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本书基于哲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研究基础,采用跨学科交叉的分析模式,综合应用规范与实证、量性与质性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化均衡发展为总观视角与思维导向,在客观分析国内外相当数量的文献与数据资料基础上对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将发达国家的共识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获取的经验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特殊社会经济政治基础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方法。广泛地检索文献,收集整理国内外涉及公共就业服务及均等化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及学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研究,分析现有成果的集成优势,为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对地区间、省际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另外,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深化了本书的研究深度。

第三,比较研究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经验。对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目的是由此获得启示和借鉴。本书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各国做法的优劣,力求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帮助中国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稳步发展。同时,通过对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过程中的弊端进行分析,目的是引以为戒,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扬长避短、尽力克服体制与技术难题,加快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步伐。

二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在对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评述了国内外对公共就业服务及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和逻辑思路。首先,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剖析,包括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等,为下文的扩展奠定概念基础。其次,阐释了公共就业服务的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为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提供目标基础。再次,围绕公平正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阐释公共就业服务理论作用机理,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中国就业、就业服务政策及实践的历史演进。本章基于就业服务问题产生及政策解决的演进视角,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就业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述。

第四章,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首先,对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成效进行了评述。其次,提出了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再次,对公共就业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为下章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五章,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测度。本章对于第四章所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区域非均等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首先,针对中国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测度指标的数据特征,建立了科学、全面和具可操作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构建熵值—TOPSIS模型,对地区间、省际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又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的因素。本章内容较好地探讨和测度了公共就业服务在区域间非均衡性发展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各省和各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推进过程。

第六章,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本章针对第四章所总结的城乡非均等化问题,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对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探究城乡公共就业服务非均等化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为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第七章,发达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及均等化的认识与实践经验。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认识。其次,列举了典型国家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经验。再次,阐述了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践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提供外来经验借鉴。

第八章,实现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本章从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宏观导向、促进措施和保障举措三个层面阐释了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建议。提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付出努力,而且均等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追逐,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