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SCI论文及引用在中国的误导

中国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导向。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科技体制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建立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导向机制,比如针对年轻科学家的基金支持,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科技政策和导向值得商榷,其核心是基于成就的评价体系的缺失和非学术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已经进行过深入讨论,也有一些共识,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我只讲一种对中国前沿科学的误导,那就是对SCI影响因子及论文引用数的过度倚重及其在各种评审中的核心作用。SCI影响因子和论文引用次数在中国越来越受到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的重视,也被绝大多数中国科学家视为关键。原因很简单,这种量化的标准很容易执行,有利于政府机构决策,包括基金申请、重大项目审批、研究人员晋级评奖等。这种导向的结果就是广大科研人员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发表的文章数量并千方百计把文章发表在SCI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上,而学术期刊的做法则是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SCI影响因子用以吸引更加优秀的论文。在这种强大的导向影响下,为数不少的科研人员和某些学术期刊甚至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比如一度听说某些期刊要求每一篇发表的文章必须引用n篇近期发表于该期刊的其他文献,这样一来,该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会快速提高,而发表于该期刊的文献也都直接受益于他引次数的大幅增加。

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大量学术期刊、研究人员众多的科学大国,很容易通过这种触动科学研究道德底线的做法来在短时间内提高大批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和文章的他引数量。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发展下去,中国会在比较短的时间(也许5~10年)内在三个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过美国,即SCI文章总数、文章的SCI影响因子总和以及他引次数总和。但这种超越完全是假象,实际上,中国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产出和能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仍将与美国有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中国政府的科研管理机构必须开始对科学研究的评估采用多元化的标准,而不是一味看重文章数量、SCI影响因子和文章的他引次数。

我在此评述SCI影响因子和论文引用数,必定会引来不少攻击者。我想声明两点:第一,我本人无论是SCI文章还是论文引用数都是相当高的,我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已经发表过近50篇CNS论文(即在Cell、Nature、Science三本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以我做这样的评述完全是为国家考虑;第二,我从没有也不会说SCI论文不该成为标准之一,而是建议分领域、分行业、实事求是地看待SCI论文的作用,不能夸大其作用,更不能将其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除了SCI文章,那我们究竟还能看什么?这个问题对很多科技管理官员是个很可怕的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SCI文章之外是没有客观标准的!对吗?他们的理解本质上完全正确!学术水平的评价从来不应该主要由一个量化的指标来主导,也不应该是一群没有相关背景的评委一起投票投出来的,而应是由水平相近或更高的同行评议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学术评价确实带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因此,最好的评委应当是被大多数国际同行推崇的、没有利益冲突的杰出科学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人才招聘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流的人才招揽一流人才,二流的人才招揽三流、四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