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NGO口述史(第2辑)
- 王名
- 3932字
- 2020-08-29 03:21:10
6.核心竞争力
问:从1983年到现在(2013年),正好30年,在您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的过程中,您觉得您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什么?
答1:创新。
问:只有“创新”两个字吗?
答1:就是创新。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另外,在各方面还要有接纳、融合、宽容的态度和文化,当然也包括专业技术,对专业的热爱、执着等重要因素。然而,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最核心的,最有我自己特点的东西,可能还真是创新。我身上好像一直在涌现着一种东西,就是做任何事情,包括今天我们整个一下午的谈话,都有很多的创意在涌现。
问:这种创新的东西您觉得今后还能持续下去吗?
答1:我认为历史很长,我们个人几十厘米都算不上,所以阳光快乐地走,在自己健康的时候好好走,走得有激情一点就行了。另外,还有科学创新,创新不光是技术的创新,而是整体综合的创新。
问:您不担心您的技术会被别人复制拿走?
答1:是有这个压力。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失败?李鸿章是去看过马克沁机枪的,也看过英国的大炮和人家的火车。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会改变?墨守成规!李鸿章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所以我们必须要改。现在我们的创新一不抛头颅,二不洒热血,大不了就是磨脑筋,然后动手干,要善于动手嘛!所以再看李大钊这帮人,他们不是把抛头颅当快乐吗,动脉(里的血)一下子喷出去一米多,洒热血,它也是一种快乐。他的追求不一样,他的理念不一样,因为他要建新体制、新社会,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我们最崇拜的。
问:您不断地在学习,然后不断地接受新东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琢磨所要面对的压力吧?
答1:对。因为我要考虑未来,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再到“文化大革命”,等等,一直到现在。未来怎么走?我们的脉搏怎么与他们同步,还要猜下一步要干什么。咱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神。如果猜不出来的话就死定了,企业就会退步。
答2:比如现在中国正远离人口红利时代,这其实是养殖业很大的一个瓶颈,很多人都走不出来。人口红利已经远离了,现在农村劳动力也不多,随着独生子女、新生代农民的成长,农村的人少了,养殖业遇上了一个很大瓶颈:养殖成本高,人力资源成本高。同时,想做这个事情的人也不如原来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才能省力、省成本、挣大钱?任旭平在五六年前就开始考虑怎么样突破中国养殖业由人口红利远离带来的瓶颈。他的这个创新不是技术创新,他的创新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答1:我们下一步要打造山丘区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就是家庭农场、有机农场怎么建,怎么去推动中国的城乡菜篮子工程,怎么样从质量上、安全上、营养上、口感上体现它的美味?进而打造诚实的农场主,构建小农庄企业。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推出的。我们已经组织了一批专家组团去做。我们讨论过,他们也很认同我,包括省级的,还有一些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也都很欣赏我的这种模式。
答2:我们培养这些绿色农业创业的农场主,我们培养他的同时也希望他和城市消费者建立起信任关系。
问:怎么建立信任机制呢?
答2:就是一种信任,不是用什么样的认证、标志来告诉他这个是生态产品、安全产品,是真正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做农业合作体系和消费市场体系。
答1:所以我认为你必须要快速学习现在的环境,就像狗一样,要把周围的气味都闻清楚了才能准确地采取行动,这就要学习政策,然后判断如何创新。
问:刚才您讲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创新,能不能请您用三句话讲讲创新?
答1:第一个是学习,就是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必须找到自己在哪里。第二个是预估,就是预后,要对未来五年有一个分析。
问:是预见性吗?
答1:对,预见性。然后就是创新。
问:预见性就是先见性,第三个就是创新?
答1:对。如果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怎么创新?如果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怎么去战斗?所以要学会把握现在,预见性是把握未来,创新是行动。
问:您是怎么做到学会把握现在的?
答1:我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看所有的新闻。
问:看所有的新闻?
答1:所有的新闻,军事的要看,政治的也要看,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干什么,省长在干什么,市长在干什么以及各部门在干什么,都要看。
问:不仅要看,而且还要想?
答1:是的,想很重要。
答2:我们行业组织在干什么,外围的人在干什么。
答1:然后未来五年的发展是什么。
问:你们不光是响应,还一起讨论?
答1:对,要讨论。
问:未来五年的规划?
答1:国家要干什么。然后去捕捉、预测,就是诊断、摸脉。这个很关键,不然的话就会死掉。我见过一些做得很好的企业家就是这样的,他们经常要看新闻联播、报纸、杂志,要从里面看到一些“气候变化”。
答2:我们公司内部的报纸,娱乐版之类的可以随便用,但是头版绝对不会乱用。
问:员工也要看吗?
答1:对,所有的人必须看。
问:这点很重要?
