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观经济分析新思路

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像牙医那样谦虚与能干,那就非常好!

——凯恩斯(1931)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英国女王曾发出感慨和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做经济研究的人没有能够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到来。其实,在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前几年,已经有包括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人员在内的研究者警告资产价格泡沫和货币信用大幅扩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在当时,这不是主流的观点,大部分人包括政策当局还沉浸在经济繁荣的景象里,起码是应对风险的准备不足。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反思现有主流理论框架的缺陷,探索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近几年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对未来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市场和政策分析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以分析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自然对我们的经济研究和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构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做法。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自然也对我国的经济学界、金融市场和政策分析带来了冲击,过去的一些“共识”和“规律”被认为不一定可靠了。在这样一个转折点,要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尤其需要反思现有的主流理论和分析框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希望由此可以使我们的分析更加平衡,避免一些明显的误区。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一直受到争议,甚至可以说饱受诟病。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现在的状态,其驱动因素是什么?传导机制是怎样的?未来将如何变化?因为观念、理论框架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个经济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有差异,甚至会南辕北辙。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验证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正确不能通过一个大家认同的、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的实验来完成。只有时间,也就是最终结果能显示人们对一个经济变量的预测是否正确。但是,即使预测和最终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当初的思想与主流观点有差异,或对政策没有影响,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差别是前者研究自然界规律,不依赖人类的主观认识而存在,后者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与人有关,人可以影响和改造社会规律。也就是说,我们试图发现的、用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的“规律”本身是受社会主流观念、思潮的影响而变化的。回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例子,主要政策当局尤其是中央银行之所以对资产泡沫及其影响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估计不足,是因为在饱受1970年代高通胀的困扰后,主流的思潮把控制商品和服务价格通胀视为货币政策的第一甚至唯一要务。CPI通胀被看作宏观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指标,共识是只要通胀处在温和水平,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就不大,央行在应对资产价格下跌冲击时的政策空间也很大Ben S. Bernanke, “Asset-Price‘Bubbles'and Monetary Policy”, remarks before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New York, October 15,2002.。现在看来,这样的理念和政策框架成功地控制了CPI通胀,但忽视了经济其他方面的不平衡,代价惨重。

全球金融危机后,学界和政策当局都在寻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未来的新的视角和机制,可以说,公众对宏观经济学的关注度更高了。经济学有不同的流派,有些是基于理念、世界观的差别,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带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以及人们关注点的变化,很难说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分析宏观经济,我们的目的是基于对过去和现在经济现象的解读,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对未来走势的展望。为此目的,我们需要一个宏观分析框架,包含研究者对宏观经济主要部门之间的关系和驱动机制的理解,使我们在分析一个具体经济问题时能避免以点概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当前关于中国经济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议凸显了一个分析框架带来的纪律约束的重要性。比如,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增长近几年的显著放缓,这主要是结构性的现象还是周期性的因素使然?“结构性”观点强调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意义的人口红利见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减少)降低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而“周期性”观点把增长的下降归结为外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拖累和内部宏观政策紧缩导致的投资增长放缓,后者尤其强调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不会对短期增长有很大的影响。再比如,如何解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胀的影响?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增长加快,因此中长期来看通胀的中枢水平将显著上升。但这样的推论和大家比较认同的“长期来讲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的观点相矛盾。再有,房地产价格现在的水平有泡沫吗?大中城市的房价已经大幅超过一般民众的负担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强调城镇化的提升空间及其对未来住房需求的支持。

宏观经济现象有不同的侧面,反映多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何从复杂的因素中找到主要矛盾,需要一个合理的视角。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呢?任何经济现象都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不可避免的一环。所以,区分需求和供给是我们分析框架的一个“维”。影响需求和供给有多重力量,有内部和外部,经济主体本身和政策,以及暂时和持久因素之分,但从影响的效果进而判断未来走势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还是“长期”和“短期”之分。因此,区分长期和短期是我们分析框架的第二个“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