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欧盟的相互认知:媒体的视角
- 门镜 (保)薇罗妮卡·奥尔贝特索娃
- 1007字
- 2020-08-29 06:57:35
方法
本文以通过在线调查方法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为基础。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这项研究的对象本身就是在线工具,因此,此种方法被认为最适合用于探讨欧洲公众对中国政府官方网站的看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尝试证明,在信息和电子服务的获取及其质量方面,以及关于可信度和形象的认知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一 方法的创新性
电子治理一般情况下研究的是政府机构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本研究表明,电子服务以及中国政府与国外民众之间的信息流动,是能够用于改善欧洲公民对中国政府信任度和印象的一项潜在工具。
二 调查问卷的形成
在该领域,此前还没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因此笔者必须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共有13个欧洲国家的143名调查对象参与了这项调查。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排序,调查对象所涉及的国家依次为: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比利时、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瑞士、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这些调查对象一共浏览了总共20家中国政府官方网站。
受本项实证研究的主题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于与中国有过一定接触的欧洲公民(无论是通过学习、经商、旅行还是从事公务员工作等途径)。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其原因在于时间有限,而且也没有资金开展更大范围的调研。由于调查对象事前曾与中国有过一定接触,因此,我们假设调查对象之前曾经浏览过中国政府的官方网站,而这一点很可能已经对他们关于中国政府的看法产生了某种影响。因此,本研究的发现有很大局限性,它无法反映所有欧洲公民的倾向性。然而,笔者从事的此项探索性研究首次为在电子治理框架下研究中国政府的官方网站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子沟通工具能够在中欧关系的发展中发挥哪些积极作用。本研究是另外一项关于欧洲公民对中国认知的范围更广的探索性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发布和张贴在线调查的链接,其中包括高等院校、在中国开展活动的欧洲商会、以中国为目的地的欧洲旅行社,以及与中国同行一起工作的欧洲专业团体。愿意参与调查的人可以访问一个专门网站,并匿名填写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总共包含29个问题,分成四个部分: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及其与互联网的关系;对于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与信息质量的评估;对于获得电子服务的便利程度及其质量的评估;对可信度和形象的认知。
本调查问卷探讨新技术动议如何推动中国政府形成一项政策框架,以便解决信息的获取、透明度,以及问卷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数字红利”(digital divides)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