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动态与评论(2016年第2期 总第2期)
- 张清津
- 8678字
- 2024-12-20 22:35:56
经济动态
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摘要 2015年的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在全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中随机抽取3000份样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包括健康、经济、社会保障、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社会态度与行为八个方面的数据,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以便为各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 经济社会综合调查 分阶段系统抽样 问卷调查
前言
(一)调查目的
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一项覆盖全省规模的、综合性、连续性的社会调查。其目的在于定期而系统地收集全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分析探究社会变迁趋势,为各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化。
(二)组织与实施
2015年度的调查由山东社科院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课题组联合全省各地大学及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课题组负责调查设计、样本选取、调查员培训、入户调查的组织实施、调查质量控制、数据录入、清理分析等工作。由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8个高校组成的调查团队负责调查员和督导员的选调、入户调查的实施及督导和问卷的初审等。
(三)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本次综合调查的对象是:全省范围内居住在家庭户内的18周岁以上的全体城乡居民。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经济、社会保障、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社会态度与行为八个方面。
(四)抽样方案与实施结果
此次调查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抽样设计遵循科学、高效和可操作性原则,分四个阶段抽取样本。
第一阶段以地级市的区、县以及县级市为抽样单元,结合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性别比、城镇化水平及地理区位等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及简单随机抽样,最终确定了10个县/市/区作为初级抽样单元。第二阶段则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人口规模等特征,从每个县/市/区抽取两个街道/乡/镇,再用简单随机抽样在每个街道/乡/镇抽取5个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前两个阶段抽样由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课题组组织实施。第三阶段的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样本家庭户的抽取采取随机起点的等概率系统抽样,即采用等距抽样方法在每个样本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抽取30户。第四阶段在抽中的每个样本户中,用kish选样表确定户内访问对象。
通过上述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共抽取样本3000个,有效回收问卷2967份,有效率为98.9%。被访者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城镇居民占53.5%,农村居民占46.5%;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5%。调查对象的抽选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五)调查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在调查员培训、入户调查实施、问卷检查、质量复核、数据录入与清理等各个环节加强了质量控制。课题组全体成员到各调查团队对调查员和督导员进行直接培训。调查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调查员自查、督导员复查、课题组审核的三级质量控制方法,调查结束后,通过电话复核、数据校验等途径,对问卷和数据质量进行检验,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六)统计推断
为使样本更好地解释总体,课题组在进行汇总分析时,对每个样本均按照城乡、性别、年龄及人口规模等进行了加权处理,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以下为本次调查的主要数据结果。
一 健康状况
(一)身体健康
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健康自我评价“很好”或“较好”,除了“60岁及以上”年龄群体外,其他被访群体身体健康自我评价良好率均超过80%。因健康问题影响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的状况发生率较低,经常性遭遇这种问题的受访者只占5.3%。
居民对身体健康问题和健康保健较为重视。身体有恙时,91.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拖着不去看医生”;最近三年做过全面健康体检的超过90%,其中54%的受访者的体检是在最近一年所做。
(二)心理健康
通过对本次调查所设计的“失眠”“烦躁易怒”“感觉身心疲惫”等七项关于心理健康的指标进行转换计算,受访者心理健康平均得分7.5分(满分10分),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城乡居民得分分别为7.47分和7.55分,差别较小;但男性平均得分为7.68分,比女性高0.34分,男性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性;此外,低文化程度群体(“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高龄群体(“60岁及以上”)的心理健康得分相对较低,分别只有6.92分和7.2分。
