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共同创业及技术创新

问:什么时候开始你们养兔有了规模?

答1:1983年我的养兔规模已经比较大了,而且也养得特别好。有一次我们县委书记看我在市场上卖兔子,就问我这兔子是谁的,因为有很多兔子,所以他怀疑我是兔贩子,如果我答不好就可能被认为犯了投机倒把罪。那时,他是农民的样子,我也没多想,就跟他说了我住在哪里,养兔的情况,等等。后来他就来我们家实地看了。这一看可不得了,他当场就表扬了我。我爸发现那个人很像书记,就对我说,“今天你惹事了”。当时他问我赚了多少钱,那会儿我赚了2600块钱,都是10块钱一张的,全用废纸裹着,特别厚,也都给他看了。他说:“你这小孩儿能赚这么多钱。”这以后就让我戴着特别大的大红花全城“游街”。所以我爸说我惹大事了。

问:这个县委书记不错嘛。那是1983年?

答1:1982年。所以他就用那个写大字报的红纸,在我胸前粘了个大红花,而我那会儿又瘦小枯干,就像鬼一样。书记在那个解放牌汽车上面搭了一个桌子,我就坐在上面到全县各乡镇“游街”。

问:是做宣传吧?

答1:当时是说鼓励。我就发现我的学习是有成效的,很有成就感。所以就更认真地学习。后来我开始在《四川科技报》《四川畜牧杂志》等杂志上发表文章,慢慢地引起了成都市科技情报所、四川省农业厅的关注。后来,他们还来找我了,说:“你一个小孩还懂巴氏杆菌?还那么专业?”实际上他们是来考我的,而我一句一句地回答都很专业。结果,我们县委书记就让我去参加温江地委农民技术员考试,后来我考了个三级农民技术员,那时是顶级的。县委书记就说这个小孩不错,于是就安排我当了成都市的政协委员。

问:那是1983年?

答1:1982年底,我16岁多一点,那时我是破格进入的。进去以后傻乎乎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看到里面全是老头儿。

问:1983年的政协委员不得了,都有些什么人?

答1:“牛鬼蛇神”嘛,里面全是教授。

问:您和他们相处得怎么样?

答1:那些人对我特别好,和他们一交流,我就特别喜欢他们。在他们那儿我能听到很多东西,包括人体解剖、动物解剖、生物学、药理、宗教,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以,我就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也多听他们说。他们需要帮忙,我就去帮他们,经常去他们那儿玩。实际上,我背后也等于就有一大帮教授经常帮助我,他们也亲切地称我为“小白兔”。

问:他们叫您“小白兔”?

答1:对,我的小名叫“小白兔”。现在,他们都年寿已高,不少人都90多岁了,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了。

其中最喜欢我的一个人叫冯达仕曾任国民党政府农林部华西区推广繁殖站技术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技师,绵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农技师、小麦研究室主任,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曾培育出多种良种小麦。其中“绵阳11号”良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是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的小麦育种专家。还有一个金教授,也是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的。与这些人认识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微生物是怎么接种的,怎么观察培养的,有什么颜色,血小板是怎么计数的,等等。为了学习,我当时花了很大的价钱,甚至花了2300块钱买了一台显微镜。就开始试验什么是耐酸的,什么是耐碱的,还有革兰氏染色,等等,我都做过。

问:您还自己买显微镜在家做过实验?

答1:对。我在家里设计了一个化验室,还弄了一个培养东西的小温箱,实际上当时的研究就已经比较深入了。有一次,省畜牧局的领导来看,就说:“你这个小屁孩还可以啊,居然还把大肠杆菌分离独株。”我在家里分离独株的大肠杆菌,再结合不同的抗生素进行对比,这一对比我就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办法。后来我发现有的人就是抄书,当时我就对他们说:“这是书抄书,是不对的。”所以大家就更喜欢我了,因为能交流了。慢慢地,我自己也开始写东西,所以1985年我就出了第一本书。

问:是您刚才说的那一本书吗?

