性。
本专题论文主要来自2013年5月27日至28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文学如何书写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把学术会议的举办与本刊的组稿编辑工作捆绑在一起,是本刊的一贯做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既留下了会议的成果,又保证了刊物的稿源与质量。
这个专题的作者、论题和风格,同样体现了多样化和博采众长的原则。既有来自美国的学者,也有来自中国的学者;既有对历史记忆、历史叙事最新理论的介绍(宋伟《事件化:哲学反思与历史叙事》),也有对文学与电影中的创伤记忆书写的个案研究;既有关于以色列作家大屠杀文学的分析(钟志清的《“艾赫曼审判”之后:196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的大屠杀书写》),也有关于大陆知青文学的研究(梁丽芳《知青文学的一个盲点:论知青小说对红卫兵经历的处理》)。还有对于大陆、台湾电影的比较研究(钱坤的《后国家和前国家时代的纪念与忘却——近年华语电影对抗日战争的描绘》)。所有这些文章虽然在选题和论述方法上各有特色,但它们都关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创伤记忆的书写与文学/艺术表征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在提醒读者:如同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等人指出的,文化创伤并不是一个自然事实,而是一种文化建构,是一种符号表征行为的结果。一个事件能否被建构为文化创伤,被建构为什么样的创伤,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取决于如何去书写和叙述这个事件。关于创伤的表征行为总是受到权力、意识形态、时代精神状况等的制约,其所体现的种种问题和症候因此也就成为解剖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绝佳切入口。
本辑的最后一个专题是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教授(Prof. John Armitage)的维利里奥研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1932~)是当代法国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正如译者说的,他是最具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家、速度政治思想家和技术艺术批评家,还被称为关于西方未来的考古学大师。这些五花八门的头衔不仅显示了其研究领域的斑驳复杂,也反映其思考方式的非同寻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沉迷于对他的研究,其中英国学者阿米蒂奇教授更是其中翘楚。本辑三篇文章均为阿米蒂奇教授授权本刊发表,借此机会,特向阿米蒂奇教授致谢。
本辑的其他文章也都值得在这里郑重推荐,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陶东风
201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