具体到各项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感觉身心疲惫”“失眠”“烦躁易怒”,发生率分别为46.2%、36.6%和34.2%。图1显示,女性各项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尤其是“失眠”和“烦躁易怒”的发生率均超过男性1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图1 男女两性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二 收入与消费
(一)居民收入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年人均收入33551.2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45388.5元,农村年人均收入19940.5元,城乡收入比为2.28∶1。其中:劳动职业收入(包含经营性收入)25899.2元,占77.2%;转移性收入4501.9元,占13.4%;财产性收入2374.6元,占7.1%;其他收入775.6元,占2.3%(见图2)。
图2 年人均收入构成
城乡收入构成中,城镇居民劳动职业收入33103.1元(占72.9%),财产性收入3890.9元(占8.6%),转移性收入7353.7元(占16.2%);其他收入1040.8元(占2.3%);农村居民劳动职业收入(含经营性收入)17616.0元(占88.3%),财产性收入631.1元(占3.2%,大大低于城镇),转移性收入1222.7元(占6.1%),其他收入470.6元(占2.4%)。
(二)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受访者家庭月均支出4196.3元,其中城镇家庭月均支出5432.6元,农村家庭月均支出2775.9元。从图3中显示的消费支出构成看,受访者家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1155.3元,占27.5%;医疗支出580.1元,占13.8%;人情往来支出527.0元,占12.6%;子女教育支出502.7元,占12.0%;服装、饰品、护肤品支出366.5元,占8.7%;住房贷款缴费303.2元,占7.2%;用于文化产品的支出38.5元,仅占0.9%。
图3 家庭月平均消费支出构成
三 社会保障
(一)社会养老保障
在本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中,总计79.9%的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障,其中城镇居民参保率为81.2%,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铺开,农村居民的参保率也达到78.6%。参保居民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共计41.5%,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占51%,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待遇的占4.8%。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经济条件和需求,分别有32.6%和31.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钱上”和“自己不需要”,选择“单位没给上”的也有13.8%,居第三位。
随着山东省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趋缓,老年人口扶养比的上升和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十三五”期间,养老问题将是山东省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您将来打算/目前主要靠什么养老”的回答中,选择“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储蓄”“家人供养”的居前三位,分别占57.8%、43.9%和38.9%,但城乡居民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还是体现了较大差异。图4显示,城镇居民中社会养老是首要选择,高达70.5%的受访者选择用“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养老,其次是靠“个人储蓄”和“家人供养”;但在农村,48%的受访者选择“家人供养”,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居民首选的养老方式,而用“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养老的分别占43.1%和42.6%,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图4 城乡养老方式比较
(二)社会医疗保障
随着“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展开及医疗保险三保合一的逐步推行,山东省社会医疗保障有了长足发展。调查显示,93.7%的受访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障,其中城乡参保率分别为92.9%和94.5%,农村覆盖水平还略高于城镇。
在其参保险种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7.5%)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5%)的共计96%,是最主要的参保险种(见图5)。
图5 社会医疗保障参保种类
(三)其他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
失业保险参保率较低,只有16.4%。在有过失业经历的人之中,64.3%的人领取过失业保险金,接受过免费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分别占42.0%和43.1%。
虽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中的城乡差距正在进一步弥合,但在其他一些福利待遇方面,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图6显示,除了在“子女医药费报销/补贴”这项福利待遇享有上农村高于城镇外,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城镇居民的享有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尤其是在“带薪年假”“住房公积金”“住房福利”“取暖补贴”方面,城镇居民享有率均是农村居民的5倍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倍。