答1:是的。一开始是咱们省畜牧局给我审核的,觉得我这个小孩儿写得不行,又拿到何明清何明清,1934年生,四川省眉山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副总编辑。长期从事家畜传染病与微观生态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目,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那儿审查。他说这个东西写得好,很“朴实”,效果也不错。后来他给我写了个“很好,可以”,还认为科技出版社就应该多出这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书。

这本书后来卖得特别好,是农业类中最畅销的书。1984年底,国际小母牛项目首先引进了一批兔子。外交无小事,相关领导和专家就展开调研。濮家駜关于濮家駜的简介及其口述史收入在《中国口述史》(第一辑)。教授当时是省畜牧局改良站配种站站长和省政府外办的领导,他担心兔子项目如果给一般农民的话会石沉大海,他们不会有责任心的。觉得还是要由国家养。

问:后来却让您养了?

答1:对。他们考察以后认可了我,说:“就让那个 ‘小白兔’养吧!”所以我的运气特别好。

问:这是国际小母牛的第一个项目?

答1:对,“小母牛”的第一个项目就选择了我,但他们给我定的要求比较严。兔子死了必须打报告,还得取一只兔子耳朵作为样本,然后写出病例报告书,说明死因。我当时像爱护眼球一样认真地爱护它们,每天都是早请示、晚汇报地照顾兔子,一天要看很多次,有任何一点变化我都要认真研究。我当时就发现美国专家的工作精神特别令人折服,他们很细致,也很专业。这个项目能选择我,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我没有钱,根本没有资格获得这么好的兔种。

问:那个兔种是从哪儿来的?

答1:美国。当时本来说养牛羊,但在中国做不好怎么办?所以就先拿成本比较低的兔子项目来试试,看能不能做起来。这样,我就一步步地从一个农户到积极分子,然后到技术能人,后来又成了技术负责人。

答2:“小母牛”的项目,我们从在中国实施项目的第一个农户,到成为它的志愿者,再到合作伙伴,一直走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小母牛”带来的不仅是兔子,更带来了理念,就是那种专业地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那个时候很多农民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也没有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念。即便是我们自己,第一年也没能特别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我们怎样才能给别人说清楚呢?中国人都有感恩之心,小母牛项目的要求是:第一年人家送我们一只兔子,第二年要还回一只兔子,再送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农民。

问:容易操作吗?

答1:一比一地传递,但我们觉得这不容易,因为有那么多农民的兔子都需要改良。当时我们自己的种兔虽然抗病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它的繁殖能力差,生长速度不快,长不大。很多农户的兔子也是这种本地品种,也需要改良,然而种兔又不够多,我们自己也要留种,还要传递,怎么办?人如果太顺的话是没有什么爆发力的,当时我创新了一个“保姆寄养法”。我们整合了中国的养兔方面的经验:第一年,人家只送了40多只兔子给我们;第二年,我们就以一比五的比例传递出去了。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比五传出去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觉得只有这么多种兔,传递出去后又留下了多少?肯定把最优秀的留在自己家里了。后来才发现我们的创新是这样:让国外优良的品种只生不养,用本地兔做保姆,这样就完成了分工合作。优良种兔只生不养的话,就可以不断地生育,它不用哺乳,也不分散精力。那年,我完成了10胎,当时提速增效很明显。

答2:完成10胎后,它就给我们增加了几十只小兔子,这样我们的兔子就能快速地繁殖起来。不但完成了一比五的传递,还可以留下自己可以繁殖的良种。

答1:对,事半功倍。所以,别人搞不赢我们。

答2:在很多养兔杂志以及一些畜牧杂志上面都有我们的文章,我们希望把它推广到养猪、养鸭等领域,只要是哺乳动物都可以做这样的推广。

问:后来你们把成果命名为什么?

