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民歌这一文化奇葩亟须保护

前天晚上,由南屏镇委、镇政府主办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 ‘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专题文艺晚会在北山名人雕塑园广场举行。晚会最大亮点是两首高亢嘹亮的沙田民歌。据晚会负责人介绍,晚会演唱的两首沙田民歌《争当创文排头兵》和《三打两建高潮掀》,由广东知名民间艺人陈社金创作。(2013年8月16日《珠海特区报》)

作为省级文化遗产名称珠海的沙田民歌,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奇葩。

沙田民歌已有170多年历史,疍民们在光绪年间涌来斗门、南屏等水乡进行开垦围地,便把歌声带到了此地。疍家人把海水冲击而成的土地叫作沙田,所以在珠海、中山、顺德一带的沙田水乡流传的民歌,便被称为沙田民歌。过去,在大鳌、陆沙等沙田区,凡有村民聚集的基头、围尾、河岸、艇中,不时听到人们对唱和斗歌,以歌自娱,以歌宜情,以歌会友。

沙田民歌和其他文艺形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自娱性。这种文化现象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沙田民歌经历了劳动群众长期的创造和积累发展至今,不仅是珠海、中山、顺德一带的沙田水乡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形式,更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它是一种活化石,但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目前虽仍有部分民间爱好者健在,但大多年逾古稀,可谓“原生态绝版”,所以保护和传承成了当务之急。

现代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过去不同了,沙田民歌的生活土壤在丧失,如何传承成了难题。随着沙田民歌的日渐消失,它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越来越高,但懂它、会它的人越来越少。

目前珠海市有关部门对沙田民歌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展开,并以其中部分曲目为素材,编排了文娱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演出,这是一个很好的抢救方式,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有关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们都关注这朵奇葩,为拯救它积极努力,让珠海的这支精神文明之花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