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骨组织

一、概述

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构成。

功能:参与构成运动系统,支持、保护、造血和储钙。

骨组织(osseous tissue):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构成。

二、骨基质

骨基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有机成分:胶原纤维(90%,Ⅰ型胶原蛋白)+基质(蛋白多糖、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钙结合蛋白)。

无机成分(骨盐):羟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长10~20nm。

类骨质:无骨盐沉积的骨基质,钙化后成为骨质。

骨板: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骨密质(compact bone):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

骨松质(spongy bone):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

三、骨的细胞

1.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

分布:分布于骨膜,为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形态:梭形,较小。

2.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

LM:椭圆或矮柱状,有突起,胞质嗜碱性。

EM: RER和GC丰富,有基质小泡(内含钙化结晶,膜上有钙结合蛋白与碱性磷酸酶)。

功能: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

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转变为骨细胞。

3.骨细胞(osteocyte)

形态:小、扁椭圆形,多突起。

分布: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伸入骨小管,突起间有缝隙连接,骨小管彼此相通。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

功能: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osteoclast)

为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

分布:骨组织边缘。

LM:体积大,6~50个核;胞质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

EM: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皱褶缘侧多突起,皱褶缘深面有许多吞噬泡。

功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质;吞噬分解的骨质成分。

四、长骨结构

1.长骨的构成

包含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骨干=密质骨+少量松质骨。

密质骨: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间骨板。

穿通管:横向穿行于骨板的管道,与骨干长轴垂直,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

2.环骨板(circumferential lamella)

指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十多层骨板组成,较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

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环骨板平整。

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osteon),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和中央管构成。

哈弗斯骨板:4~20层,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中央管: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与穿通管相通。

间骨板:骨单位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间的骨板,形状不规则,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

骨骺:主要由松质骨构成,表面有薄层密质骨。

关节面有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

骨松质内的小腔隙和骨干中央的腔相连通,共同构成骨髓腔。

黏合线:三种结构之间以及骨单位表面的一层黏合质,含较多骨盐。骨小管在此中止,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

图3-1 豚鼠股骨1(HE染色,40倍)

图3-2 豚鼠股骨2(HE染色,100倍)

图3-3 豚鼠股骨3(HE染色,400倍)

图3-4 豚鼠股骨4(HE染色,400倍)

图3-5 豚鼠股骨5(HE染色,4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