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汉语教育与文化接纳

一 世宗学堂与孔子学院

韩国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2009年5月发行的5万元韩币上有师申令堂的头像,而10月又以世宗的名号设置世宗学堂,在全球推广韩语。2009年10月9日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政府将在海外增设世宗学堂,使外国人能够更方便地学习韩语。”并认为,“世宗大王创造的韩文,是韩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韩国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将文字创造日设定为国家纪念日的国家”。他还提及最近采用韩文为其正式文字的印尼吉阿吉阿(Gia-Gia)族,表示:“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语种,韩文提供了新的文字,这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世宗学堂是韩国设置在海外的韩语学习机构。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计划于2015年在全球设置150个学堂,并将海外的其他类似设施改称为世宗学堂。

对于韩国文字的认识,在国际语言学界也有一种极为推崇的声音。如美国马里兰大学著名的语言学家教授罗伯特·拉姆塞(Robert Ramsey)2009年10月6日在韩国驻美大使馆举行的第563届韩文节大会上作“为什么我们要纪念韩文节”为主题的演讲,表示:“韩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拉姆塞教授认为,韩文是一种发音和文字有相互连贯性的科学化文字,是一种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伟大成就,它的发明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认为世宗大王的《训民正音》表现出了人本主义精神:“世宗大王拥有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时代精神,让普通老百姓无论任何人都能读书写字,连妇女也可学习文字。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非常自然,但以当时的统治阶级立场来看是危险的,是和那个时代背道而驰的。”他还认为韩文是韩国高文化水平的象征,也是给予全世界的厚礼,对韩文的国际化深表关注,他认为韩文足以实现国际化,但由于牵涉到国际政治,较难实现。

韩国的教授普遍认为韩语的元音和辅音都较少,学习起来简单易行,但由于是拼音文字,本身不表示意义,也有很多同音现象,如果能配合汉字则表达起来会使其意义更确切。

既然韩国非常重视韩国语并且世界上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韩国语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韩国政府便极力地做好韩语推广计划,这一点类似于中国在国外所开设的孔子学院,用来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

根据国家对外汉语办公室的网站介绍及综合有关资料,显示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外合作方式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其部总设在北京,归属于国家汉办领导。

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孔子学院标识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9年8月,已在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

二 韩国重视汉语教育

韩国教育史上曾经很重视汉语教育,汉语与韩文并用了一段时间,但从1970年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教科书中消失,直到1975年重新出现在初中、高中教科书中,在一些课程的范文中有较多的汉字,然而不是采取混用方式,而是把汉字放在括号里的并用方式。现在,小学已经取消了单独的汉字课,在初中和高中,汉字课也和德语、法语一样是选修课,在高考中只有17%的人选择汉字课科目。

韩国推进汉语教育有它的自身要求。韩文学会编的《大辞典》记载有16.4125万个词汇,其中汉字词达8.5527万个,占52.1%。汉字在韩国语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小学的韩国语文书中的55%,医学、哲学等领域专门用语的95%,都是汉字。如果不懂汉字,就无法提高词汇能力和学习能力,甚至无法去阅读。因为即使是同一个韩文词汇,如果仅根据韩国语的发音来推测则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这种词语有很多,例如,与“”同音的汉字有“士气”等22个,“”则有“电气”等18个汉字,这样只有夹杂汉字才容易确定其意义。由此可以说,汉字教育不是外语学习,而是韩语正常运用过程中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大田市内韩巴教育博物馆内藏品资料

在韩国,人们已深刻认识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性。据《朝鲜日报》2009年1月23日的报道,韩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向青瓦台提交建议书主张从小学开始教汉字,已经有20名健在的历任国务总理在该建议书上签名。2009年4月,除了卧病在床的91岁高龄的刘彰顺以外,从金钟泌(第11届)到李海瓒、韩明淑、韩悳洙(第38届),所有健在的历任总理全都参加了联合签名活动。

三 汉语、韩语与朝鲜语

一个中国人,来韩国学韩语,我闹不懂他们为何不到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的大学里去学。更有中国东北朝鲜族的姑娘来韩国学习韩语。我不好意思当面问她这个问题,原因在于怕伤了她的自尊心。但隐隐地,她也说到在韩国遭遇过自尊受伤的时候。同样,我不好意思多问她为什么会这样。类似的情形在韩国还碰到不少,比如中国留学生来韩国学英语专业、在韩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专业(如果说是中韩文化比较专业还可以理解)等等,着实有些费解,后来经人点拨才发现这些学生在韩国读的是硕士学位课程,但也离“棋逢对手”式最好教育相差有些距离。

自尊心受伤也不例外吧。

只是,来到韩国数月后始终感觉到一个怪怪的说法总是堵在心口:韩语为何不叫作朝鲜语?同一个民族,有相同的语言,有相同的民俗文化。但有些东西,到了韩国就变成了韩语,变成了韩国民俗文化。

只是觉得“韩语”这词有些怪怪的,特别是中国留学生说“自己是在韩国学的韩语”时更加重了这种感觉。中国境内就有朝鲜族民族大学,如延边大学,舍近求远,光从学习语言角度而言,成本有些高。

从人口而言,朝鲜族人口约有7600万,其中韩国4800万,朝鲜2200万,中国、美国各200万,俄罗斯联邦、日本各60万,加拿大、南美洲各10万。但除朝鲜、韩国外,全世界朝鲜族聚居地主要在中国东北三省,中国也是唯一设有朝鲜族自治州的国家,可以说对朝鲜族及其各项事业已非常重视,朝鲜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大学,有较好的条件学习朝鲜语言与文化课程。

