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红利:即将到来的后工作时代
- 刘庆振
- 1728字
- 2020-04-14 17:46:22
前言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人何去何从?
2017年高考期间,一则报道称名为AI-Maths的机器人分别花了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北京文科卷和全国Ⅱ卷的数学考试,分别得了105分和100分。
2016年3月,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以4∶1的成绩战胜李世石标志着此次人机围棋大战,最终以机器的完胜结束。
2015年5月,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公认的写作好手,驻白宫记者、商业记者Scott Horsley曾与美联社机器人记者“WordSmith”上演了一场人机报道对战。虽然Scott Horsley的稿子因更能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更有温度而赢得了9000余名读者的认可,近乎为支持WordSmith读者数量的10倍,但后者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写作。不仅速度上乘,而且通过不断吸收媒体大量稿件、熟悉语言风格,机器人记者的稿件质量可谓是大有提高空间。
作为一名在传媒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媒体人,我在研究当前加速发展的技术潮流时,经常会问自己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在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的当下,我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传媒人?当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程序化和数据化的工作都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媒体人的核心价值将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当人工智能与新媒体更全面、更深入、更细微地融合之后,是不是传统媒体将会彻底丧失它的生存空间?
这些问题经常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但正是因为这种思考使得我对当前传媒产业变革乃至全球经济转型的判断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无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还是其他新媒体类型,它们的成长、成功和成熟看起来并不存在那么复杂的道理,但却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了。当然,必须承认新技术和新媒体背后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但传统媒体的衰落在根本上并不是不是因为技术缺陷,而是它长期忽略了对媒体用户的人文关照,长期漠视整个媒体生态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真正需求。
对于任何一家媒体而言,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受众是它的用户,企业同样是它的用户,政府也是它的用户,还有很多NGO组织、事业单位等都是它的用户。在过去,一家建立在传统工业思维基础上的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很难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帮助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向前迈了一大步,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我认为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着“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进化,软硬件技术是基础,服务才是媒体的核心,做好服务才能为技术加点温度。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人工智能过来抢饭碗的时候,媒体人该何去何从?我的答案是—服务。写新闻稿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数据分析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视频编辑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甚至内容审查也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因为这些都太标准化和程序化,而且也都太单调和枯燥了。作为有理想、有思想、有情绪、有主张的“四有青年”,媒体人应该把这些工作移交给人工智能,而去从事更具创意性、更具挑战性、更具人情味的个性化媒体服务工作。
有意思的是,我的这些思考与这本书几位作者的观点存在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从目前来看,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在接手很多人类正在从事的工作,但唯有人才能提供创意策略和价值判断。因此,人工智能近期很难取代人的地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与人工智能不同的地方。在更久远的未来,即使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脑力劳动,人类也总能够为自己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
这本书也恰恰就是在探讨这些有意思的话题。
最后,我们要向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丁俊杰教授、司晓院长、高征先生、郭全中教授、周光明先生、高翔先生、王钇潼女士等对本书的高度认可!感谢李挺伟先生和钟书平博士为我们做的大量沟通工作!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董雪老师、刘广钦老师、吴海燕老师和马鑫老师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的大量努力!同时,感谢QingLabs团队的小伙伴的辛勤工作,尤其是崔悦和牛媛媛小朋友!诚然,本书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有心的读者能够通过二维码与我们联系并指出这些问题。
轻松注册成为博文视点社区用户(www.broadview.com.cn),扫码直达本书页面。
提交勘误:您对书中内容的修改意见可在提交勘误处提交,若被采纳,将获赠博文视点社区积分(在您购买电子书时,积分可用来抵扣相应金额)。
交流互动:在页面下方读者评论处留下您的疑问或观点,与我们和其他读者一同学习交流。
页面入口:http://www.broadview.com.cn/3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