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以及“冷战”后俄罗斯的亚太政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版单独有关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专著。但在其他专著和文章中,国内的学者还是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俄罗斯的亚太政策以及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顾志红著,长春人民出版社,2010年)是国内学界有关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最为完整、系统的专著。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俄罗斯地缘政治学产生的背景、演化的历史以及经典的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流派。同时,书中也分析了“冷战”后俄罗斯地缘空间的变化,通过分析俄罗斯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关系来阐释俄罗斯的地缘位置与地缘关系。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在全球层面中俄罗斯重要的地缘政治伙伴。该书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史的论述比较系统,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实践的论述也有独到的观点。但其美中不足在于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实践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运用拘泥于俄罗斯外交中的欧洲和独联体方向,对俄罗斯在亚洲方向如何运用其地缘政治思想以及如何建构地缘战略基本没有提及。同时也没有论述“冷战”后俄罗斯如何与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世界主要大国建构地缘关系。

除了专著之外,国内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包括曹阳所著的《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分析》,该论文分析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冷战”后地缘政治态势以及地缘政治战略中的俄中关系。该论文从总体上考察了“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实践和奉行的一些基本地缘政治原则,但其论述并不具体,也缺乏从理论的高度来归纳“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规律。陈训明著有多篇论述俄罗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主要包括《萨维茨基及其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俄罗斯的欧亚主义》等,这些文章主要分析了从20世纪初到“冷战”结束之前的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对一些欧亚主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并未触及“冷战”后俄罗斯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曹志平所著的《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杨丽华所著的《欧亚主义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主要分析了欧亚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探讨了欧亚主义思想演进的历史、欧亚主义地缘政治观以及欧亚主义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探讨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还有肖贵纯的《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5期)、朱晓姝的《俄罗斯地缘政治观管窥》(《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王树春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对外政策》(《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2期)、刘峰的《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欧亚主义》(《欧洲》1996年第5期)、毕洪业的《欧亚主义政治思潮与俄罗斯外交》(《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2期)等。

(2)“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有关“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的学术专著。有关俄罗斯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亚太国家关系的论述主要分散在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专著的章节中。同时,专著在分析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时很少将其统一置于亚太地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基本都将其划分为俄中关系、俄印关系、俄日关系等双边关系,或者划分为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俄罗斯南亚政策、4俄罗斯东南亚政策这种俄罗斯对次地区层次地缘空间内的政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海运、李静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的第七章题为“寄予厚望的亚太外交”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政府的亚太外交政策,从俄中、俄印等双边关系入手来考察俄罗斯亚太政策的演变,但其论述方法基本以举实例为主,缺乏从理论角度的学理探讨,同时也没有将双边关系的分析纳入俄罗斯整体亚太外交的体系内,难以体现双边关系在地区内的互动性。《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冯绍雷、相蓝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一书探讨了从“冷战”结束到普京总统第一个任期结束时的俄罗斯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在这些地方的外交政策演变进行了梳理,但是并没有将其置于亚太战略的框架下。《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外交卷(郑羽、蒋明君总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对普京总统8年任期内俄罗斯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进行了总结,尽管论述比较翔实和具体,同时也不乏对普京政府对外战略思想的探讨,但仍然将俄罗斯与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分别阐述,没有对俄罗斯整体亚太战略进行总结,也没有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进行分析。《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刘清才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对俄罗斯“冷战”后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在亚洲方向的地缘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俄罗斯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等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东北亚这一地缘空间之内,因此并没有探讨俄罗斯与南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学界有关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比较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许志新的《俄罗斯的亚太政策》(《当代亚太》2005年第2期),该论文根据2004年前后俄罗斯亚太政策出现的新变化分析了俄罗斯亚太战略的主要构想和目标,并对俄罗斯亚太战略实施的受限因素进行了分析。徐萍和刘守绪的《俄罗斯亚太地缘政策透析》(《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主要分析了2011年前后的俄罗斯亚太政策,考察了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层面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俄罗斯亚太政策的主要考量和制约因素。邢广程的《俄罗斯亚太战略和政策的新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主要分析了2012年俄罗斯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新变化以及未来的走势,分析了俄罗斯亚太战略增强的动因和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这些论文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俄罗斯的亚太战略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但是很少探讨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影响,同时这些研究均是分析一段特定时间内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变化和走势,并没有通盘考察“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变化和演进。

