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积极发掘员工的才能

发掘人之所长

【德鲁克微语录】

发掘人之所长,是组织的唯一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弱点,组织不可能克服这些弱点。但是,它可以使这些弱点与工作无关。它的任务是运用每个人的长处,使之成为共向成绩这所建筑物的砖瓦。

有效的管理者能发挥人之所长。他知道,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弱点上。为了取得成果,人必须利用所有人的长处——同事的、上级的和他自己的长处。能利用这些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活学活用】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人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里,有才华出众者,有泛泛平庸者,有八面玲珑和谨小慎微者,等等。在这各色人之中,他们的才能也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

但用人的关键是用人之长,这是领导者用人的眼光和魄力之所在。现代领导科学的领导理念是,一个人的短处是相对存在的,只要善于激活他某一方面的长处,那么这个人则可能在某一方面爆发出惊人的工作潜能。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弥勒佛,他憨厚的笑脸迎客状,总让我们感觉很愉快。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寺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的能力,结果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他表情严肃,总沉着脸,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寺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自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最善于用人所长的莫过于唐太宗。这可以从唐太宗和王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有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进谰,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领导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泊。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唐太宗身边的能臣武将都是各有所长的人,而也正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才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未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模式而运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领导者应以每个下属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下属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作为领导不要紧盯着下属的短处不放,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只要他的短处不影响工作,那就没有必要苛求对方是个完人。

公平对待,做到用人唯贤

【德鲁克微语录】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谁合得来吗?”而是问:“他能做出什么贡献?”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活学活用】

公平对待员工,任人唯贤,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才不会造成人才浪费的现象。

因为领导身边有很多员工希望得到领导的青睐,对领导唯命是从,总是堆满笑脸以期给领导留下个好印象,虽然,领导可能和这样的人关系不错,但关系不错不能成为评判其是否胜任某项工作的标准。还有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无论家族的成员是否胜任这份工作,都会优先使用。这些都是很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良现象。

王安的公司曾经实力雄厚,在1984年,有33亿美元营业额,雇用24800名下属。王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下属之间巩固的社会基础。王安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本家族外的高层领导不放心,也不信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时,他把公司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公司里的美国经理却遭到冷落,导致许多有才华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关键的时刻离开公司,使公司业绩一败涂地。

任人唯亲会给企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样做阻止了优秀人才的加盟,不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无法激发下属奋斗进取,工作缺乏创新和忧患意识。同样,这样做也容易引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企业丧失凝聚力。

我国有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私人企业、海外公司及港台中小型企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打不出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业发展壮大的社会资本,缺乏对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很多私人企业的老板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武断专横。公司结构原始落后,用人方式任人唯亲。企业高层领导者对亲朋好友重点提拔,而对圈外人则另眼相看,不予重用,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人剥夺。这样的企业怎能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因此,领导者要意识到信任的基础不能建立在“血缘”、“地域”上,而应该建立在专业化知识与表现上。不管是大鼻子还是小鼻子、黑头发还是黄头发,企业需要的是适合某个职位的专业人才。

当然,有时候,一些企业还有论资排辈的现象。领导者常常把员工资历深浅、年龄大小和辈分高低作为提升和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也是不公平的。虽然资历是历史的纪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画等号,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画等号。人的才能高低与工龄长短、资历深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资历并不完全与实际才能成正比,成反比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突出人才的使用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心理,讲台阶,但又不能唯台阶。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要大胆提拔,破格使用,在使用中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这样有助于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其实,领导之所以论资排辈来选择人才,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没有资历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个年轻人做事,常常让人提心吊胆的。所以,老板只喜欢找那些不一定有才能,但已经有些经验的老人。

年龄、阅历并不代表就不会犯错,而一个锐意进取,有才华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应该被领导信任。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出于公心,公平看待自己的员工,任人唯贤。这样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风气,使人人都爱岗敬业,靠勤奋努力谋更好的发展,这样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知人善任,有效利用

