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意义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结合已有社会风险与风险性行为研究的丰富成果,更进一步针对微观具体行为风险及其风险累积效应,讨论当前婚姻挤压下的人口态势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性行为风险,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本书从转型期人口结构变迁的视角,将婚姻挤压和人口流动作为社会转型期宏观背景,将社会风险含义扩展到微观个体风险性行为导致的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风险,扩展了社会风险的含义。本书借鉴社会风险已有研究成果,将个人风险性行为放入宏观社会情境中探讨,有利于从个体风险行为角度进行社会风险的微观特征分析,明确个体微观层面HIV/AIDS后果的累积效应;与此同时,对社会风险主流研究尚未关注的敏感话题如商业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及其导致的HIV/AIDS后果,本书进一步扩展了对社会风险形式及其社会后果的认知。

第二,本书在风险性行为主题中引入了社会风险视角,有利于社会风险理论及其已有成果的扩展应用,也促进了对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主流研究在关注突发事件和宏观风险的同时,很少关注社会风险环境中特殊弱势群体的个人风险行为及其带来的社会风险含义。个人的微观行为来自社会宏观环境,但是具体的测量是在微观层面。因此,本书从社会风险视角进行个人风险行为的分析,为从微观研究主体总结个人风险的社会含义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在宏观风险背景下探讨个人风险行为提供了路径探索。

第三,本书有助于在婚姻挤压背景下明确特殊人群在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风险中的风险性行为与特征。针对中国的婚姻挤压和人口流动趋势,本书关注包含28岁以上大龄未婚男性在内的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突出了风险性行为导致的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风险,丰富了对婚姻挤压后果的认知,也提升了对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社会后果的认知,有利于明确弱势群体在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中的处境,为了解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后果提供参考。

第四,本书有助于为婚姻挤压风险后果的治理策略提供实证参考,为公共健康和卫生策略创新提供借鉴。在关注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还没有对农村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带来的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后果进行关注。本书结合婚姻挤压的宏观社会背景进行研究,探讨了风险性行为的具体形式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公共卫生政策机构和HIV/AIDS防治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对性别失衡治理中涉及HIV/AIDS的政策体系在城市中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实证基础,是性别失衡治理以后果为导向的治理政策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