当然,在韩国,可能会更好地感觉到朝鲜族文化的现状与历史变迁。

四 文化比较与对韩汉语教学

对韩国学生上《视听觉中国语》课程,我想如果能以图文声音来掌握汉语特点并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那么这门课程也就算达到了基本目标了。

运用文化对比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课程的最早设想,也是第一节课的实践。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易于切入讨论的话题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大田市郊一个民间博物馆所藏绣品

为了让韩国学生在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或达成共识,或尊重差异,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途径,这应当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比如,DJU校园内就有梅花、有竹子、有松树,加上前几天才下了一场大雪,以中国的三角梅、蜡梅的图案,就可以引出中国文化中的“岁寒三友”及其文化内涵与中国品质,也延伸到“红花还须绿叶衬”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贤淑的女人”“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中国歌曲)等中国民俗文化。同时,韩国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俗语、格言,也能更好地掌握汉语中的本义、引申义、象征义等语言现象。来听课的DJU环境工程学院林教授(曾在深圳大学任教)听课时一直在记笔记,甚至在课堂上直接插话说DJU校徽上的图案就是松树图标,这不经意间使韩国师生对中国“松梅竹”以物喻人的丰富而准确的文化表达方式有所共鸣。

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化课,除了有对中国文化的真切感受和理解之外,同时也要具备了解韩国与理解韩国文化的素养,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客观的文化视角,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所以,刚到韩国,对这里陌生的东西,自己认为新鲜的、好奇的、不理解的东西,都与韩国的文献资料一样,纳入到自己刨根问底的研究对象中,好在有大田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文教授、从事中韩农村福利比较研究的社会福祉学院院长金教授、有在复旦大学拿到语言博士学位的宋教授等“中国通”,在他们的研究室、在餐叙时,都是我了解韩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采访对象。

实践证明,在文化接受的过程中,总是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或者说两种文化中相近的部分最容易被接受,比如,中韩两国对春节、中秋节的差异比较,他们比较感兴趣,也较有共同的话语,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体验与理解的角度对之进行必要的诉说与解释,可以更好地激活韩国学生的思维。

五 朝鲜时期的汉语教科书《老》《朴》

(一)有关《老乞大》《朴通事》的版本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初期(相当于中国明代)高丽人学习中国话的两种教材。李朝世宗五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丽人纷纷传写颂习《老》《朴》二书,司译院牒呈“请令铸字所印出”,世宗十六年(1434)正式颁行。李朝中宗时(1515年左右)中国语学者崔世珍把《老》《朴》两书翻译成朝鲜语,同时用训民正音给汉字注音,编成《老朴集览》。后来由边暹和朴世华两位学者根据《老朴集览》考校订正,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分别于显宗十一年(1670)和肃宗三年(1677)先后刊出。所谓“谚解”,就是用朝鲜语的口语来注解。

关于《老乞大》《朴通事》的版本状况,最通行的是《老乞大集览》和《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有奎章阁丛书本、日本京城帝国大学影印本。另有《老乞大新释》,奎章阁藏书4871号;《重刊老乞大》,弘文阁1984年版(此书最初为乾隆刊本,仅比《新释》晚34年);崔世珍《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原本影印,韩国古典丛书(复原版)1974年版;古本《老乞大》,韩国私人藏本,40页(80面),不分卷,封面无书名,首页首行题“老乞大”三字,末页题“老乞大终”四字。

(二)《老乞大》《朴通事》的内容

《老》《朴》以高丽商人在中国旅行、经商为线索,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话题编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老乞大》《朴通事》两部教材的全貌。

《老乞大》分为上、下两卷,上卷55节,下卷53节,共108节,前几节从打招呼、询问学习汉语的情况入手,逐渐过渡到问价格、谈住宿、讲亲属称谓等话题,主要包括旅途见闻、客店食宿、学习汉语、两地风俗、谈论物价、闲话家常、水旱灾害、盗贼命案、探亲访友、请客送礼、洽谈生意、买卖契约、看病服药、生老病死、看命算卦、采买物品、选购典籍、人生哲理等多项内容。《老乞大》中的人物有两个来自王京的高丽人,四个来自辽阳的中国人:王某、金某、李某、赵某。他们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相识,一起赶路,一起投宿,一起吃饭睡觉,一起铡草喂马。他们一路上谈物价、谈生意、谈家庭生活、谈两国风俗。在投宿过程中,第一次投宿的是熟人老店,店主人与王某是老相识,接待分外热情,照顾也十分周到。第二次投宿则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遇到一个普通百姓家,却因为惧怕歹人不敢留宿。经多方央求,才肯让出车房,临时安排住宿。

《朴通事》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38节,中卷38节,下卷30节,共106节,主要有春游野餐、开诏出差、水淹卢沟桥、关米挑脚、铁匠打刀、四季娱乐、河中洗马、中秋月会、午门操马、买卖皮货、借银讨债、和尚偷情、针灸治病、参加婚礼、学堂读书、混堂洗澡、教场骑射、生儿育女、官人上坟、千户过生、游湖观景、听说佛法、迎接使臣、买卖人口、乘船过海、谈情说爱、秋日登山、教子识字、裁衣过年、打官司坐牢、过盂兰盆节,等等。《朴通事》则记述了春游、出差、治病、购物、讨债、洗澡、婚嫁、斗鹌鹑、看杂技、谈恋爱、买珠宝、叙乡情等场景,还专门介绍了中国的春节、盂兰盆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打春牛、娶亲、生孩子、过生日、送殡、上坟、祭社神、送拜帖等民间风俗习惯,如讲一个常驻北京的高丽人见到朋友带来的家信,高兴地说:“怪道今日早起喜鹊儿噪,又有喷嚏来,果然有亲眷来,又有书信。”却不道家书值万金。

