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杨柳街牌坊下了车,因为我听宇文迟说,有家‘过桥米线’不错。
沿着杨柳河没走多远,转一个弯就看到,挂着过桥米线招牌的巷口。没想到绕过紧挨的楼房,那条巷道口,竟直对着一座白色五层小塔。
我好奇的问宇文迟:“那里是什么地方?”
他告诉我说:“是魁星阁。”
我回想了一下,再问:“那天我们就在这附近晃悠了一下午,为什么没看到魁星阁呢?”
花道看我蛮有兴趣,对我说:“魁星阁比较矮,又在山坳里,周围房子挡住了,你自然那天没看到。”
原来如此,我按下心中的疑惑,还是先把肚子添饱再说吧!
过桥米线汤味鲜浓,米线柔滑,味道不错,即便是白味,我也吃了一盆,吃饱喝足后大家往文庙走去。
出了巷口不过几步,我再回头看魁星阁时,已被房子挡住了视线。一路走过,我不经意几次回头,果然都没有看到魁星阁。
我在心里估算着距离,如果说文庙在玉垒山少女脚下的位置,魁星阁应该就是脚弯处,也有必要去看看。
一路上可能大家都想到,宇文迟的爸爸就死在文庙,所以一路上全都保持沉默。
都江堰文庙,始建于五代年间,坐落于城北,曾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明洪武元年毁于战火,后迁至城东重建,明末又遭遇火灾,清康熙二十七年在城北重修(也就是如今地址)。
走近文庙,苍松古柏,郁郁青青,不知道是不是离青城山不远,有道家渊源,隐隐流露出几分老庄的超逸流仙,反没有孔夫子的道貌岸然。
为了打破沉默的气氛,我故作求知样问宇文迟:“你是土木工程系的高才生,给我们说说这文庙的构造有啥不同呗?”
宇文迟有点感激的对我笑了笑,回答道:“这文庙是典型的整体布局中轴线构建,中轴红线一以贯之,殿宇左右对称,各部分列层次递进,依次是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
步入文庙,近看屋檐翘角,历经风雨沧桑,斑驳中刻画着岁月无情的痕迹。朱漆不再,石砖裂缝,青瓦零落却依然肃穆庄严,好!好一座文庙!
随意浏览时,我注意看了下被填平的影壁,如今已是一块操场。
我曾听叔祖说过,这下面的假入口,设了‘阴阳板’,‘穿壁墙’,‘流沙坑’,前前后后死了好几十人,不知道这里夜间是否会群鬼夜行,夜半呜咽呢?
我一边参观,一边留意观察,花道看我看得仔细,笑着低声说:“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已经搜查过,地方不是这里。”
我斜睨他一眼,没说话跟着大家一起去了崇圣祠。拜过孔老夫子,我也求它保佑我考个好大学,心诚地鞠了三个躬。
转头看见宇文迟拿过一炷香,点燃后插在外面坝子的香案里,我也去点了一炷香,插在他旁边。花道和玲姐也依样画葫芦,燃过香双手合十拜了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