【德鲁克微语录】

提高效率的第一秘诀就是要了解做事的人,并善于利用他们的优势、工作方式和创造的价值。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活学活用】

知人善任,包括知人与善任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作为领导,不仅要有爱才之心,更要有一双善于识别人才的慧眼,了解每个人的优缺好恶,善于发现各类人才。通过对人才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做到善任,把人才合理地用在不同的地方,让其真正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马歇尔最大的特点是“知人善任”。他随身有一个黑皮笔记本,记录着他耳闻目睹的一些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的名字和表现,还有他的评语。艾森豪威尔就上了马歇尔这个黑皮笔记本。

1941年夏天,艾森豪威尔在第3集团军当参谋长,军衔为上校。当时,这个集团军正在搞一次大规模的夏季演习。这次演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勤保障及时、有力。这个问题在当时美军中是一个大大的难题。演习计划是艾森豪威尔弄的,马歇尔看了之后说,后勤保障牵涉面极广,能协调得如此好,得益于事先计划得周密。于是,这个评价就上了马歇尔这个黑皮笔记本。这是艾森豪威尔第一次上了他的笔记本。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艾森豪威尔被调到陆军部工作。12月10日,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报到。报到这天,马歇尔跟他讲了20分钟,然后问他一句话:“我们在远东太平洋的行动方针是什么?”艾森豪威尔冷静地说:“将军,让我考虑几个小时再回答您这个问题,可以吗?”马歇尔说:“好!”在他的笔记本里面,艾森豪威尔名字下面又多了几个字:此人完全胜任准将军衔!

艾森豪威尔第三次上笔记本,是在决策美国究竟是“先欧后亚”,还是“先亚后欧”,还是“欧亚并重”的战略问题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上下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将太平洋作为美军的主战场,先打败日本,再去打希特勒。然而罗斯福和马歇尔从大战略考虑,必须要“先欧后亚”,先打败希特勒,回过头来再打日本人,把主要作战力量放在欧洲。1942年4月7日,马歇尔先到英国访问,和英国人达成了一项联合作战的议案。回过来之后,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议案草案的内容,然后让艾森豪威尔飞往英国做一次实地考察,并对在英国设立美军指挥机构、处理日后征兵等事务提出具体建议。艾森豪威尔领命飞赴伦敦,10天之后,回国了。6月8日,他完成了一份报告,就是《给欧洲战区指挥将领的命令》这个报告,放在马歇尔的办公桌上。在报告中,艾森豪威尔详细地提出了美军在欧洲作战,各军兵种统一指挥问题。

马歇尔在听完艾森豪威尔汇报之后说了一句话:“我当然要阅读,但是你也许是执行这个文件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打算什么时候飞赴伦敦?”这句话就意味着未来在欧洲作战的美军将由艾森豪威尔来统帅。而当时艾森豪威尔还是一个刚刚晋升为少将的军官。不仅艾森豪威尔想不到,整个美军,整个美国都想象不到。马歇尔在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里,有过这么一段话:“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还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解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而这些品德和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最后,艾森豪威尔没有辜负马歇尔,表现出色,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

另外,乔治·巴顿、奥马尔·布莱德雷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都是马歇尔这个伯乐大胆起用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像马歇尔那样识人入木三分呢?识人应该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所选择的人需要担当更重要任务时,了解一个人一定不要急,要全面了解;了解他有什么才能,他的性格、特征、长处、短处是什么,他的品德、修养怎么样;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他的表现如何。通过以上种种考察,才能选定这个人是否是个人才,并且能胜任什么岗位。

另外,企业内部人才应该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让每个人的长处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人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员工才会快乐、有成效地工作。