答1:重要,不看就完蛋了。必须要有这个敏锐的、准确的判断,要没有这样的判断,整体就可能会出问题。这是一个船,如果这个船走偏了,那整体就要出问题。
答2:如果我们预见的不是特别到位的话,就可能会影响我们这个行业的走向,和我们一起走的几十万农民就都有可能走偏、走弯路,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性。
答1:所以山丘区农民增收新模式之后,我们在考虑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到了以后,中国的农业往哪里走。这个判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件大事情。
问:近期你们从新闻中捕捉到了什么?
答1:他们问我有关鲜花的问题,我就估计可能卖不掉。我跟他们说卖鲜花之类的奢侈品是表面文章,是假、大、空,如果卖不掉,今年就很容易萎缩。一年前鲜花的产值是一千万(元),利润基本上是对半,而今年很多鲜花店都垮掉了。
答2:习近平主席上任以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还出台了“八项规定”,当时我们就预估有几家鲜花店一定会关门。
答1:我就和他们说现在得马上转行,以大棚蔬菜为主,不要以大棚鲜花为主,因为鲜花不能吃。
答2:现在鲜花也不能进会议场所,而且像什么开幕式、剪彩、典礼,等等,都不会再摆鲜花了。
答1:现在是反对“三公”消费、铺张浪费。
问:今年(2013年)“十一”鲜花摆还是不摆?
答1:不摆。应该会减少80%,我们省人代会不摆花,首都的大花篮也会缩减。以前领导讲话的时候,在鲜花丛中只能看到个头颅,像花朵一样,现在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答2:有些事,很多是非专业人士去做专业人士的事情。有些搞农业的也是,鲜花挣钱,结果就全转到鲜花上,这就给套住了。宾馆也是这样,前几年很多人去搞宾馆、餐饮,结果都被套在里面了。很多企业家都是这样的。其实回过来看这30年真正能在同一领域坚持下来的人真不多。
问:像您这样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的确很不容易。您也会受到很多干扰和诱惑吧?
答2:是啊。有一次在北京的论坛上,有位记者问我这么多人都以养兔为产业,是我们忽悠的还是怎么回事?我说:“不是我忽悠的,政府那么多人,那么多钱都忽悠不了,我们能忽悠吗?”这是他们的一种需求。其实不是我们去忽悠这些人养兔子,而是我们能在我们熟悉的领域,用我们熟悉的手段,用我们最精湛的技术,去做这个事情。
答1: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老老实实做事,也能干出一番成就。这是一位教授告诉我的。他研究了一辈子小麦,他就知道小麦怎么才能长得粒大、饱满,大家吃的耐寒的、抗风的品种,都是他培育出来的。他活到80多岁,到死都在研究小麦。那时说到小麦就说到这个人,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地大家就不知道他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做了应该做的事。人只是一个小小的生物,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问:非常精彩的一堂课,我们今天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创新。我觉得您给我们讲的这个“没有背景,但是有背影,不要把背影变成阴影”非常精彩。谢谢旭平,谢谢书平!
访谈印象
旭平和书平的访谈,是2013年4月1日在大邑做的。时隔一年后,音容依旧的旭平英年早逝,已撒手人寰。得到这个消息,我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赶赴大邑,也只见到挂满黑纱白花的灵堂和萦绕不息的哀乐。旭平走得太急太快,令我们这些生者措手不及。直到今天,面对蜀山蜀水,我还是难以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相识在十六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带着调研组来到大邑,在位于五斗街的任家大院里见到旭平书平,我们促膝畅谈。八岁的任杰灵巧聪慧,给我们倒茶端水,我们相约在清华再见。十年后的一天,在北京的一个公益项目评审会上意外地见到书平,她告诉我旭平的近况及在京读书的任杰电话,我从话筒中听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不敢相信这就是十年前那个小小少年。然后就是在告别旭平的灵堂里,见到的这个身材魁梧的壮汉,这就是我十多年前相约的少年吗?我打量着他,拥抱住他,用泪水安慰泪水。那一刻,我知道尽管旭平走了,但他未竟的事业有了托付,我于内心有了踏实。
旭平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用市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新之歌。这是中国公益事业中的一曲绝唱,一株奇葩。他是养兔的天才,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天才,战略管理和市场运营的天才,也是用市场手段探索解决扶贫公益问题的天才。生于贫寒却富有家族精神与书香传承,身位低下却胸怀天下公德与卓越追求。他的养兔事业是那么充满灵气!他的扶贫公益也是那么充满智慧!不仅这些,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是送给爱人的玫瑰,也让你惊叹他灵气活现智慧漫天的创意!人活着在于一种精神;旭平身上活着的精神却一直洋溢在公益的世界上,令我们这些公益人受之鼓舞,为之振奋。我在访谈中细细观察、咀嚼和体会,这种洋溢着天才和创意的公益追求,该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吧。
这篇访谈和新书原本答应作为送给旭平的礼物,如今天人永隔,再也无法听到他的评价和赞许,无法面对他洋溢的乐观和天慧,也无法吃到他为我剥的丑柑——那是我吃到最可口的水果。抱憾之余,祈求旭平的在天之灵,能欣慰此生并不再如在世时那么辛劳、忙碌,也能保佑家人平安和他未竟的事业继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