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NGO口述史,是记录中国NGO与公民社会创业者们口述历史的著作。本书是继2012年出版第一辑后的第二辑,收录了我们近期完成的对八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记录,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如何记下和展示这一段留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这是口述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我称之为中国NGO研究的“抢救工程”,这一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性。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从2005年开始组建口述史研究团队,采用欧美流行的口述史研究方法,探索对中国NGO创业者们进行口述历史的调研、访谈和笔录整理。2012年,我们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NGO口述史》第一辑,收录了20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尽管水平有限,篇幅也不大,但我们耗时多年,耗力巨大,可谓滴水穿石,终成正果。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常有读者来信来电询问,网评也颇好。这不仅肯定了我们既往多年的工作,更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我于是下定决心,将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坚持下去,且不断改进提高。

本书的被访者包括郑卫宁、 任旭平、谢玲丽、吴青、 吴登明、李宝珍、张开宁和陈金罗。这本书,是八位被访者的人生史,也是他们所代表的NGO的创业史。我和我的团队,只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力求忠实地再现每一位被访者的人生故事及其NGO的创业历史。

本书在方法上突出口述史的人生史价值。作为NGO研究者,我们在对象选择上,当然首先关注的是被访者所代表的NGO及其成长史。但在研究中我们益发注意到:作为NGO的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几乎完全融入其所开创的事业中,用全部生命在书写NGO的创业史。这一代NGO创业者的人生史,无疑就是活着的NGO创业史。人生史中有个人的成长与挫折,有内心的坚韧与彷徨,有得有失,有乐有忧,有面对大潮的迎接,有出淤泥而不染,还有精神的回归,灵性的涌现,等等。这无疑将放大我们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和难度。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边学边做,翻阅了大量有关人生史的著作,努力调整访谈的计划,努力和被访者沟通交流,也尝试着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我还将2013年参加IDEAS培训学到的“U型理论”用到我们的口述史研究中,尽量放下,学会聆听,回归内心,体验当下的自然流现。这是我们透过人生史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探索NGO口述史研究的第一步,尽管肤浅粗糙,但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原型(prototype)。坚持下去,我们相信,终有完善的那一天。

本书的统稿因与作者联系反馈等事宜,从上一年暑期延至寒假,又至第二个暑假。其间我在给博士生开设的一门课上尝试用口述史方法做了一个实习,同学们建议选择新生代的公益领袖作为访谈对象,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收获。大家一致同意,在访谈基础上进行整理,争取在今年出版一个新的口述史特辑,相信会更加精彩。

新的一年已过半。原计划在去年出版的这本书,无奈之间拖到了今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以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的社会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我们中国NGO口述史的研究也进入收获的一年,除本书外,还有两本也将陆续出版。我再三思量,还是没能为新的专辑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只好沿用首辑的名称。我知道这样会增加读者选择和阅读的困难,但面对被访者,面对中国NGO创业者的创业史和人生史,我深感所负的担子很重很重。除了对读者诸君说一声抱歉,我还只能说:这是中国NGO口述史的第二部分,故名第二辑。我会继续努力,直至将来。

王名

2014年7月13日

于四川飞往北京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