培养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鲁克微语录】

知识将成为一种新的关键性资源,知识型员工将成为社会新的统治阶层。

——德鲁克《生态愿景》

【活学活用】

德鲁克认为,如今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具有某方面专长的知识型员工,所以,怎样让知识型员工更高效地工作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知识型员工更注重自我能力的发挥和成就这些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管理者应该激励他们的斗志、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中的员工,除了少数有眼光的员工外,很多都是只盯着自己每个月工资有多少,而看不到自己越努力工资越高,更看不到企业强大了自己工资会更高。他们几乎很少考虑企业发展的问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也直接去找经理要解决办法,自己全然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工具。这样长期下去,员工会变得越来越懒散,企业的利润也自然不会提高,那就更不能提高员工工资了,结果,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然,这种情况也和管理者不注重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关系。作为管理者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主动培养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这样不仅对员工有好处,企业也会因此蒸蒸日上。

小张从某一个著名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一家食品生产厂工作。一次,经理分派给小张一个任务,让他去买筐土豆,小张去市场问清楚了土豆的价钱,回来问老板,要哪个价格的。老板没有回复他,而是告诉他是用于产品生产,让他自己去解决。小张很是郁闷,让我去做,还不告诉我怎么做,这我怎么买得好呢?可抱怨归抱怨,他还得去想办法。他去找生产土豆产品的工人师傅,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土豆。得到的答复是,含淀粉多的,新出土的。小张根据这个线索,去市场上找土豆,终于有两家的土豆都非常大,含淀粉多,并且还新鲜。可一个贵一些,一个便宜一些。但贵的路近一些,便宜的路远一些,需要运输货物的小车子。小张想也没想,又跑去问经理:“经理,咱们的货车现在在公司吗,我可能用到它。”经理正忙着看一张图,头也不抬地说,我不知道,你自己看看。

小张非常沮丧,抱怨老板什么都不做。他去找开运输车的司机,了解到车子已经出差了。小张想了想,便去买稍贵点的,因为加工食品的师傅说,现在急需土豆。于是,他买完土豆,来到老板办公室。

老板看看他,然后询问他买土豆的经过,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做得很好嘛,你自己都能做好的事情,不要总是问我了。

老板这么一说,让小张非常高兴,小张也突然感觉到,自己原来完成了一项任务,并且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后来,老板就让他负责了这项任务,小张做得有声有色。过了半年,小张就被升为采购部经理了。

可见,小张的领导是个很聪明的领导,他知道领导该做的是什么,没有越权给小张解决问题,而是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锻炼了小张,也使企业有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为公司储备了后备人才。如果这样做,员工也会越来越关心公司,越来越有成就感的。

管理学家Steven Brown曾经说过:“领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给予者。”有些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员工问什么,就告诉他怎么做,结果,员工就养成了惰于思考的习惯,并且因为不能主动参与到工作任务中,没有成就感,自己也越来越灰心。而管理者疲于应付这些问题,会大大消耗自己的精力,结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没有时间思考企业大的发展方略问题,可能因此丧失很多使企业快速发展的机会。

不犯错误的员工不一定是好员工

【德鲁克微语录】

一个人越好,他犯的错误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的新东西。我永远不会提拔一个从不犯错误、特别是从不犯大错误的人担任最高层的工作。否则,他肯定将成为一个工作平庸的管理者。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活学活用】

管理者都认为不犯错误的员工才是稳重、工作踏实的好员工。殊不知,不犯错误的员工也可能是安于现状、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员工。的确有这样一些员工,工作的原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想过为公司做出贡献,而只是想着没有大过就能在公司里混。这也反映了员工的责任心、创新意识的缺失。

当然,这里所说的犯错误,并不是犯道德品质上的错误,也不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更不是知错犯错。这里的犯错误是为了公司发展考虑,不断尝试新东西的时候,无意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美企业界流行一个说法:“你不射门,你百分之百没有命中率。”如果怕失败、怕犯错误就不可能前进,在探索中免不了犯错误,做的事越多,犯的错误可能也越多。可在犯错误中员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后为企业创造更大贡献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为了企业发展而勇于承担风险,但因没有经验而犯错误的员工一定要宽容,要悉心保护员工的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允许下属犯错误,如果那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犯了错误就能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西门子公司作为外国企业在华最大的投资商之一,在中国拥有40家合资企业,16000名员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是如何“管”人的?

