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北文化生态孕育了二人转

本书中,文化生态一词不仅指涉某一地区的生物及非生物系统,更重要的是强调这两大系统对人类文化的生存及发展的影响。

很久以来,人类学即关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霍华德(Howard)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以环境为依据,学会如何组织其自身行为和思想的一种方式。”〔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民族出版社,2007,第20页。亨廷顿(Huntington)说:“气候是文明进步的关键影响因素,气候不仅促进了生产技术方面的发展,而且对诸如宗教信仰和仪式等也产生了积极作用。”〔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第53页。凯·米尔顿在《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一书中,较集中地论述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史徒华的文化生态理论与环境决定论观点相似,也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生态”的意义即“对环境的适应”〔美〕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第37页。。“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下逐步发展而来的,对特殊文化制度与当地环境特色之间联系的深入分析将展现文化制度的起源及其持续发展的原因。”〔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第55页。与环境决定论相比,史徒华的观点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他强调生产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文化生态就是“技术与环境的互助”〔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第161页。;二是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正如他自己所言:“文化生态学在方法上不同于环境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因为它将一套特殊的技术如何运用于一个特殊的环境视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不事先作出回答。”〔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第207页。

从史徒华的文化生态学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生产技术/环境→人的行为模式→文化。即生产技术和环境影响着生活于某一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人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塑造了文化的各种特质。史徒华所言之技术就包括生计模式的开发。其关系为人们运用一定的技术对环境进行开发,从而形成某种生计模式。无论是生计模式还是生产方式,都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并受制于这个环境。史徒华的文化生态理论忽视了人在文化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史徒华的启发,在思考二人转的形成时,笔者在史徒华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这样一个公式: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人→二人转。在与二人转相关的这些要素中,生态环境主要指东北寒冷的气候;生产方式主要关涉农业生产方式;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东北原住民和移民的构成及其性格特征,其中,东北移民对二人转的形成影响更大。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对二人转的发生至关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公式中,笔者将“生态环境”置于起点,并非认为它对二人转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笔者旨在强调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环境,即使受到人类影响被部分人化,其自然属性依然明显,尤其在近代工业文明以前,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地域性格的形成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对二人转的形成产生了部分影响。同理,农业生产方式和与人相关的地域性格对二人转的发生也只是起到部分作用。“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人”这三个要素对二人转产生的影响并不独立存在,因为如果只是寒冷的气候决定了二人转的产生的话,那么为什么二人转只产生于东北,而在其他寒冷地区没有产生?同理,为什么在其他以农业为生产方式的地区没有产生二人转?为什么其他具有移民社会性质的地方没有产生二人转?因为只有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下,二人转的发生才成为可能。由于生态环境对生产方式和人产生影响,并渗透在后二者之中,所以不做单独论述。第三节主要论述农业生产方式对二人转产生的影响,第四节论述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