图6 城乡福利待遇享有情况比较
四 婚姻家庭
(一)婚育状况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89%处于在婚状态(包括初婚有配偶和再婚有配偶),未婚者占6.8%(其中未婚同居者占0.5%),离婚与丧偶者比例分别占0.8%和3.6%。在60岁以上人口中,丧偶者比例为13.3%,其中女性丧偶者比例高达22%,是同龄男性(7.1%)的3倍多。
男女两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2岁,其中城镇男女两性平均为25.1岁和24.2岁,农村男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和23.4岁;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25.4岁,其中城乡分别为25.7岁和24.9岁;在处于或有过婚姻状态的受访者中,户均拥有1.6个孩子。
(二)生育意愿
调查显示,84.4%的受访者认为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最为合适,89.9%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现有人口政策和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将弊大于利。从2013年底“单独二孩”政策的启动实施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中国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山东省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能否被推高?调查显示,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只有26.1%的人表示“将来打算要孩子”,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还打算要孩子的比例只有15%,总体生育意愿较低。而从图7中可以看出,女性生育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农村居民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生育意愿最高的为城镇男性,“将来打算要孩子”的比例占39.2%,农村女性生育意愿最低,只有15.5%的人打算要孩子。造成这种低生育意愿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年龄,30.6%的受访者出于“年龄太大,有生育风险”而不打算要孩子,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和“没有时间精力”的分别占22.6%和18.2%。
图7 男女两性生育意愿对比
(三)婚姻家庭观念
1.与父辈关系
74.4%的受访者认同“子女应该尽力满足父母期待”的说法,其中农村居民认同此观点的高达78.7%。“孝道”在婚姻家庭中的影响依然较深,但这种“孝道”并非传统观念“父为子纲”的机械继承,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51.7%的受访者并不认同“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交友、恋爱进行干预”, 51.2%的人认为“子女结了婚,最好不要再与父母同住”。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家庭养老压力巨大,使更多的家庭,尤其是城镇家庭开始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51.9%的城镇居民并不认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是子女的不孝”。
2.婚姻观念
38.6%的受访者同意“结婚应讲门当户对”的观点,不认同此观点的占40.4%,其中城镇居民对此观点持肯定及否定态度的分别占41.2%和39.9%,农村居民分别为35.7%和40.8%,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更认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对于当下比较流行的“没车没房的男性很难娶到老婆”的说法,40.4%的受访者并不认同,略高于认同者比例(38.6%)。调查显示,在婚姻关系维系中,子女是最重要的因素,83.7%的受访者表示“为了子女,夫妻最好不要离婚”。
3.经济、财产观念
47.4%的人认为“丈夫的收入应该交由妻子管理”,不认同此观点的只有22%。40.5%的受访者并不认同(认同者占37.5%)“父母的财产应该主要由儿子继承”的观点,传统的财产继承观在现代社会并非主流。
五 日常生活
(一)交通
68.3%的受访者对其住所附近的交通状况表示满意。居民最常采用的两种出行方式是“骑摩托车或电动车”以及“步行”(个案百分比分别为61.6%和43.8%),上班或上学在路上平均花费19.7分钟。在各类交通问题中,城镇居民最关注“道路拥堵问题”(50.9%),而“行车违章、安全问题”在农村居民中最受关注。关于公共交通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26.9%的受访者认为是“班次太少”,其次是“路线设计、站点布置不科学”和“车内太拥挤”,分别占17.5%和16.6%。
(二)居住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户均居住面积127平方米,其中城乡户均分别为104.6平方米和153.7平方米。农村居民的住房95.2%属于自建房,城镇居民的住房性质相对多元,41.4%属于商品房,19%为动迁安置或回迁房,17.7%为自建房,此外房改房和经济适用房共计占14.8%。关于住房的产权归属,46.1%属于自己本人,29.8%属于配偶,10.8%属于父母。
调查表明,20.9%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未来五年考虑购房”,这些具有购房意愿的人中,90.4%的人表示会在本市买房。关于购房时所考虑的因素,城镇居民最关注“住房所在位置”,关注此因素的城镇居民占64.3%,其次是“每平方米价格”和“住房面积”;而农村居民则最关注“每平方米价格”(关注率达73.2%),关注“住房所在位置”和“住房面积”的分别占61.5%和40.4%,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见图8)。
图8 城乡居民购房关注因素
(三)日常生活问题