在西门子公司里,员工们都有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机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表现突出,就会被提升。即便本部门没有空缺,也会被安排到其他部门。有能力的员工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愿望,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当然,西门子公司也不全是优秀员工。对那些一时无法胜任工作,经常犯错误的员工,西门子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他们换一个岗位,让他们再试试,很多时候,那些在某个岗位工作看上去不称职的员工,经过调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干得和别人一样好。

正是这样自由的环境,让西门子公司员工有犯错误的机会,有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西门子有了越来越多对公司做出杰出贡献的员工。

曾有一个21岁的青年,在刚刚进入营销界不久,就拉到一笔订单,因为一心想做成生意,又因为刚刚入行,经验不足。于是,便违反公司款到发货的操作流程,冲着国营商场这块“金字招牌”,提前把货物送到对方仓库里。谁知,那个客户称礼拜六会计不在,无法结账,让青年周一上班再来取钱。

结果,等到了周一结账,去仓库一看,所有的货物早已经被转移了;商场不认账,说是那个物资经理卷货逃跑了,他们不负责任。结果,20多万元的货款再也没追回来。而当时,那个青年的月工资也不过才200元。

我们可以想象,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企业老板一定气坏了,不知道会怎样处理这个青年呢?但出乎意料,老板听到这个情况后,没有赶走这个青年,甚至也没有骂他。

而13年后,这家企业已经成了中国企业500强之一;而当年那个闯下大祸的青年,也已经一路成长为该企业下属某事业部的营销经理,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营销操盘手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板如果能够宽以待人,给员工留下改过的机会,可能给自己留下了人才,创造了业绩。

我们常说,年轻人有犯错误的资本,犯了错误才能走向成熟,年轻人应该在年轻时犯些错误。但问题是,当年轻人犯下错误的时候,又有几家企业,能够像上面那个青年所服务的老板那样,能够宽容员工的过失,并继续给予机会呢?很多企业都只是激励成功,而忽略、不鼓励犯错误。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制约了员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让员工缺少了对企业的归属感,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

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

【德鲁克微语录】

管理者将某人安置在某个职位上时,要充分考虑这个人的特点、长处和条件,使职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和长处。

——德鲁克《成果管理》

【活学活用】

一个人拥有才华是必要条件,但是,仅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把最好的机会、最关键的岗位、最重要的职责留给最有能力的人,因为在最有能力的人才手上,机会才会发挥最大效用。

巨晓琳高中文化,是一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一名普通农民工。但他在自己工作24年的岗位上创造了常人难以创造出的成就:他革新工艺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独立编写了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书,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他这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但是,这还不够,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更是成就巨晓琳的重要条件。

巨晓琳说:“我虽然是农民工,但在单位里,和正式职工的待遇一样,同等的学习机会,一样劳动,同样的管理,提供一样的生活、同样的报酬。这是我之所以能够长期在这里做的重要原因。”从他第一次的小发明成功,工班长奖励给他一根冰棒,到后来的公司奖励给他电脑,为他配备助手和拨付技术革新专项经费,巨晓琳在公司的支持下实现了“农民工也能有作为”的理想;反之,我们想一想,如果不能获得和正式职工同样的学习机会、工作机会,不能获得同样的管理和报酬,是否还能成就今天的巨晓琳。

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人才也需要一个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支点。

三国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大胆使用年轻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成就东吴伟业。周瑜是他手下的股肱之臣,在周瑜被任命为大都督统管全国兵马时,他年仅34岁。为此,曾经跟随孙权父亲的屡建战功的程普老将军非常不服气,并且还曾公开侮辱周瑜,但孙权毫不动摇自己对周瑜的信任。

吕蒙出身行伍,因为作战勇敢,20来岁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孙权还让他独当一面,驻扎陆口对付关羽。