《老乞大》和《朴通事》课文采取会话体的形式,句子普遍很短,非常口语化。例如,《老乞大》上卷开篇为:“大哥〇你从哪里来〇我从高丽王京来〇如今哪里去〇往北京去。”《朴通事》开篇便是:“当今圣主,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显得亲切,易懂。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谚语、俗语、成语、警句、格言、熟语等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语言,如“一夜夫妻百日恩”“养子方知父母恩”“大人不见小人过”“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三寸气在千般有,一日无常万事休”“饥时得一口,强如饱时得一斗”“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一年经蛇咬,三年怕井绳”,等等,这些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

两书以若干主线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整个教材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丰富生动,情节性强,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一幕幕地连起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老》是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那《朴》就是一个题材丰富的短篇故事集。

(三)《老乞大》《朴通事》的文化价值

如果在《老》和《朴》之间进行比较,《老》以介绍基础的社会知识为主,《朴》则渗透了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懂得了这些文化背景,也就具备了在当时中国北方市井社会经商和生活的基本常识。例如《老》: “你自来到京里卖了货物,却买绵绢到王京(引者注,即朝鲜开城)卖了,前后住了多少时?我从年时正月里,将马和布子到京都卖了,五月里到高唐,收起绵绢,到直沽里上船过海,十月里到王京。投到年终,货物都卖了,又买了这些马并毛施布来了。”短短一则对话,包括了经商的行程路线、时间和物流的品种流向,知识蕴含可谓浓缩。

书中见证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如记述高丽商人购买中国书籍《四书》《毛诗》《尚书》《周易》《礼记》等文化典籍的情景:“更买些文书:一部《四书》,都是晦庵集注,又买一部《毛诗》 《尚书》《周易》《礼记》、五子书、韩文、柳文、东坡诗、《诗学大成押韵》《君臣故事》《资治通鉴》《翰院新书》《标题小学》《贞观政要》《三国志评话》,这些行货都买了也。”《老乞大》还对朝鲜李氏王朝时代的汉语教材、教法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你谁根底学文书来?我在汉儿学堂里学文书来。你学什么文书来?读《论语》《孟子》《小学》。你每日做什么功课?每日清早起来到学校里,师傅上受了文书。放学到家里吃饭罢,却到学里写仿书。写仿书罢对句,对句罢吟诗,吟诗罢师傅前讲书。讲什么书?讲《小学》《论语》《孟子》。讲书罢又做什么功课?到晚,师傅前撤签背念书。背过的,师傅与免帖一个;若背不过时,教当值的学生背起,打三下。”(《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从中可看出,当时的教学方面大抵以儒家经典和历代诗文作品为基本教材,朝鲜半岛对中国经典书籍特别是儒家学术著作的渴望与需求是很大的。

书中还贯穿着有关中国为人处世、社会伦理的规范要求。例如,“咱每结识行呵,休说那你歹我好,朋友的面皮休教羞了。亲热和顺行呵,便是一个父母生来的弟兄一般厮相待、厮顾盼著行。朋友每若困中无盘缠呵,自己钱物休爱惜,接济朋友,教使者。朋友若不幸遭著官司口舌呵,众朋友每向其救济者。若不救呵,傍人不唾骂那甚麽?有些病疾呵,休回避。与请大医下药看治者。早起晚夕休离了煎汤煮水问候者。”从生活琐事入手娓娓道来,不讲大道理,显得朴素亲切,也可以想象出儒家思想对其影响程度。当然,书中体现出中下阶层市民生活的理想,同时也有一些与朱子学说不太相称的思想,有及时行乐的生活追求。如:“咱今日死的明日死的不理会得。安乐时不快活呵,真个呆人也。死的后头不拣甚麽都做不得主张有。好行的马别人骑也,好袄子别人穿也,好媳妇别人根底去也,活时节著甚麽来由不受用?”这也不妨看成是两国之间不同的生活观念吧。

在历史方面,两本教材都记载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政治状况。如农村的水旱灾害、饥荒盗贼、卖儿卖女,城市的商贸繁华、贫富悬殊以及富家子弟的奢侈生活。记载了高丽人在中国旅行、做生意、立契约、打官司等方面的情况。《朴通事》书末还通过高丽秀才之口讲述了高丽王朝建国的经过。两书之中所记载的元明时代的风俗文物、历史典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

在文化方面,书中记载了当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衣着服饰、中医中药、岁时节气、文化娱乐、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以及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情况。如《朴》: “别处一个官人娶娘子,今日做筵席。女孩儿那后婚,今年才十六岁的女孩儿。下多少财钱?下一百两银子,十表十里,八珠环儿,满头珠翠,金厢宝石头面,珠凤冠,十羊十酒里。那女孩儿生得十分可喜,俊如观音菩萨。好刺绣生活,百能百巧的。几时下红定?这月初十日订了婚书,下了定礼。半头娶将来做筵席,第三日做圆饭,筵席了时便着拜门。对月又做个大筵席,女孩儿家亲戚们都去会亲。可知都去里?那官人是今年十九岁,好文章,诸般才艺,无计算的钱粮。媒人也有福,正着了,也多寻钞。可知有福里。依体例十两里一两家除时,得十两银。这两口儿夫妻好爽利。常言道 ‘一夜夫妻百夜恩’。”一则对话,简直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婚嫁习俗的风情画,一份操办喜事的程序说明书。两书在文学方面有小说和戏剧方面的资料,有早已失传的《西游记评话》的片断,还有情文并茂的散文和骈文。

