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海同舟: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论文荟萃(2011~2015)
- 郑力人 肖珑 薛燕 朱本军
- 5555字
- 2020-08-29 07:01:14
第一部分 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
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摘要:
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面临外部社会移动和万物互联、教育教学资源多元化和内部用户使用习惯等需求,本文梳理图书馆资源建设多元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应对资源多元化的实践,指出有四方面值得图书馆重视:数字环境下,很难区分前台与后台、基础工作与服务工作;关注并提前考虑图书馆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建设;图书馆多元化的实际工作在倒逼业务的规范化和实践的理论性探索;图书馆界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关键词: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模式
当今中国图书馆所面临的转型形势比任何时候都要急迫和复杂。一是外部社会“移动”和“万物互联”的大环境需要图书馆做出应对和调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上网的6.32亿人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已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由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的“万物互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正在形成。二是图书馆用户使用习惯要求图书馆做出调整。从2006年至2013年中国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和馆均电子文献购置费分布的趋势来看:馆均纸本资源购置费相对平稳,大致保持在年均254.8万元左右,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实际购买的资源量在下降,而电子资源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图书馆用户方面,电子文献的需求及阅读习惯急剧加大,图书馆纸本文献使用量逐年下降,数字文献使用量却逐年增长。三是教育学界已经明确提出了学习资源应多元化的要求,不仅包含传统图书馆收藏的纸本和电子图书期刊,还包括数据库、探究主题资源、微型世界、教育游戏、电子期刊图书、教学模拟、认知工具、教育专题网站、研究专题、问题解答、教学演示、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开放或关联数据等新形态资源。在这种大背景和趋势下,讨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并对未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给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十分必要。
一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多元化现状
1.1 单馆资源建设的现状
单馆资源建设的途径(见图1),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图1 单馆资源建设
(1)购买。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方以一次性买断的形式将资源纳入图书馆资源总库。典型的例子是纸本图书的采购。
(2)租赁。图书馆购买资源使用权,而不是资源本身。典型的如电子期刊、电子书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专题全文库的购买。
(3)采集整合。图书馆将外部有用的资源采集并整合到图书馆已有资源库中。典型的如对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开放获取图书(Open Access Book),及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机构网站、社交媒体)进行采集整合。
(4)自建。图书馆从本地区、本校搜集新资源,或将本馆已有资源按照新型资源体系进行重组,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库、科研数据库等。典型的例子,如在全球各地比较流行的机构知识库(Institute Repository),主要收集本机构学者的成果,其内容类型远远超出了图书和期刊学术论文的范畴,包括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学术博客、学术档案、阅读笔记、科研数据、学术评论、课程大纲、课件、调研报告、实验记录、出版著作、学术报道、机构通讯等。
1.2 多馆或联盟建设现状
除单馆资源建设模式之外,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若干图书馆联盟(见图2)。图书馆直接参与同资源建设和服务相关的联盟,通过共建和共享来节约成本,可以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或特色资源建设上。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大致有如下一些联盟。
图2 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
(1)全球性联盟。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献机构收藏的资源进行集中组织和共享。典型的全球性联盟,如谷歌图书(Google Books)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尽管谷歌图书项目由商业化运作的谷歌(Google)公司主导,但是全球范围内有至少22所高校和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加入其“图书馆计划”(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包括哈佛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世界知名高校图书馆,加入该联盟的图书馆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谷歌图书-搜索引擎检索内容,并可以直接查看全文、购买或借阅。另一个全球图书馆联盟——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目前有10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家图书馆加入。单个馆加入该联盟,即可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借阅联盟内所有图书馆的资源。