鲁肃也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他刚刚20来岁,就被孙权发现,留在身边,参加机要。大臣张昭曾经倚老卖老,在孙权面前说道:“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没有听信他的话。相反,越发重用他,周瑜死后,又让他继任都督。

陆逊本是个无名小卒,在吕蒙的推荐下,孙权便把偷袭荆州的重大任务交给了他指挥。后来,在西蜀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时,孙权又升陆逊为大都督,让他掌管东吴六郡八十一州的军马。

孙权重用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人尽其才,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辅佐,经历一系列战争,才使江东地位得以巩固。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善于识别人才,更应该善于使用人才,放心使用人才,多给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交付他们一些重要的任务,征询他们的意见,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时候连员工自己都不知道,领导者就应该把他们的才能引导出来,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提供机会。只有这样,人才的才能才会为企业所用,才会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给员工提供归属感

【德鲁克微语录】

想要在组织内有所表现,个人和企业的价值观必须兼容。如果双方的价值观不求完全一致,但一定要达到求同存异,如果互相排斥,那么,个人不但无法做出成绩,还会产生挫败感。

——德鲁克《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实业、社会与世界观》

【活学活用】

每个企业成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像是企业这部大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只有企业中每个人都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才能使企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企业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企业的发展才有个人的更好发展,每个人都要积极融入企业中来。

但是,每个企业中总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感慨工作环境不好,无法融入团队而频繁地跳槽,这不仅使员工发展缓慢曲折,同时,对于企业也是一种损失,因为频繁的人员流动必然造成工作延误或者衔接不畅等问题,所以说,领导者应该让企业有家的感觉,让员工能够融入团队,有归属感。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例如,日本的大中企业,管理员工采用终身雇佣制,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日本企业共同继承遵守的传统。这样就使员工产生企业和他创造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使员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日本企业内部等级分明。上下级在工作中有严格的界线,员工从不越级汇报情况,但是,这种等级制度并没有造成上下信息不通的隔阂和矛盾,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饭,休息时间和员工一起聊天,一起参加娱乐活动。这就增加了企业和员工的亲和力。同时,如果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对员工道歉,如说“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而员工心中会非常愧疚,认为自己的失职给企业和领导带来了不便。这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团结一致的氛围。

第三,企业员工的晋升工资主要凭工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工龄,这就限制了工人的“跳槽”现象,鼓励工人在一家企业一直干到退休。雇员工作时间的长短,表现出他个人的忠诚度。对企业的忠诚态度,比员工拥有技能更重要。这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四,把劳资关系转变为家庭内部矛盾关系,劳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可外扬”。

第五,在日本,无论大小企业,都实行员工的朝、夕仪式。每天早晨上班铃一响,人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立,在值日员的带领下,大家手指社训,大声朗诵。内容多为“为今天工作加油”之类的话。夕礼的内容都是一些“安全驾驶,平安回家”的话。

这些因素,都使日本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非常强,企业员工和领导都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对公司也都很忠诚。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公司,为公司好好干,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在多数企业,员工从早到晚穿着工作服,勤奋工作;下班后也不会马上回家,要么主动加班,要么就和同事聊天下棋或喝酒来交流思想,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从来就不止8个小时,而是10小时、12个小时。也正因为这样疯狂的工作精神,才有了日本“二战”后腾飞式的高速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要留住,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应该把员工区别开来,分成几类。对于员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有才有德、无才有德、有才无德和无才无德。有才有德的员工应该重点培养,并最终给予重用。对于无才有德的员工可以留用,并逐步培养。而有才无德的员工和无才无德的员工是坚决需要予以清除的,以免影响公司的发展。

另外,领导应该考虑到,现在的员工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轻人,是在温暖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没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一旦离开家乡到了企业以后,作为企业该怎样做?平时应该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最最关心的问题,必要时领导亲自过问,这会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还有在薪酬制度上,制定得比较合理、优厚都能让员工产生归属感。

员工有了归属感才会安心在企业工作,才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会在工作中创造更好的业绩。企业领导应该重视起来,并着手采取适合本企业的措施,增进员工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