书中还记载了高丽人与汉人的交流与交往,双方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高丽人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情景。如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差异处:“俺那里男子汉不打水,则是妇人打水。著个铜盔,头上顶水,各自将著个打水的瓢儿,瓢儿上拴著一条细绳子,却和这里井绳,帖落一般取水有。却怎么那般打水?我不理会得。我则道是和俺这里一般打水有。”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民族形式,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比较,把这些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饮食、行为方式、生产活动、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中,更容易使学习者透过文化差异来掌握不同交际场景,反过来,更能理解文化的合理存在。

当然,里面也包含很多中国民俗文化的信息,这些更好地反映了两国当时文化交往的方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两书都努力在有限篇幅的会话中介绍或渗透中国历史文化和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如文化教育、亲情伦理、处世道德、地理物产、商品物流、贸易价格、服饰饮食、中医中药、岁时节令、文化娱乐、婚丧嫁娶、传统习俗、自然灾害、治安防范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在经贸、社会、宗教等方面也有大量有价值的记载,可以说既是朝鲜时期的教科书,又是值得仔细探究的社会文化交流史著作。

六 乡校与《四字小学》

在韩国,十分推崇儒家文化,至今大约还保存着200多所乡校。

自汉唐时期中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以来,儒学一直被韩国尊为国学,影响极深。韩国也因此有许多的乡校,也叫孔庙,是韩国历代传承儒教、祭祀孔子与诸圣贤的地方教育机构,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我所参观的庆州乡校、全州乡校、大田市怀德区乡校、仁川乡校等,主建筑大成殿里有的供奉着孔子等20位中国圣贤和韩国先贤,大成殿后面是供奉韩国历代先贤的东庑和西庑,还有讲授学业的明伦堂和儒生们的宿舍等配套设施。在韩国,乡校一般设有“忠孝教室”或“明伦学堂”,每年寒暑假乡校都会为中小学生开课,教他们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乡校,通常会由贤儒德辈在明伦堂讲授《四字小学》。《四字小学》是韩国乡校的课本之一,由韩国儒教最高学府成均馆编辑出版发行。书的正面是孔子教书时的画像,背面是学生聚精会神听课的情景,并写有“忠、孝、礼”三个汉字。课本的内容是以汉字书写的儒家教条,每句下面还有韩语的译文,并配有插图。下面便是体现儒家思想及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贯彻的《四字小学》课本的内容:

韩国教科书

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怀我,乳以哺我。

以衣温我,以食饱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

为人子者,曷不为孝。欲报其德,昊天罔极。

晨必先起,必盥必漱。昏定晨省,冬温夏凊。

父母呼我,唯而趋进。父母使我,勿逆勿怠。

父母有命,俯首敬听。坐命坐听,立命立听。

父母出入,每必起立。父母衣服,勿踰勿践。

父母有疾,忧而谋瘳。对案不食,思得良馔。

出必告之,返必面之。慎勿远游,游必有方。

出入门户,开闭必恭。勿立门中,勿坐房中。

行勿慢步,坐勿倚身。口勿杂谈,手勿杂戏。

膝前勿坐,亲面勿仰。须勿放笑,亦勿高声。

侍坐父母,勿怒责人。侍坐亲前,勿踞勿卧。

献物父母,跪而进之。与我饮食,跪而受之。

器有饮食,不与勿食。若得美味,归献父母。

衣服虽恶,与之必著。饮食虽厌,与之必食。

父母无衣,勿思我衣。父母无食,勿思我食。

身体发肤,勿毁勿伤。衣服带靴,勿失勿裂。

父母爱之,喜而勿忘。父母责之,反省勿怨。

勿登高树,父母忧之。勿泳深渊,父母念之。

勿与人斗,父母不安。室堂有尘,常必洒扫。

事必禀行,无敢自专。一欺父母,其罪如山。

雪里求笋,孟宗之孝。剖冰得鲤,王祥之孝。

我身能贤,誉及父母。我身不贤,辱及父母。

追远报本,祭祀必诚。非有先祖,我身曷生?

事亲如此,可谓孝矣。不能如此,禽兽无异。

学优则仕,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

人伦之中,忠孝为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夫妇之伦,二姓之合。内外有别,相敬如宾。

夫道和义,妇德柔顺。夫唱妇随,家道成矣。

兄弟姊妹,同气而生。兄友弟恭,不敢怨怒。

骨肉虽分,本生一气。形体虽异,素受一血。

比之于木,同根异枝。比之于水,同源异流。

兄弟怡怡,行则雁行。寝则连衾,食则同床。

分毋求多,有无相通。私其衣食,夷狄之徒。

兄无衣服,弟必献之。弟无饮食,兄必与之。

一杯之水,必分而饮。一粒之食,必分而食。

兄虽责我,莫敢抗怒。弟虽有过,须勿声责。

兄弟有善,必誉于外。兄弟有失,隐而勿扬。

兄弟有难,闷而思救。我有欢乐,兄弟亦乐。

我有忧患,兄弟亦忧。虽有他亲,岂若兄弟。

兄弟和睦,父母喜之。事师如亲,毕恭毕敬。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夙兴夜寐,勿懒读书。

勤勉工夫,父母悦之。始习文字,字画楷正。

书册狼藉,每必整顿。能孝能悌,莫非师恩。

能知能行,总是师功。长者慈幼,幼者敬长。

长者之前,进退必恭。年长以倍,父以事之。

十年以长,兄以事之。我敬人亲,人敬我亲。

我敬人兄,人敬我兄。宾客来访,接待必诚。

宾客不来,门户寂寞。人之在世,不可无友。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其正人,我亦自正。

从游邪人,我亦自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不染自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居必择邻,就必有德。不择而交,反有害矣。