答1:我们管它叫“良种兔快速增殖法”。

问:快速增殖法,就是它们只负责生,养就交给别的兔子?

答1:对,它不哺乳,马上就投入下一轮的繁殖。

答2:所以当时就叫它“保姆寄养法”,我们需要把好技术关,第二年我们就超额传递出去了。小母牛项目发展至今,我们经过总结发现它其实也有缺陷,比如传递的覆盖面、受众人群以及可持续性很多方面都是受局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小母牛”国际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总结出了一套体系——巴地草扶贫模式。在四川有一种巴地草,只要有一线阳光、一滴水分、一点土壤,它就可以快速地蔓延一大片,生命力极其旺盛。这种模式我们也把它称之为“叠网式覆盖”,就像一张张网叠起来覆盖在一起,这样就滴水不漏了。慢慢地,我们从小母牛项目的一个农户帮另一个农户,发展到一家农户帮另一家农户,一个村庄帮另一个村庄……帮的内容不仅仅是传递种兔,还包括技术、管理、社区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社区环境的建设、社区和谐相处的方案、社区的团队协作以及捆绑进入市场等各方面。所有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都往下推、往下传,这就不再是单一的各自为政的生产模式了。

后来我们报了科技成果,四川省政府办也报了国务院办公厅,现在全国有一千多个县都在推广这个模式。

问:不仅传递种兔,还致力于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探索与推广?

答1:是的。后来,我们又关注弱势群体,我称之为“儿女打工不在家,老人留守养兔有钱花”。中国农村现在面临城市化的冲击,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农村家庭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老人得不到儿女的赡养,在心灵上得到的关爱更少。

答2:他曾经自创了一个分析中国农民现状的理论。

答1:发展小农户家庭发展计划,这是我们的核心。我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大意就是说年幼的子女见不到父母,年老的父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女,所以孩子都是隔代养,溺爱比较严重,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另外,夫妻见面的机会也比较少。传统的家庭体系都被打乱了。有一次,书平出去时碰见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女孩,特别脏。她就问她为什么愁眉苦脸。

答2:她在哭。

答1:是啊,她在哭,她没有朋友。

答2:一个小朋友在门口做作业,她看到后就在哭。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哭呀?”她说她写不了作业,她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爷爷奶奶也不懂,又没有什么别的小朋友,没有地方问,她自己不懂就做不了作业,只能一个人在那儿哭。另外还有一个孩子是记者采访的留守儿童,他让孩子和他爸爸妈妈说一句话。有一个孩子面对镜头就说:“爸爸妈妈,我可以到你们家去玩儿吗?”

问:他说爸爸妈妈的家是他们的家?

答1:对,他不懂,才说“你们家”,但实际上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家。

答2:已经到了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家的程度了。

答1:他不知道,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

答2:“我可以到你们家去玩儿吗”,就给爸爸妈妈带了这一句话,面对镜头,他就给记者说了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他都没觉得爸爸妈妈的家是他的了,他没有家的概念了。当时我就和旭平说,看来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被城市化了,另一部分人是主动城市化了,谁来坚守农村?谁来坚守农业?谁来坚守土地、爱护土地、呵护大地?中国13亿人,中国农村的未来向哪里发展?13亿人的中国,农村向哪里发展?城市化不可能是全民城市化。三年前我们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要以培养小农场为主,让他们以家庭为单元来坚守农村,经营小农庄。2013年一号文件出来以后,社科院的教授、专家们都来找我们,说我们三年前做的这个事情,政府现在认可并确定方向了,未来要靠小农庄家庭、小农场来坚守农村、农业,发展我们的农业。

问:这时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了吧?