(2)全国性联盟。整合全国范围内图书馆的资源。典型的例子,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ies & Information System, CALIS),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了全国1100多所高校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加入CALIS后,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自由借阅联盟内所有服务馆的资源。美国的HathiTrust项目,目前有超过120所高校图书馆加入。所有加入该项目的成员馆之间通过对本馆资源的数字化和成员馆范围内共享,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区域性联盟。典型的如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大学城建成的“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系统”等。
(4)学科性联盟。典型的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既是一个全国性的联盟,又是一个专门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盟。通过联合全国范围内70所高校开展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源的共建,既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1.3 资源选订现状
无论是单馆还是多馆联盟,其资源选订大致有如下一些模式。
(1)按刊订购(Title by Title)。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按刊名进行订购。在订购中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图书馆直接向期刊发行方逐份发送订购请求。这种工作模式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既需要图书馆员综合了解全球范围内不同学科领域学术期刊的总体面貌、本校学科建设发展需求,又需要综合掌握各种语言,同时还需要逐份向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出版机构发出订购请求并收登入库,工作量巨大。另一种是通过代理商发订,图书馆将订购请求发送给代理商,代理商再向期刊发行方发送订购请求并逐月核定收登。这种代理工作模式虽然可以减轻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需要图书馆付出一部分额外的代理费用。
(2)大宗交易(Big Deal)。这种资源选订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以一种定价(这种定价往往将合同期内的涨幅包含在内)、一个通用资源包的形式向资源代理商购买期刊,要么全买,要么全不买。这种模式让图书馆将资源采购预算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但是这种捆绑式订购会让图书馆牺牲期刊的自主选择权,往往会引进一些使用率不高甚至没人使用的期刊。2011年的一份报告证实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调查对象中有53%的用户使用过Elsevier电子刊,但是实际所使用的电子刊只占Elsevier资源包的5%,其余95%无人问津。
(3)按库订购(Aggregation of Titles)。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直接订购整库而不必逐刊选订。不过,这种模式的显著缺点是期刊的入库选择权主要掌握在数据库商手中,图书馆只能在数据库商已入库刊表之下进行选择。这种订购模式下,往往存在不同数据库商的库与库之间存在资源交叉重叠而又有所不同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如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文章的中国知网(www.cnki.net)、维普(www.cqvip.com)、万方(www.wanfangdata.com),三者之间数据有相当大的重合度,但又有所不同,鉴于整库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图书馆不得不为部分重复资源付费。
(4)按篇订购(Pay per View)。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不必为整库付费,而只按用户阅读或下载的单篇文章(甚至是页码)进行付费。以中国知网计费标准为例,期刊全文按0.5元/页~1元/页,学位论文按硕士论文15元/本、博士论文25元/本的标准进行收取。这种模式需要图书馆在总使用量费用与整库费用之间权衡。
(5)按批量文章订购(Blocks of Papers)。这种模式是对“按文章订购”(Payper view)的一种补充,将阅读或下载量划分为一个一个数量区段,在区段内是一种定价方案,超出区段是另一个定价方案。这种模式既可避免整体订购而实际使用量小造成的浪费,又可以避免按单篇计价费用高昂的问题。
(6)按需采购(Demand-Driven Acquisition)。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不必预先按照图书馆员的判断进行采购,而是按照学者的真实需求进行采购,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①学者的需求很难预期和收集;②存在眼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问题,目前没有使用的需求并不代表以后没有相关需求;③对高校而言,文献资源的建设不仅是辅助教学科研,还承担着引导功能,放任学生提交低水平文献请求并不合适。
二 资源多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建设在单馆采购、多馆共建和资源选定等方面的多元化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多实际问题和挑战。总体而言,大致有如下一些。
(1)资源发展政策和规划的问题。对于资源共建联盟而言,从顶层来规划资源发展可以避免学科范围、地区或全国范围内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大大节省单馆资源采购经费的支出。但由于采购经费由各馆实际掌握而非联盟拨付,绝大多数资源共建联盟只是处于协调和建议位置,甚至只在对已有资源的整合上起一定作用,难以对资源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对单馆而言,尽管对采购何种资源有决定权,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联盟化形势下,依然很难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资源发展政策。