朋友有过,忠告善导。人无责友,易陷不义。

面赞我善,谄谀之人。面责我过,刚直之人。

言而不信,非直之友。见善从之,知过必改。

悦人赞者,百事皆伪。厌人责者,其行无进。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是谓五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妇纲,是谓三纲。人所以贵,以其伦纲。

足容必重,手容必恭,目容必端,口容必止,

声容必静,头容必直,气容必肃,立容必德,

色容必庄,是曰九容。视必思明,听必思聪,

色必思温,貌必思恭,言必思忠,事必思敬,

疑必思问,忿必思难,见得思义,是曰九思。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容貌端正,衣冠整齐。

居处必恭,步履安详。作事谋始,出言顾行。

常德固持,然诺重应。饮食慎节,言语恭逊。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贫穷困厄,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

修身齐家,治国之本。读书勤俭,起家之本。

忠信慈祥,温良恭俭。人之德行,谦让为上。

莫谈他短,靡恃己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损人利己,终是自害。福祸无门,惟人所召。

嗟嗟小子,敬受此书。非我言麾,惟圣之谟。

七 汉语比赛

进入2009年4月,很多个韩国同学来研究室求助,其名字为俞星乐、洪智慧、李怜勤、高仙美、罗娜莱、闵旨希等,她们是没有预约就来的,中午我在研究室小睡时也有人来,因为韩国人没有午睡的概念,将我上的一门课安排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三点就可以证明。不过要说明两点,一是我在上课时说过,只要同学有问题的话,发EMAIL、打电话、来研究室均可,没有说限制时间;二是韩国同学都不是很认真,只要他们有问题要问,就说明他们是好学者,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接待好,再说韩国人本来就没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只要他们愿学,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同时还请她们一起吃饭,了解她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情况及她们家乡的民俗文化,发现她们有别于其他同学之处,一是她们都是学习认真但学习汉语时间不长,基础不太好,而学习意愿又很高的同学,有两位同学说上课时我要求她们写作文,因写不好都急哭了,这虽有些残忍,但她们不说我是不知道的;其二是她们一般都有两个兄弟姐妹,都在上大学,家庭负担较重,同时在打工,她们说是在赚零花钱,因为她们的爸爸一人在外赚钱,母亲大多为家庭主妇,要供四人(或更多)吃喝,同时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在经济上是有些吃紧的。但她们很自信,坦言自己在打工,在分担爸爸妈妈的忧苦,而她们又都选了两个学科来学习,有的除中文专业外同时在读社会保障专业或经营专业,都是着眼于以后就业的需要。这样懂事的孩子我是较满意的,也大大表扬鼓励了她们。这些学生往往也是课堂与课后会主动提问的学生,当问到她们为什么不早点着手这项工作、早点给我看时,有同学说:“怕老师您没有时间,我们也担心写不好,是改了很多遍以后才敢拿来请您指点的。”面对这样的孩子,除了怜爱与关心,我还能批评她们吗?

其实,她们来研究室求助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即要我帮她们审定、修改她们的演讲稿,校正她们的发音。

这里涉及DJU中文系的培养方案了。我没有看到这个方案,看到了可能也看不懂,因为这里的教学文件都是用韩文写成的,给我的课表、学生名册及点名簿都是用的韩语,中文系的助教虽说是中文系毕业的,但简直没有办法交流,她大多听不懂我说的汉语,写下来还勉强能懂。所以我也不期望能看到这个方案。但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不写毕业论文,但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全校性的汉语演讲赛(主要是中文系的学生参加,由中文系教授及中国老师任评委)能够通过,或者去中国交换学习一年,这是一个刺激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要通过前者就必须学会定题写作及表达,而要去中国做交换生就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这名额也不是很多,再说如果能在中国待一年的话,汉语水平一般都会有较大提高。

演讲比赛一般定于5月上旬,2009年是定在5月9日,而申请去中国做交换生的考试时间则定在5月下旬。也就是说期中考试过后第二周和第三周进行。这样学生的压力还是较大的。当然也有的学生不是很在乎。这就是韩国高校很常见的那种现象吧,三分之一的学生很认真读书,成绩也多为A;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状态一般化;而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则无所谓。因为韩国大学的修业年限较为弹性,加上男生要当兵,有的学生还要休学打工来赚学费,另外有的则家庭较富裕,自己成了公子哥儿,学习动力不足,等等,三种情况都有存在,也就使得一个选课班级(实际为一门课)修学的人员只能说他是几年级学生,而不好说是哪一级(届)的学生,他们互相之间很多人是不认识的,年龄跨度也较大,我讲授的三、四年级课程中听课者小的才19岁,大的30来岁,入学情况则从2002年到2007年入学的都有,年级分布则为二、三、四年级。从学习交流的情况看,有的到过中国,尽管时间长短不一,长者在中国的大学学习生活过两年,短的有半个月至三个月不等,但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去过中国,不过还是很向往中国,甚至要老师帮她们找男朋友,打算今后嫁到中国去,或者到在华的韩国企业工作。所以,面对这些爱学好问的孩子,作为来韩进行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的老师,我是愿意以极大的热情和最优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其学习目标,能够到中国留学,能够顺利毕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就是对我这个过客的最好回馈。

2009年5月7日是DJU中国语言文化系传统的汉语演讲赛日子,前一段时间指导了十几位同学,今天就要上场了,我也有幸忝列评委,能欣赏到他们的汉语表演。这也是中文系乃至DJU的一个大型活动,此次已是第十二届了。按规定只有三、四年级的才能报名参加,而且规定我所讲授的这门课程《视听觉中国语》也只有在演讲赛中通过了的同学才能给予评定成绩并取得学分;低年级的同学及学生会干部则组织安排这次活动,可去旁听,并在演讲赛过程中穿插表演歌舞节目。

