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成果散见于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教材和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 ( 或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外交思想、中国外交、毛泽东政治学说等专题性研究成果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著述中,从国际政治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至今还没有。

(一) 研究状况

1.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是从专题研究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根据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术界和理论界就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热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或著作。这些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毛泽东著作中的有关文章和新中国外交以及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等方面。根据《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索引》(上、下) 一书的统计,研究毛泽东著作中有关国际问题的著作主要集中在反对帝国主义论方面,如:(1) 从1957年到1984年年底,研究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成果,共出版著作8部,发表文章135篇;(2) 从1957年到1976年10月,研究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文章,共发表文章6篇,无专著;(3) 从1966年到1976年,研究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的声明》的文章,共发表两篇文章根据《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索引》(上、下) 目录中所载相关题目统计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索引》(上、下),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论战时发表的一些文章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等内容从1956年到1964年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或《红旗》杂志上共发表此类文章有数十篇。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编《学习文件汇编》第一、二、三、四、五集,北京出版社1963年、1964年连续出版。,由于毛泽东领导了这次论战,并且几乎亲自修改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这些情况可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或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1—1308页。,所以这一系列论战文章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系统性论证。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官方发表的关于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文章,反映了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的理论。突出的有:(1)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见廉正保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380页。; (2) 1977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一文,系统论证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人民日报编辑部:《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人民日报出版社1977年版。

就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来看,毛泽东逝世后,研究毛泽东外交思想和国际战略思想等专题性的文章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相关文章的统计,从1977年到2012年在此网上能见到的研究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文章有82篇,研究毛泽东国际战略的文章有53篇,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文章有43篇。同时,研究毛泽东研究“一边倒”思想的文章有19篇,研究毛泽东“三个世界”思想的文章有30篇,研究毛泽东时代观的文章有3篇,研究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的文章有10篇,研究毛泽东世界革命思想的文章有3篇,研究毛泽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文章有15篇,研究毛泽东战争与革命的文章有9篇,研究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文章有11篇,研究毛泽东反帝、反霸思想的文章有9篇从该网上检索的学术文章篇数截至2012年11月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部分国际政治理论的专著或教材的绪论、导论、前言里提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地位时,明确地提到过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这一概念或者命题如,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冯特君、宋新宁:《国际政治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邢爱芬等著:《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郭树勇、郑桂芬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这一概念或者命题多数是从研究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上提出来的。其中有的教材还在绪论中列举了几条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观点或者内容,但是没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如梁守德、洪银娴所著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一书的《导论》中概括出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主要观点:(1) 国际社会以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中心,日渐出现“第三种立场”和“第二个中间地带”。(2) 现在的世界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3) 认清敌友是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1页。。有的教材中专门列出章节介绍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或者毛泽东国际政治思想。如邢爱芬等著的《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第九章有两节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邢爱芬等著:《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306页。,当然,仅仅把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当作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全部或者标志明显有些偏颇,但这毕竟在中国国际政治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再如郭树勇和郑桂芬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第七章论述了毛泽东的国际关系思想,是中国国际政治理论教材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但仅是以思想发展史为线索进行记述,而不是按照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进行论述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44页。。在此基础上,郭树勇又从国际主义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认为毛泽东国际关系思想的基调是国际主义。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95页。虽然很可贵,但也不无遗憾。在出版的学术专著里只有徐育苗主编的《毛泽东政治学说》中的第十章以“国际政治与对外关系论”为题论述了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但重点是论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对外关系理论,也没有完整地系统地总结和论述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徐育苗主编:《毛泽东政治学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317页。。另外仅有娜芹的《略论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思想》、杨成等人的《毛泽东国际关系价值取向初探》和石全玉的《浅析毛泽东思想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贡献》等文章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具有开创性,但要么是篇幅较小,涵盖不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全部内容,要么是仅仅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某一方面的内容娜芹:《略论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思想》,《前沿》2002年第4期;杨成、刘伟、胡庆中:《毛泽东国际关系价值取向初探》,《理论月刊》2003年第3期;石全玉:《浅析毛泽东思想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贡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党史学界和中国现代史学界在研究新中国外交的有关著述中涉及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和国际政治战略思想,以及理论界研究毛泽东反对“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前后,研究毛泽东外交思想和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了一个高潮,发表的文章和著作有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的论文集《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国际战略研究会编的《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等裴坚章主编:《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同时,还出版了一些研究毛泽东国际交往或外交事件方面的著作。如刘万镇、李庆贵主编的《毛泽东国际交往录》、宫力著的《重构世界格局——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和《毛泽东外交风云录》等刘万镇、李庆贵主编:《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003 ( 增订本) 年版;宫力:《重构世界格局——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年版;宫力:《毛泽东外交风云录》,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版。

