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欧盟的相互认知:媒体的视角
- 门镜 (保)薇罗妮卡·奥尔贝特索娃
- 1255字
- 2020-08-29 06:57:35
引言
中国和欧盟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为体。中欧双方的关系与相互理解不仅对中国和欧盟各自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世界治理也具有重要影响。自从中国和欧盟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关注中欧关系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过去40年间发表了大量学术著述和研究报告。绝大多数著述关注的是政治、价值观、经济和贸易关系、法律事务等问题。近年来,学者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这些出版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不仅阐明了中国和欧盟赖以开展合作的共同基础和共同利益,而且揭示了双方之间存在的分歧和问题(Fox and Godement, 2009; Crookes,2013:539-663)。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和欧洲人往往都承认,他们对对方的了解并不充分(参见Men, 2009: 3-6;Pan,2012)。这不仅源于中欧双方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也源于双方人员之间的交往和对彼此的了解都很有限。
提升中欧双边关系不仅取决于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家之间的互访,也取决于普通人之间的交往,这一点无须赘述。中国和欧盟的人民如何理解和认识对方,这将对中欧关系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认知是中欧伙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中国对欧盟的认知为主题的出版物中,门镜的研究关注的是在中国出版的主要学术期刊(2006:788-806);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的分析以他对中国一些主要智库进行的访谈为基础(2005);朱立群探讨了中国学者和高校学生的认知(2008: 148-173);董礼胜则对中国普通大众和精英的认知情况做了分析(2014: 956-779)。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中国学者、智库、学生、普通大众和精英关于欧盟的信息和知识是从哪里获得的?除了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在线资源(只有少数中国人懂欧洲语言,能够直接浏览欧洲的网站或其他信息来源),以及能够在中国的书店买到的与欧盟有关的教科书之外,最直接的信息渠道无疑是中国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有的是译自国际媒体刊载的文章,有的则是中国驻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记者根据自己的采访撰写的分析和报道。
近年来,中欧机制性安排中的第三根支柱人文交流机制得以建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然而,无论是在欧盟还是在中国,有机会到其他地区或国家访问或旅游的人员数量仍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依靠媒体获得关于欧盟、中国和中欧关系的一手知识。因此,记者在向社会提供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被派驻布鲁塞尔的中国记者越来越多,他们的任务是跟踪报道欧盟的日常事务,并将其发回中国。当前,中国派驻布鲁塞尔的记者数量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甚至超过了欧盟成员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现象。这些记者报道欧盟事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感兴趣的题目有哪些?他们关于中欧关系的报道将产生何种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中国媒体驻布鲁塞尔的记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接下来,本文将对中国记者报道最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分析他们为什么选择和报道这些问题。最后,本文将评估,这些新闻报道表明中欧关系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以及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