选我这门课的有二、三、四年级学生,有中文系、经营系、社会福利系、书艺系的同学,但参赛的36位选手(包括书艺系一位),大多数是这学期选修了《视听觉中国语》课程的中文系学生。

此次演讲赛评分规定每位选手只有两分半钟,到时会鸣钟一次以作提醒,到三分钟时则鸣钟两次,再延时则要扣分。评分按百分制,发音占四成,内容及态度各占三成。当场亮分并统计,结束时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奖。

活动分上下半场,中间休息十分钟。每场各有男女主持人,也是由学生担任,其中有三位是现在听课的学生,有一位是四年级的,没选我的课,但常来旁听,所以都认识。

比赛正式开始前,全体起立,面向韩国国旗,奏韩国国歌。我见韩国师生都把右手按在左胸心脏位置,非常虔诚。我们中国老师则起立聆听。

之后由DJU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文智成教授致辞,对学生进行要求与鼓励,然后由演讲赛委员会主席姜贤敬教授宣读评分细则,再介绍评委。

所有参赛学生都精心打扮,细心修饰,显得漂亮、得体。他们在评委席后面,有的充满信心,有的则较紧张,我能给予他们的只有肯定与鼓励。

节目的主持是颇费考虑的,也不知道是否按抽签顺序,反正最好的与最差的都不是放在最前或最后,也不是按内容划分,当然也不是按学号。这个我不清楚。主持人用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由男女主持穿插进行,主持人手上也握有厚厚一册打印好了的串词。串词内容是对选手进行简单的评价,如认为郑宝兰是校花,脸漂亮,个子高,身材好,温柔,等等,但没有对其内容进行评价,不过每位选手演讲完了后,主持人都会答之以“谢谢某某,某某同学辛苦了”一句,显然这是对选手的尊重。

参赛者则是认真地进行比赛。虽然人人都希望拿到名次,但有的选手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如何,这样,参赛态度就显得很重要。大多数参赛者先是争取能背诵出来,不过有的则背不了,中途有衔接不上的时候,这时台下观众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有的选手为了别出心裁,除了内容、开头与结尾要与人相区别外,还准备了一些小道具,比如有一位同学谈到中国喜好红色这个民俗文化现象时,准备了蓝色、红色、白色等三种笑脸图案,并从韩国喜欢白色、被认为白衣民族入手,进行对比,认为中国人结婚、过年、旗袍、红旗、革命、社会主义等方面都体现红色的喜好,但韩国人在他们自己土地上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中韩两国的选手和观众都曾手持红旗等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喜好红色,韩国人也越来越能接受红色。此篇演讲言之成理也。最差一位是LEEZS了,他的参赛文章就不通顺,而几乎所有的词的声调都读成了第四声,非常吃力,搞笑一片。最后结果出来了,最高分当然是我指导的同学了,是李怜勤,她是个用功的女孩,提前三周将两篇文章拿给我参考取舍其中一篇,然后与我讨论如何修改,又多次在我面前阅读和朗诵,每一次都有进步,离比赛前两天还再次要我帮着校对发音,讨论如何运用好语气、语调、语速等问题,这时她完全能够流利地将演讲稿背诵出来。但直到比赛现场我才知道她还是第一场比赛的主持人,她一直没有告诉我,真是辛苦了。她演讲的题目《团结就是力量》,说的是她2008年夏天参加DJU举办的“国土大长征”的事,她参加了全程的“长征”,用半个月绕韩国徒步走了一圈,全程走路并进行文化考察。结合当时全体团员如何团结协作完成这个事所体现的精神,来阐述现在面对危机时所需要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整个演讲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根本不像一位外国学生的演讲,演讲完后全场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我和另外一个中国老师给了她满分,她顺利地当选了比赛冠军,当之无愧。文智成教授亲自颁发DJU校长签发的一等奖“赏状”(中国称为奖状)。我也为她感到高兴,后来在课堂上她还表达了感谢之意,不过我也指出她的不足,在演讲中她遗漏了一小段,虽然无关大体,但不够完美。其实她也知道这事,并颇为自责,说是最重要的一段没有能表达出来,表示会更努力。

在庆功会上,很多人为她高兴祝酒。其他同学也都很开心,在酒会上互相做游戏,唱歌、喝酒。但酒会结束后,两位教授留下了几位同学,我一看都是演讲不好的。一位教授还要两位男生跪在地上,平举起手来,似乎在体罚他们,反正看到他们不断地简短回答并不断地点头,应当是在接受训话;而另外一位女生则哭得不成样子,边上还有两位女生忙着帮她抹眼泪,但就是不敢吱声。完了后,两位韩国教授讨论邀请我们两位中国老师再去喝洋酒,见她们不约而同地捂住耳朵,我不解,后来问一位学生才说:“老师讨论私事,学生是不该听的,所以才这样子。”我的乖乖,韩国的学生除了贪玩,有时还是很听话的。

八 韩语与汉语的独特用法

韩国语中有很多汉语词汇,尽管发音不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有一次要去仁川机场送一位朋友,就问了韩国朋友“仁川机场”四个字韩语应当怎么发音,朋友回答“仁川空航”。在这里,“航空”变为了“空航”。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拥抱”“爱人”,在韩国语中都是颠倒了顺序的,变为“抱拥”“人爱”。

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子。一个想法就是韩国语句子中的语序是主宾谓,与汉语中的主谓宾排序不一样,如果省略了主语的话,韩语就变成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情况,而这正是名词加动词的排列方式,与汉语中的动词加名词不一样,如汉语中说“航空”就是动词加名词的方式,韩语的表达则为名词加动词,即成为“空航”。