(二)国外研究现状

(1)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研究:在俄罗斯国内,对地缘政治思想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也有很多。20世纪90年代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研究的高峰,此时俄罗斯出版了很多关于地缘政治思想的专著,比如索罗金在1996年出版的《当代地缘政治学和俄罗地缘战略》,克切多夫在1997年出版的《地缘经济学和俄罗斯的战略》,图洛夫斯基在1999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等。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此时,俄罗斯的众多地缘政治学者开始对俄罗斯“冷战”后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进行总结。这一时期有较高学术影响的著作是纳尔托夫的《地缘政治学》。纳尔托夫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和俄罗斯地缘政治流派的演进,以及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派的一些主要观点及其成因。在书的第二部分,他主要阐述了“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以及俄罗斯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纳尔托夫着重介绍了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并认为这是最适合“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思想。纳尔托夫的《地缘政治学》一书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被很多俄罗斯大学采用为地缘政治教学的教材。此外,加吉耶夫的《地缘政治学导论》也是一本重要的地缘政治研究著作。加吉耶夫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放到整个世界地缘政治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和比较,并将其与全球化、国际体系演变等国际政治现象相结合,从而阐述俄罗斯应在当今世界中扮演何种角色。德米特里·特列宁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大西洋主义学者,在2002年出版了《欧亚主义的终结》一书,从大西洋主义的视角对俄罗斯所奉行的欧亚主6义地缘战略进行了批判。

除了俄罗斯国内的研究之外,美国学者拉鲁尔(Marlene Laruelle)在2008年出版的《俄罗斯欧亚主义》一书也是研究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力作。她从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想的发端、俄罗斯早期欧亚主义的发展和观念,以及古典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俄罗斯欧亚主义的整个发展演变历程。但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将欧亚主义与俄罗斯亚太外交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仅在独联体地缘空间内分析了欧亚主义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著名俄罗斯问题学者杰弗里·曼科夫在其2009年出版的著作《大国政治的回归——俄罗斯外交政策》一书中也阐述了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他将俄罗斯的外交-地缘政治思想流派划分为民族主义、欧亚主义、中心主义、大西洋主义四种,并对这四种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探析。杰弗里·曼科夫这种新的划分方法对理解21世纪俄罗斯地缘战略思想的演变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但对“中心主义”能否被划分为一种单独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仍然存在争议,“中心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研究21世纪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中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

(2)“冷战”后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在俄罗斯国内的亚太战略研究中,形成完整的著作仍然较少。尽管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缘空间,但俄罗斯学者对双边地缘问题的研究明显多于对地区地缘问题的研究。巴尔舒科夫的《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一书是系统描述“冷战”后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专著。书中巴尔舒科夫通过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来分析“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战略。但巴尔舒科夫的著作更倾向于对历史和现状事实的阐述,而没有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中的地位以及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未来。梅尔古罗夫的《俄罗斯与亚太——利益交汇点》一书则主要从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此书梳理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经贸交往的历史,并对当前俄罗斯与中、日、印等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中的热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但该书更加注重地缘经济角度的分析,对地缘安全、地缘文化方面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合作与联系则基本没有关注。

除了专著之外,俄罗斯国内也有很多学术论文关注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维克多·尼古拉耶夫的《亚太地区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国际生活》2010年第4期)、亚历山大·伊万诺夫的《亚太地区与俄罗斯:全球发展过程中的新角色》(《国际生活》2010年第8期)、谢尔盖·拉夫罗夫的《亚洲的崛起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亚洲方向》(《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2006年第2期)。这些文章分别从国家安全、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所拥有的利益以及俄罗斯应当采用怎样的外交战略来维护这些利益。而亚历山大·卢金的《加强亚洲方向》(《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2009年第2期)一文则将俄罗斯的整体亚太战略分为“俄罗斯-中国”“俄罗斯-印度”“俄罗斯-东南亚”等双边及次地区层次来进行对比研究。

除了俄罗斯本国的学者之外,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也给予21世纪日渐加强的俄罗斯亚太战略充分的关注。尽管在美国尚未形成有关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完整专著,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还是有很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杰弗里·曼科夫在《大国政治的回归——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一书的第五章“中国的崛起及俄罗斯的亚洲定位”中,详细分析了中俄关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其对俄罗斯整体亚太战略的影响。美籍俄罗斯学者安德烈·齐甘科夫在《俄罗斯外交中政策——国家身份的演变与延续》一书中,通过梳理俄罗斯对自中国家身份的认知来考察“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变化。而在该书的每一章中,俄罗斯面向亚太地区的外交战略都是主要内容。美国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吉尔伯特·罗兹曼则在《俄罗斯在东北亚——寻找一种战略》一文中,通过分析俄罗斯在东北亚所采取的均势政策,以及俄罗斯与东北亚五国的关系来考察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演变过程。美国塔尔萨大学教授罗伯特·唐纳森在《俄罗斯:亚洲大国?》一文中通过分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诸如人口减少、经济发展落后、地缘安全压力增大等现实地缘困境以及俄罗斯的亚太战略来思考俄罗斯能否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其亚洲大国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