(2)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经费的分配比例问题。更多引进数字资源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在纸本向数字资源转型的过渡时期,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经费配比多少合适,是个问题。在2014年的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会议上,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占比的现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是:剑桥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到6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图书馆占到75%;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则占到90%。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高达90%的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其人文社科领域电子书的占比却很小,约20%或更低。从调研来看,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并无固定的比例,怎么配比需要根据大学本身的性质(人文社科为主还是理工科为主)来确定。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而言,近期内我们希望将这个比例按照1∶1或数字资源稍高一点的标准来配置。
(3)资源的存储空间和时间问题。无论是电子资源还是纸本资源,都存在长期保存的问题。对于纸本资源,笔者通过对北美高校图书馆的考察,发现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单馆有高密度的存储空间,对纸本文献进行密集存储;一种是区域内若干高校图书馆共享同一个高密度存储空间。无论是单馆独享还是区域共享,这种高密度存储对纸本资源的组织排架以及自动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子资源、自建或采集整合的资源,长期保存按何种资源层次和类别来组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临的大挑战。
(4)自建资源和采集资源的加工和组织问题。由于大多数自建资源都在传统图书期刊范畴之外,采用何种资源组织方法、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对象标识、数字权限管理、加工系统平台和加工流程,无一不是图书馆面临的大问题。
(5)订购或租用数字资源的计量和统计问题。对于图书馆远程订购或租赁的、只有访问权而无元数据和全文的资源,在资源访问统计、下载统计、评估标准等方面极不完善,目前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除此之外,对所订购数字资源的目录、试用、合同、经费及资源总体情况、服务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以及与用户的互动等都相当不够,亟须对“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6)面向移动的资源格式问题。在移动、互联和用户习惯使用电子资源这个大背景下,通过移动终端传递纸本资源和阅读数字资源,涉及资源格式转换问题。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加工、转换、组织和揭示,是图书馆要面对的新课题。
三 应对资源多元化问题与挑战的实践
1.1 中国DRAA集团采购
前文述及资源选订现状时,我们列举了若干采购模式。但是,就单馆而言,由于资源商处于强势地位,单馆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在中国,为应对资源提供商过高的涨幅及对资源的垄断,由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 DRAA),希望通过联盟的团结合作,开展引进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规范引进资源集团采购行为,为成员馆以最优价格引进数字学术资源的同时,享受最佳服务。
从2010年成立至今,该联盟在组织方式、协议方案等方面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与数据库商对话,对数据库商恶意的涨价行为进行联合抵制和约束。但是,在谈判(组织方式、参与程度、程序、技巧等)、协议方案(文本的规范化、条款的合法性、生效语言选取、适用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等)、定价(成员馆的分级、纸本绑定、平台使用费等)、违约纠纷的处理(拖延支付、服务缺位等)、恶意下载(如何定义、如何判定、恶意下载后的处理等)、售后服务(可获得性、访问下载速度、确切的品种数量等)等方面也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1.2 全球各高校图书馆在移动服务需求方面的实践
前文引言部分对中国国内移动互联人群的迅猛发展进行了概括。对于未来十年移动的普及程度,有一种形象的说法,认为十年后,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大概只有两种:一是宅到家;二是走天涯。要么深居简出待在家里,要么海角天涯旅行。并认为,在流动中工作(一边旅游一边工作)的时代即将到来。全球范围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移动服务。
比如,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图书馆开发出基于iOS和Android平台的TP library小应用(App),在该应用上,用户可以根据用户权限进行检索、预约和浏览图书馆最新动态,还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摇一摇功能参与图书馆的活动。此外,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应用(App)可以检索图书馆的目录,下载文献,找到与自己已读过资源相关的文献,查看朋友的推荐等。一些数据库商,如PUBmed、Refworks、Sciverse Science Direct等,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
四 结语
从前文对图书馆所面对的大环境以及图书馆内部小环境的综述来看,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重视:一是数字环境下,很难区分前台与后台、基础工作与服务工作。二是要关注并提前考虑图书馆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建设。三是图书馆多元化的实际工作在倒逼业务的规范化和实践的理论性归纳。四是需要图书馆界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