韩国词语中有些用法与内涵也与汉语不同。比如“桃子”在韩语中暗指“色情”,送给年纪差不多的异性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八卦图,一般很难记得住,但左阴右阳,这样不断地等分上面,就成了卦象,很好记忆了。又如对太极图的认识,白为阳、黑为阴,左阳右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些道理一经解说则一目了然了。

又比如为何不称狮子为“老狮”?中国人喜欢老虎,也喜欢狮子,“老”字在中国和韩国都是作为亲密、友好、怀旧、喜欢等内涵,称“虎”为“老虎”,不会称为“虎子”,但称呼“狮子”时为何不称为“老狮”,而称为“狮子”?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只好提供一点线索,还盼高人破解。

的确,在中国,老师、老朋友、大佬、老伯、老太、老爷、老哥、老姐、老妹、老兄、老弟、老叔、老爸、老娘、老妈、老领导、老前辈、老大、张果老、老刘、刘老、老情人、老相好、老书、老电影、老相片、老古董、老虎、老黄牛等,无不是表示亲密、亲切、权威、精明、尊重、喜爱等正面的词义。虎作为王者,有威势,所以有成语“狐借虎威”,说明虎的权势,延借于此,民众也就常把虎当作避邪镇宅之物,希望能借助于虎威来消除灵异之事、鬼神之扰。也有不少与虎有关的成语,如九牛二虎、三人成虎、如虎添翼、纵虎归山、卧虎藏龙、虎头蛇尾、狼吞虎咽、为虎作伥、骑虎难下、与虎谋皮、谈虎色变、龙吟虎啸、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潭虎穴、纵虎归山、虎口余生、养虎遗患、虎视眈眈,这些无不谈到虎的凶猛与威势。老虎有神威,如俗语中所说的,带崽的母老虎,分外凶;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一个比一个凶;饿虎进宅,不怀好意;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老虎有时因为它太凶,所以较为吓人,这民间有说法,如抱着老虎或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但有一位伟人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所以有时也就用不着那么可怕,虎只是大虫而已,窗户上画老虎吓不了谁,大腿上画老虎吓不了哪一个。但虎有虎劲,甚至与虎相似而没有神似的壁虎也进入了相关的歇后语中,如壁虎捕虫,不动声色;壁虎捕食,出其不意;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进入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很多国画画虎,书法家写“虎”字于中堂,剪纸中剪成虎形。也有的实用化,如小孩子带虎头帽、穿虎形鞋,以虎来护佑小孩的成长;中国人名字中带“虎”字的就更多了。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异常凶猛,可爱之处不是太多,有关“狮子”的成语比较“虎”来说就少了很多,但有的很有意思,如河东狮吼、河东狮子等,来源于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的记载:“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在这里,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狮子吼,佛家以狮子喻威严,陈慥好谈佛,故东坡借佛家语以戏之。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此外,还有“人中狮子”指有能耐的人;有“狮子大开口”指贪婪的人;也有的涉“狮子”的否认性的俗语,如“狮象搏兔子——用尽全力”,指的是大材小用或小事当作大事做,都是指不适当、不得体。但民间有不少狮子舞。从这个角度上说,狮子不能称为“老狮”似有可原谅之处。

九 学用结合的汉语学习方法

2009年4月3日下午,韩国金教授约请吃饭,我提议带上学妹,一来她到韩国后身体不算好,也正好可去补充点营养,再说我曾答应她如果外面有活动安排的话尽量带上她,何况她也还没有见过金教授呢,趁机可拜识一下这位大教授!

金教授热情,耿直,汉语说得很流利。原来他在中国待了10年。其中在北京大学进修一年,在上海师大读博兼做生意8年,在昆明师大进修又待了一年。大城市我去得少,他说1987年进入大学后觉得在韩国找工作较困难,就想学习汉语以扩大门路。那时韩国还没有与中国建交,就买来一个收音机收听汉语。刚开始,很多天都没有收到中文台,很失望。后来不死心,终于收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但声音很沙哑,然而已兴奋得不得了啦。每天晚上就躲在被窝里,放小声来听。因为当时在韩国收听中国电台还是违法的。我可以想象到,当时金教授是冒着多大的风险来学习中文的。

他还说,那时韩国基本上找不到中国的报纸,后来意外得到一张中国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他更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把那报纸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之后觉得还不过瘾,便把整张报纸翻译成韩文,又把韩文翻译成汉语,这样几个来回,便把那张报纸背了下来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对中文着迷得如饥似渴的韩国青年是如何刻苦地学习汉语。

过了一段时间后,金教授便凭着这点可怜的汉语知识和少得同样可怜的英语知识,觉得要到中国台湾去实地感觉一下汉语的运用情况,就去了台湾。一到台北就拼命地找到当地的大学,在大学周边住下来,然后找台湾的大学生交谈,找得最多的当然是女孩子了,她们更不会拒绝一个好学爱问的外国学生。金教授补说,可能那时胆子较大,脸皮较厚吧,找到女孩子并说明情况后,她们一般会带你到学校及周围转一转,有的还会应邀一起去旅游,这样也就学到了不少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台湾,一个城市待几天后,便又换另一个城市,甚至乡村。这样,在台湾待了一个多月,基本上跑遍了台湾全岛,汉语水平也大有长进,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便回到韩国。

金教授说,韩国与中国建交后不久,便申请到中国进修学习,一待就是十年,期间结交了不少学界和企业界朋友,博士毕业后又回到韩国,也很顺利地找到了高校教职。他似乎很满足目前在韩国教授汉语的生活。

从金教授的叙说中,我们感到他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对在韩国的中国老师与学生都非常关心,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服务。

很高兴能结识这样一位韩国的同事、朋友!