答1:快乐农庄、和谐农庄、美丽农庄,我们认为今后它的模式就是这样,这是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分析、研究的问题。大米不是靠人工能合成的,肉、蛋、奶也不能靠人工合成,它必须要通过自然的过程才能生长出来。这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吃什么?安不安全?农业如何保证安全、营养和可持续性,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农业怎么走向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想的问题,另外还有农业的有机化和无害化。于是,我们就提出怎样当好一个现代的农民、一个快乐的农民。后来,我们就做了一个农村的现状分析,对未来也制定了一个规划。这三十年来我自己一直在实践,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得很远,但我还是有一定的体会,所以我就把这些体会写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答2:其实我们一直致力于将这种扶贫模式往更合理、更科学、更可持续的方向上推。

答1:为什么叫“陀螺理论”?陀螺是立锥之地,不运转,就会倒。农民只要有一天不干活,就可能要饿肚子。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户长负责制”,户长不是家长,我们的祖辈才是家长。

问:那么户长是指什么?

答2:我简单介绍一下,他把农村的户长和家长分开了。以前家长就是在家里做主的,具有权威性,所有的都是他说了算。不管他自己的发展,还是家里的经营、开支、人情客往,都由家里年长的人说了算。我们最后把这两者分开了,年长的是需要我们敬重和孝敬的,他需要安享晚年。户长是有经营头脑,能把家发展得更好的,这并不取决于年龄和辈分。所以他用“陀螺理论”把它们分开了。家庭需要能干者来经营,能干者不一定是年长的。年长的可能比较固化、守旧,比较保守,对于来之不易的成果,他可能只想着怎样去维护、维系,而不是让它开更大的花、结更大的果。所以我们希望年轻人要有信心、有知识结构去支撑这个家,让老人能得到孝敬,让小孩有受教育的机会。

答1:所以我们希望农村有一部分人能留下来组建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他不仅要对老人承担无限责任,也要对小孩承担无限责任;他对家庭的未来,对现在也要承担无限责任。他怎么样立足于当地?怎么样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商业网络运用到极致,把本领发挥到最大化?于是,我们编了一个顺口溜:“以我为核心,以勤劳和科学实现赚钱的每一天。以小家庭为圆周,男人围绕女人,女人围绕男人,不要围绕别人。”我们是农民,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首先要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好,包括吃、穿、住,等等,然后才是社会关系网络、商业关系网络的建立。怎么样定一个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来分步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最后把立锥之地变成有一席之地?在我们每一期的农业培训里,尤其是有青年农民参加的培训里,我们就灌输这种理念。很多农民赚了钱以后,他们也有“我富裕,我要分享我的快乐,我也去帮助别人”的想法。这一点特别难得。

答2:很多农村人没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对他而言太空洞、太虚化了。所以我们就和他说把一个家庭经营好了,一家人都很幸福、开心,这就是和谐社会。人的开心不仅仅是善待家里人,也包括要善待社区里的人。他开心,那他的心地就可能宽一些,心胸也会开阔一些。这样的话,他才会去善待社区的人,社区的人再善待他,家庭就会更幸福一些,社区也会和睦一些,一个个和睦的社区就会组成一个大的和谐社会。在理论层面上,我们扶贫模式最创新的就是“陀螺理论”和“巴地草扶贫模式”,以及我们把户长和家长分开的“小农户发展计划”。它的操作性很强,可以针对每一个家庭来执行,而且它的可复制性也很强,无论贫穷到什么程度,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都可以用。就像大学里说的,如果创业从兴趣出发,可能会做得更认真些,成功的机会也要大一些。旭平对这个事情非常感兴趣,再加上他的勤奋、坚持,坚守才会成功。另外,有一个题外话,他刚刚获得了一个发明。

问:什么发明?

