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4辑/总第21辑)
-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 8576字
- 2020-08-29 05:31:21
本辑特稿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圳论坛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联合发起召开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圳论坛隆重开幕,我首先代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会议承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届论坛的主题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这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在观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复杂形势,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理论内涵、坚实的哲学依据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哲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使命。
围绕着会议主题,我谈几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贯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灵魂。宣传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深刻领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真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最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关节点,最善于从聚讼纷纭的思潮中获得科学的真知。中国今日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我们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在于我们党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把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第二,始终坚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任何封闭、僵化、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会抽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都是不可取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发展也永无止境,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根据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变化了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同现实紧密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经过了一个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历史实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风险和难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治国理政需要与时俱进。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越是要不断增强理论定力和理论自信,推动社会发展稳步向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方位有新判断、对发展路径有新思考、对发展目标有新部署,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处于新历史起点和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南。
二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鲜明主题、宏伟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政治保证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主题、宏伟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政治保证,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鲜明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形成的。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历史逻辑、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民族自强的坚强意志,抒发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豪情壮志,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来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
第三,战略布局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四个全面”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领域、新局面、新境界。
第四,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五大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的新要求,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作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五,政治保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理论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从严治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回应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质疑,提出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做出新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清醒,切实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性,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纯洁的政治品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如磐石的政治保证。
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依据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固有规律的正确的、科学的反映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灵魂、基础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红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产物,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深入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要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的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最坚决的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就是牢记实事求是精髓,在一切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他认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他身体力行,“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客观分析我国国情实际、党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变化的世情实际,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观点的中国化表述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正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的,本身就是对当今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进行全面把握和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认识,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就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最彻底的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结果。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照辩证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做到用辩证法看问题,照辩证法办事。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一分为二地而不是绝对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掌握了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掌握了辩证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娴熟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运用“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全面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他要求我们采取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他指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抓住问题所在,找准重点。他提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主张,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论,又要坚持重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反对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客观规律,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处处体现着高超的辩证思维水平,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并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把辩证法运用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最坚定地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国情、中国社会运动及其规律,制定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路线、战略和策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我们党的事业就不会有今天。
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观点。用生产观点看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观点,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全党在全面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认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他坚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现象,主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他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要把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推进改革开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全面改革,推动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他全面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方针和实施步骤,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把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今年(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哲学创造、理论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哲学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哲学新的创新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新的高峰的时代。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指导思想、创新观点、学科体系、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专业性,这是我国哲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发展任务。中国哲学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清醒的理论自觉、强大的文化自信,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研究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与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