十 日常生活中的汉语交流

2009年3月31日中午的一顿饭还是值得记一记的。昨天与韩国学生LUONL及MINZX相约,请她们带我到学校图书馆去看看中文记载的韩国古籍,但她们建议今天下午去,因为上午有课,我想那不如一起吃过午饭再去吧,于是就与她们一起到学校东大门去。因为我不识韩语,也没有来这里吃过饭,不熟悉这里的情况,所以就与她们提了“条件”,你们找餐馆和点菜,我呢只负责买单好了,因为我知道韩国有个风俗,长者需要给年轻者买单以体现尊老爱幼。

能在外面吃饭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事,省得自己在食堂吃,比起花了钱来买不舒服总更好。因为食堂里你不想吃的泡菜,即便你声明不要,厨工还是一定要给你的,你出了一份钱,他也就有义务给你一份货,他怕不给你的话,担心你去投诉他,这就是韩国式法律文化,也是生活文化。所以,能有人陪着到外面吃饭就是一种很幸福的事了,还可以借此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即便像在国内作民俗田野调查,也是要付费的,两相合计,可想而知,这是美事。

LUONL和MINZX都是班上最认真的同学,虽然汉语说得不怎么样,但是很热情,很用功,冲这两点就可以给他们一百分的。韩国学生自有惹人喜爱之处。比如说,他们的坦承,罗同学说她吃饭可以一起去,但时间不是很多,下午一点还要“大工”。哦!是什么意思呀?原来是“要打工”,在学校图书馆做书籍条码的录入工作,每天工作三小时,一个月有30万元的进账。我还在想,这么漂亮能干又有气质的主儿还用得着打工吗?可她什么都告诉你了,不像有些女孩遮遮掩掩的不好说这些事。这种透明的性格在韩国比较常见。

走到东校门时,有很多花,闵同学问我中国现在还是春天吗?罗同学则关心中国的大学是不是都有那么漂亮,有那么大?照相时会说“茄子”吗?一连几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突然她又发音“安宁哈萨哟”(你好)“浸奇”(泡菜),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前者是知道的,后者没有听说过,但我说我知道“泰春太哈久”(大田大学)是什么意思。她笑了,很灿烂很开心的那种笑,然后她正儿八经地向我解释说“浸奇”是泡菜的意思,问我喜不喜吃。我因吃不惯这玩意,已经怄了一肚子气了,就直说“一点都不喜欢”。但她好像有些失望,也有些担心,关切地问:“那老师自己做饭吗?”我不想自己的直率坏了气氛,接过她刚才的话题说:“中国人照相时会问你一个问题——西瓜甜不甜?”但她们显然没有搞懂西瓜是什么这个问题,问我“西瓜是不是一种水果?”这让我有些难办。到吃饭时,上了一种像鱿鱼样的东西,我问:“这是不是八爪鱼?有人生吃这种鱼。”她们都没听懂,我只好写下来了,罗同学说:“不是,这是十爪鱼。”(经查证,鱿鱼包括触须在内有“十爪”。八爪鱼指章鱼。)怪了,我们上次去西海岸回来的路上,W、S、J等教授非常爱吃的是八爪鱼,那种切成段之后还会在盘子上蠕动,甚至吸住盘子的那种鱼,他们一下子就吃掉了两大盘,而我吃了一小片就害得我拉肚子的那种鱼才八个爪,现在却又冒出比那还多两个爪的鱼来,多少有些吃惊。看了我写的字条后,罗同学读成了“八瓜鱼”。这倒让我听不懂了。但细一想,不禁让我一阵紧张,难道我把“瓜”“爪”两字写错了,那可会让我丢脸呢!好在没有写错。我把“瓜”字也顺手写下来,告诉她说:“这就是西瓜的瓜字。”“哦,我懂了。”懂什么?懂了这个“瓜”字怎么写还是懂了“西瓜”是什么?懂了照相时说“茄子”与回答“西瓜甜不甜”时要答“甜”的道理是一致的?我只好再问她“西瓜甜不甜”? “甜!”“这就是中国照相时要说的,让你不要在照相时闭上嘴,这样才有表情,有笑脸。”显然,两位小同学听懂了我说的话。

一会儿后,菜端了上来。罗同学说:“这是屠夫汤。”我不懂。闵同学看我不懂也着急了,马上说“是托福”。我还是不懂,便拿起勺子拌起来看,原来是豆腐。又教了她们两三遍后,罗同学问:“中国豆腐有吗?”我说:“中国有日本豆腐。”她又不懂中国怎么会有日本豆腐。后来我搞清楚了,她要问的问题是“中国有豆腐吗?”韩国语中宾语是放在主语之后的,谓语放在最后面,她显然套用了韩语的语法结构来说汉语。之后,她对我说:“我好(发“好坏”的“好”音)做菜。”我没听懂,但一会儿她就校正过来了,她的意思是说她“喜好做菜”,应该是喜好的“好”字。我只好写下来,一一与她们解释这些读音的不同之处,并耐心地把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给她们解释了好几遍。这顿饭吃得像在课堂后吃零嘴。因为两位同学商量点的酱汤饭、海鲜炒、泡菜炒饭,各自不同,虽说每人以一种为主,但各样都相互吃一点,真正有一种朋友、家人式的亲近感,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嘛:“同吃一锅饭,不说两家话。”何其相似尔。

饭后,两位同学说“陪老师去系里拿外国人登录证”。想来不小心做了“外国人”。之后罗同学说“要去打工了”,闵同学则陪我去了图书馆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