调查显示,“医药费过高”“收入低,日常花费入不敷出”和“买不起房”是受访者最常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其中65.2%的受访者遇到过“医药费过高”的问题,49.4%的受访者遇到过“收入低,日常花费入不敷出”的情况,存在“买不起房”问题的占46.1%(见图9)。
图9 日常生活问题发生率
六 社会交往
(一)人情关系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中国正在由人情社会向契约社会、法治社会转变,但人情关系的影响依然较深。调查显示,66.3%的受访者在“看病就医”时会找人帮忙,在“求职找工作或自主创业”及“孩子入园、入学、升学”时找人帮忙的分别占38.8%和37.5%,“买车、买房”“找对象、结婚”“打官司”“贷款”时找人帮忙的人也均占三成以上。城镇居民最经常找人帮忙的事情是“看病就医”(68.4%)、“孩子入园、入学、升学”(42.9%)、“求职找工作或自主创业”(41.0%),但在农村,“找对象、结婚”时找人帮忙的占(38.1%),仅次于看病就医(63.5%), “求职找工作或自主创业”找人帮忙的占35.8%,居第三位。图10显示,除了“买车、买房”找人帮忙的比例略低于女性外,男性在问卷所设计的其他9项事务中找人帮忙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可见,男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比女性更注重使用人情关系。
图10 分性别人情关系利用情况
(二)社会团体交往
调查显示,“校友会”“文体娱乐团体”“同乡会”是受访者参加最多的社会团体,参加者比例分别为60.1%、31.1%和21.5%,参加过“志愿者团体”的占20.1%。在社会团体交往中,除“校友会”之外,男女两性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男性参加较多的是“同乡会”(25.9%),而女性则更喜欢参加“文体娱乐团体”,参加“文体娱乐团体”的比例高达39.3%,远远高于男性(23.4%)。
七 公共服务
图11显示,本次调查所设计的四大项公共服务项目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均满意度分别为62.4%和60.6%,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最低,只有35.4%。各项目充足度和均衡度评价中,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均居首位,61.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资源”是充足的,认为其分布均衡的比例也高达60%,医疗卫生和公共教育服务分列二、三位。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在充足度和均衡度评价中均位列末席,分别只有45.5%和45.1%的受访者对住房保障资源的充足度和均衡性表示认可。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在方便度评价中位居首位,68.0 %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公共教育和社会治理服务的方便性认可程度也较高,均超过64 %,位居方便性评价末位的仍然是住房保障服务。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总体评价较高,但住房保障仍是各地在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十三五”期间公共服务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图11 各项公共服务项目评价
(一)公共教育服务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公共教育服务的平均满意度(62.1%)高于农村居民(58.7%)。在公共教育所涵盖的项目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义务教育和学龄前教育,满意度分别为69.4%和63.6%,职业教育的满意度最低,只有52.6%。不过在最需要加强的公共教育服务项目中,选择义务教育的受访者比例为34.9%,仍居首位,尤其是农村居民择此选项者更是高达41.6%,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公共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医疗卫生公共服务
得益于“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得以快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平均满意度为56.9%)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满意度为53.1%),除“预防接种”和“重大精神疾病管理”的满意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外,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其他各项目的满意度,城镇居民均明显低于农村居民。
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各项目中,满意度居前两位的是“预防接种”(75.7%)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61.1%),“重大精神疾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基本药物制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均低于50%(见图12)。在“当地最需要加强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项目中,“卫生监督协管”和“药品安全管理”选中率最高,分别占21.2%和18.3%。
图12 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
(三)住房保障
本次调查所设计的四大类公共服务项目中,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是最低的,在其所含各项中,除“农村危房改造”满意度(46.8%)相对较高外,其余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均低于35%,其中“房价调控”的满意度最低,只有27.3%。在“当地最需要加强的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中,选择“房价调控”者高达59.7%。