在研究新中国外交思想的专著中设有专门的章节研究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比较突出的有谢益显的《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原则》和《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叶自成的《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李捷的论文集《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等谢益显编著:《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存该校的博士毕业论文中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各1篇这些博士论文有:胡若卿:《论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北京大学,1996年;陈和香:《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1998年;洪停杓:《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1997年。。另外,在近年出版的一些著作中也多少涉及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如,邢贲思、陈登才主编的《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姜长斌、美国罗伯特·罗斯主编的论文集《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孙其明著的《中苏关系始末》,杨公素著的《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1949—2001)》、韩国学者洪停杓和中国学者张植荣著的《当代中国外交新论》邢贲思、陈登才主编:《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1949—2001)》,励志出版社2002年版;[韩]洪停杓、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新论》,励志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另外,杨奎松著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李丹慧编的论文集《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宫力:《毛泽东外交风云录》,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版;孙津:《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万镇、李庆贵主编:《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丹慧:《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还有许全兴著的《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陈明显著的《晚年毛泽东 (1953—1976)》、李锐文集《毛泽东的晚年悲剧》、何显明著的《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陈晋著的《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等等著作的出版也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资料、背景和研究的视角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陈明显:《晚年毛泽东 (1953—1976)》,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李锐:《毛泽东的晚年悲剧》,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版。

为了研究的便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机构编辑出版了一些关于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文献。如,195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同志国际问题言论选录》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国际问题言论选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另外,1960年北京大学政治系资料室编印的内部参考资料《毛泽东同志论战争与和平》北京大学政治系资料室编印:《毛泽东同志论战争与和平》,北京,196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资料室存。、196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教研组编的内部读物《毛泽东同志关于国际问题的语录》外交学院印:《毛泽东同志关于国际问题的语录》( 内部读物),北京,196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资料室存。是我国较早汇编的此类文献,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文献都没有公开出版发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选集》(1—4卷) 第2版、《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上、下) 等文献资料相继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完毕;《毛泽东军事文集》1—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完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同时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 (1893—1949)》、《毛泽东传 (1893—1949)》、《毛泽东传(1949—1976)》也相继出版,为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大量珍贵可靠的文献资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有关周恩来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 (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一批与毛泽东共事多年的老同志的回忆录的出版,也是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文献如,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师哲回忆,李海文整理:《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师哲著,师秋朗整理:《峰与谷——师哲回忆录》,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最可贵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呼吁坚持毛泽东思想原则,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窦晖:《坚持毛泽东思想,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参见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关系理论初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64页。。之后,国内也有许多人呼吁加强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有研究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和斯大林国际政治理论的专著梁守德、刘文祥:《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赵绪生:《斯大林国际政治理论与外交战略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程毅:《斯大林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在张中云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第四章中概括出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部分内容张中云、林德山、赵绪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出版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成果。

2.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也没有专门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偶尔能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的著作中找到对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论述。如库巴尔科娃 ( Ⅴ. Kubalkova) 和克鲁斯克沙克 ( A. A. Cruickshank) 著的《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中论述了中国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对国际问题的分析方法是民族主义的视角,毛泽东是民族—阶级论Ⅴ. Kubálková,A. A. Cruickshank. Marx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arendon Press,1985.。更多的是在一些研究新中国外交的著作中涉及毛泽东外交思想。如约瑟夫·凯米莱里(Joseph Camilleri) 写的关于毛泽东时代及其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Joseph A. Camilleri.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aoist Era and its Aftermath. M. Robertson,1980.,彼得·万·内斯 (Peter Ⅴan Ness) 从研究中国政府支持民族解放战争的角度写的革命与中国外交政策Peter Ⅴan Ness,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Berc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本杰明·施瓦茨 ( Benjamin I. Schwartz) 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中国的外交Benjamin I. Schwartz,Communism and China: Ideology in Flux,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莫里斯·迈斯纳 ( Maurice Meisner)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包括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和行为Maurice Meisner,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New York: Free Press,1977.,阿姆斯特朗(J. D. Armstrong) 对毛泽东的革命外交进行了研究J. D. Armstrong,Revolutionary Diplomacy: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Front Doctr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这些研究成果虽然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某些内容和基本特征,但是其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分析方法,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的外交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的成果大多集中在一些案例分析上,如对毛泽东“乒乓外交”的研究和划分敌友的国际统一战线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外交中“面子”问题的研究等,也有通过研究毛泽东来研究中国共产主义外交起源的论著参见以下论著或者文章:William Burr,ed.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New York: The New Press,1999.。另外,美国部分国际关系理论教材中也涉及了毛泽东的部分国际政治理论。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一书中介绍了数百名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其中在近现代的理论中就吸纳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反帝远交近攻策略思想等[美]詹姆斯·多尔蒂、[美]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5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此外,国外学者还出版了多种毛泽东传记影响比较大的有:[美]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美]R.特里尔 ( Ross Terrill): 《毛泽东传》,刘路新、高庆国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英]迪克·威尔逊 ( Dick Wilson): 《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美]埃德加·斯诺笔录:《毛泽东自传》,汪衡译,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英]菲力普·肖特 ( Philip Short): 《毛泽东传》中文版,仝小秋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等。,同时还出版了许多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政治理论以及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中译本在中国相继出版。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译出版的《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中有:[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美]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等。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出版了一套《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共8种,其中有[美]魏斐德著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美]莫里斯·迈斯纳著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美]约翰·布赖尔·斯塔尔著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美]布兰特利·沃马克著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 (1917—1935)》等。[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的《毛泽东的思想》和[美]R.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在此套译丛中再次被翻译出版。。这些著作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是,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在国内国际政治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国际政治理论,毛泽东就更谈不上有国际政治理论了,一旦提到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就十分反感,或者嗤之以鼻。这种态度严重地妨碍了对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也有相当一些专家和学者能够公正、客观地对待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一位资深的国际政治理论专家曾指出,就国际政治理论而言,往往是政治家们的理论在前,政治学家们的理论在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梁守德:《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2期。。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很有见地。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本书从国际政治学上对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系统的和规范的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全面揭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内涵,也有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