答1:国家发明。

答2:国家发明专利,跟他养兔子完全没关系的。

答1:我研究了20多年,是我20多年的一个心血。

答2:不是,大概有10多年的时间,我们俩在七八年前开始研究的。

答1:我研究了20多年,其后又潜心研究了8年。

答2:有一个山沟进行退耕还林,恢复成了森林,里面的大鲵(娃娃鱼)就很好地繁殖了出来。有一次,我们就看见一个小朋友拎着一个塑料袋,我们觉得那里面可能装的是大鲵,就问他拎到哪里去。他说去卖钱,问他卖多少,他说能卖100元。那会儿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山里的孩子还要靠挖草药来挣自己的学杂费,大鲵对他而言是很好的收入来源。

于是,我们就花了100块钱把它买了回来。当时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娃娃鱼,主要是我们害怕别人买去把它吃了。我看得出他是喜欢大鲵的,而我们可以用100元去帮助他实现一个愿望。现在把那个娃娃鱼已经养得很大了。

答1:一条一米四长,体重25斤。

问:现在还活着?

答1:现在还生了娃娃呢!

答2:另外,娃娃鱼在中国的自然繁殖要求很高。

答1:中华大鲵的人工养殖体系是不健全的,而我的培育能让它可持续地繁殖。

问:娃娃鱼不好养吗?

答1:所以我自己亲自养。

答2:他已经得到国家发明专利,而且另外几家试点也都成功了。

答1:在上海和北京。

答2:现在还有好几家都希望买他的专利。

答1:我是研究生物的,知道什么季节可以让大鲵繁殖、生育,这点别人做不到。目前,适合大鲵生存的自然资源将近枯竭,我让它在人工环境下驯养、繁育,然后放生,这是有利于恢复生态的事情。

答2:我以为他以前是闹着玩儿,也就没拿这个当回事儿。

答1:那会儿,我半夜三更都会去看,一天要看它几十次。

答2:他两点钟拿着电筒去看娃娃鱼吃东西。

答1:还有怎么交配,我都会记录数据。

答2:因为娃娃鱼喜欢阴暗的地方,还要观察它怎么采光。

答1:还要注意怎么防病,大规模养殖怎么办?我已经帮助20多家企业成功了,所以说在中国,我这里可以说拥有娃娃鱼养殖真正的顶尖技术。包括日本的渔业协会也邀请我,我还在思考中华大鲵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问:我看过那个专题节目。就是关于山丘区农民增收模式里,怎么样把自然资源利用到最大化?

答1:那里面还是有一些障眼法。怎么样把它养得好呢?利用我们的绝招就能养好,什么笼中养都是有问题的,这只是一种说辞。真正养的话要按照任旭平的《计划生育指导书》才行。所以我要先写《计划生育指导书》,再办个小班、中班、大班。这个产业做好的话会带给山丘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巨大的财富。这不仅能增加城市生鲜供应,还能促进保健、医药行业发展,更能打造旅游经济、品牌经济。娃娃鱼的药用和营养价值都非常高,在日本可以捕鲸,但是要吃娃娃鱼必须是皇室才有资格。

还有个问题,娃娃鱼是两栖动物,头非常大,还咬人,我的手就被它咬过。那时我准备去亲他,就伸出手指给它咬,我想试试,看它的骨牙能够咬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尖牙,这些要看牙印才能知道。

答2:因为他的娃娃鱼很大。

答1:不被它咬过,怎么知道它是怎样咬人的呢?平时它挺乖的,眼睛像小米那么大。我打算就中华大鲵的人工繁殖、驯养与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写一本书。我还找了一些比较有高度、实战能力比较强的教授,同时也筛选了一些好朋友,共同打造这个事业。我是第一撰稿人,未来想写这么一本书。

问:现在还有野生的吗?

答1:有,但很稀少。现在咱们的化学农业对娃娃鱼的危害很大,除草剂、复合肥、尿素、喷药等,这些东西使土壤越来越贫瘠,对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问:它叫起来像娃娃?

答1:它的叫声并不像婴儿的啼哭。中国道教的发源有两个“大鲵”,一阴、一阳,一乾、一坤,所以和谐。道教的发源地就在我们这儿,而产娃娃鱼的那个沟恰好就叫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