(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从图13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高于城镇居民,尤其是“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化解”三项公共服务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口登记与户籍服务”和“社会治安”是满意度最高的两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项目,满意率分别为73.2%和69.5%,“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率最低,只有51.5%,其中城镇居民的满意率仅有43.9%。在“当地最需要加强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中,“食品药品安全”选中率最高,达42.9%。
图13 城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满意度
八 法律意识
95.4%的受访者认为“自觉自愿遵纪守法是百姓的义务”, 81.9%的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作用表示认可,认为“目前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且法律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调查显示,在问卷所设计的“有很多途径能够学习法律知识”“遇到纠纷时,我会首先选择法律途径”等6项反映居民日常法律意识的行为和习惯中,79.2%的受访者表示在“签订合同时会先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76.3%和76.1%的人表示“遇到纠纷时会首先选择法律途径”“有很多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63.2%的人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知道如何维权”,而“亲朋好友借钱时,会要求他们打借条”和“平时购物吃饭,会索要发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分别只占45.8%和37.7%。图14显示,虽然农村居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意识,表示在“签订合同时会先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遇到纠纷时会首先选择法律途径”“有很多途径学习法律知识”的人所占比例均超过70%,但6项反映日常法律意识的行为与习惯的发生率,城镇居民全面高于农村居民,总体而言,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高于农村居民。
图14 城乡居民日常法律行为与习惯发生率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法治新时代,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调查显示,关于法治社会建立的难点,36.4%的受访者认为是“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18.4%的受访者认为是执法者“执法不公”, 16.4%的受访者认为是“目前法律不够完善”,认为“相关信息不公开透明”和“监督不严”的分别占14.4%和13.4%。
九 环境保护
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怠慢,现代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的反噬,环境保护也愈加为各地政府所重视。对于当地政府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43.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且有一定成效”, 20.3%的受访者认为“取得了明显成绩”,大多数人对当地政府的环保努力给予了肯定。不过,环境保护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调查显示,在问卷所设计的“关注空气质量等环保信息”“垃圾分类排放”等八项环保行动中,受访者均有广泛参与,平均参与率为62.4%,其中城镇居民的平均参与率为66.9%,比农村居民高15.3个百分点。在具体的各项环保行动中,“关注空气质量等环保信息”“尽量少开空调”“自备购物袋”参与率最高,分别为86.2%、82.3%和76.0%,而“参加政府等各类组织举办的环保活动”和“举报违规排放或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则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率分别仅为40.2%和27.3%(见图15)。
图15 环保行动参与率
图16、图17显示,环保行动参与程度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和19岁以下年龄群体的环保行动平均参与率分别高达76.5%和73.2%,是环保行动参与度最高的群体。高学历者和年轻人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图16 分文化程度环保行为参与率
图17 分年龄环保行为参与率
十 未来经济形势判断
对于山东省未来的总体经济形势,52.9%的受访者表示乐观,其中对“经济发展前景”“企业发展前景”“出口形势”表示乐观的分别占76.8%、62.8%、54.9%,而对“日用消费品价格控制”“就业形势”“房价控制”的乐观程度相对较低,对此三项表示乐观的分别只有45%、40.8%、36.9%。图18显示,城镇居民对山东省未来总体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低于农村居民,尤其是对“日用消费品价格控制”“就业形势”“房价控制”三方面表示乐观的比例均不足四成。
图18 城乡居民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形势的乐观度
从分区域的情况看,东部对山东省未来的总体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最高,对上述六项指标均表示乐观的平均占55.7%,中部次之,平均55.1%,西部最低,只有42.1%;东部对“经济发展前景”“企业发展前景”“出口形势”的乐观程度为各区域最高,东部对此三项表示乐观的比例分别为80.2%、67.6%、60.5%,中部对“日用消费品价格控制”的乐观程度最高为47.8%,而西部对各指标的乐观程度均列各区域最低,尤其对“日用消费品价格控制”“就业形势”“房价控制”“出口形势”表示乐观的比例均不足四成(见图19)。
图19 东中西部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形势的乐观度
(责任编辑:樊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