尽管学术界对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在认识上有很多分歧,但是从本质上看,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国际社会是当代世界的客观存在,它主要由阶级政党、民族解放组织、国家和国际社会所组成,以它们为行为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这里采用梁守德、洪银娴两位教授的观点。参见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因此,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最基本的内涵,是他对国际社会本体和对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体系、格局和秩序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的期望和设定,是研究整个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但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从国际政治学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

如前所述,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是零散的、专题性的,而且主要集中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或者外交战略思想和外交思想的研究上,或者说是从国际战略学和外交学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但是这种研究成果不能够全面系统地概括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因为国际政治虽然与国际战略和外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与国际政治是整个国际社会各个行为体之间关系不同,国际战略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为了维护和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外谋略这是冯特君教授给国际战略下的一个比较简明扼要的定义。见冯特君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932页。。与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是整个国际社会各个行为体之间关系总体发展演变的规律不同,国际战略学是以国家的国际战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国国际战略的内容及其相关问题;外交学是主权国家通过一定的机构,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来处理彼此间事务的一门艺术和科学参见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9—10页。。无论是国际战略学还是外交学都主要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研究如何处理本国对外关系的,显然它们与国际政治学研究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体间相互关系的角度不同。

本书将按照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对之进行专门的挖掘和整理,对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基本内容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力求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对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和分析,从而展现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丰富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毛泽东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和战略家,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矢志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真诚革命家。他在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以及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国际政治理论,对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邓小平、江泽民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

2.学术意义

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学学科有着积极的意义。

就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学学科的诞生而言,政治家的理论对学者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国际政治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在讲英语的国家,即英国和美国。这样一个学科的产生,是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国际关系认识日益加深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这场惨烈的战争使得政治家和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处理战败国和战后世界秩序的巴黎和会上,出身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阐述了集体安全的思想,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集体安全方式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威尔逊的《十四点》不仅直接推动了战后国际联盟的成立,而且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者们十分赞赏威尔逊那理想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国际政治理论主张,认为人类终于找到了解决世界战争、享受永久和平的方案,纷纷对威尔逊的思想进行研究,形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第一个影响深远的学说和派别——理想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和理想主义国际政治学学派。1919年,英国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参见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因此国内有学者认为,“国际政治理论区分为政治家的理论和学者的理论。政治家的理论在先,学者的理论在后,大多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政治家理论,随着国家间的接触、联系和发生关系而出现在世界舞台,学者的理论必须依托大学相关专业的招生、相关课程的设置和相关学者的定位”,“这说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首先是政治家的领域,然后才是学者的领域,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梁守德:《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情况的确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作为政治家,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在中国确实先于学者的理论,并且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政治理论。至今,甚至仍被相当一部分国内学者当作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学者倡议把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作为建设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学学科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这些说法在国内很常见,在许多国际政治学理论教材和著作中都能见到,几乎每一次国际政治理论研讨会上都有学者提出这一主张。。笔者虽不完全苟同这些说法,但这些说法充分说明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对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同时,笔者认为,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社会弱势群体 (包括阶级、民族、国家) 为争取和维护自身正当权利,追求国际社会正义和人类进步的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是以权利本体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社会强势群体所追求和建立的以权力本体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从国际政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意义上讲,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对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学科的建设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因此,研究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在学术和学科建设上有助于减少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在中国国际政治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或者错误认识,为今后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它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主启蒙和民族救亡运动时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冷战过程中新中国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时期。在他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获得了解放和独立,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从一个多世纪任人宰割、战乱不断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成为一种新生的国际力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并且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丰功伟绩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当然也与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分不开。因此,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虽然其中的一些概念和主张与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不相符合,但是其科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在今后的中国对外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对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上有助于运用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指导我们的国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