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之光:华为内部训练与激励法则
- 杨玉柱
- 2427字
- 2021-03-24 12:10:08
在夹缝中生存
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周末和假日。每周只工作四十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人。
——任正非
盐碱地盛开荣誉之花
企业间的商场竞争犹如战场厮杀般残酷,要想在商场中活下去就必须强迫自己不断地艰苦奋斗、不断向前走。华为集团正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秉持这种信念,才在残酷的竞争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2014年1月30日,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爱立信集团公布了2013年度全年财报。财务报告显示,2013年,爱立信全年净销售额2274亿瑞典克朗,折合美元约353亿,与2012年大致持平;净利润约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早在爱立信年度财务报告发布之前,华为已经公布了未审核版的华为集团2013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其全年销售收入约为2380亿~2400亿人民币,约合美元393亿~396亿;主营业务利润预计达到286亿~294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度增长约43%~47%。
这一结果说明,经过了20多年的追赶,华为集团终于超过爱立信集团,登上世界电信设备厂商第一的宝座。
巨大的成就和荣誉摆在眼前,恐怕没有人比华为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奋斗岁月的艰辛和残酷。
任正非曾在华为的财经变革项目规划汇报会上提到“盐碱地”的概念,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过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一些严重的盐碱地上,植物几乎不能生存。任正非将市场比作盐碱地和肥沃的土壤,那些肥沃的土壤早就被自己的竞争对手占据。相反,华为的市场大都是那些由于国际环境、政治原因或自然环境落后,辛勤耕耘却可能换来颗粒无收后果的落后地区、战乱地区。这些地区被华为人称为“盐碱地”。
华为人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地开发那些西方大公司看不上的这些“盐碱地”,正是一点一点地耕耘,才开出灿烂的荣誉之花。
天道酬勤,夹缝求生
成功的前提是付出劳动,“天道酬勤”,古人在很多年以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认为,上天会根据每个人的付出给予那些勤奋的人更多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获。
华为在成立初,不仅面临着人员和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诞生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那时候,朗讯、阿尔卡特和爱立信等世界通信巨头云集中国,几乎瓜分了整个中国市场,以华为当初的实力来说,想要打破这种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华为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对此,任正非在《天道酬勤》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华为的处境的。
“我们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望去,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他们动作稍慢,投入较小,我们才有一线机会。”
“天道酬勤”,华为抓住了通往成功的“钥匙”。在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华为人都扮演着奋斗者的角色,并甘愿为公司的远大目标而不懈努力。无论是离开华为的老员工还是继续在华为奋斗的人都深有感触。一名经历了华为最早创业生活的老华为人就这样回忆道。
由于当时华为一共只有50来人,人手很是紧张,大家都要一个人做多个职位。当时没有包装工段,也没有搬运及包装临时工,当设备测好后,就会临时叫上在场的几个人,不分工人、工段长或是经理;也不分是大专、本科毕业还是硕士、博士,一起包纸箱,装入木箱再钉上边角铁,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一名新到的硕士毕业的人,第一天上班就打包,手指被铁皮划破,鲜血喷出来,用止血胶布简单包扎后再接着干。
正是凭借这种奋斗的精神,华为研发出国际一流水准的交换机C&C08,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订单。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无数优秀的华为儿女离别故土,挥泪告别亲人,奔赴海外。其中包括了疾病肆虐的非洲、硝烟未散的中东、还有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冰天雪地的北极等等。
在刚果(金),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没有公路。由于项目交付都是在野外安装、调测基站,华为的工程人员经常连续驾车三、四天赶往野外站点施工。一般情况下,施工站点都荒无人烟,华为人只能自己带上几桶水和一些干粮充饥解渴,连吃住都在车上。
“很多时候只能吃面包。如果幸好有热水能够煮一包方便面加一点辣酱就是大餐了。”华为人刘康说。
代表处的服务工程师高学新多次往返于各站点调测基站,过度劳累,去年3个月时间里连续4次得疟疾,但他仍然工作在工程实施最前线。
对于华为人的奋斗精神,任正非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绘得淋漓尽致。任正非写道:我们有员工在高原缺氧地带工作,爬雪山,越丛林,徒步行走了8天,为服务客户无怨无悔;有员工在国外遭歹徒袭击头上缝了三十多针,康复后又投入工作;有员工在飞机失事中幸存,惊魂未定又救助他人,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也有员工在恐怖爆炸中受伤,或几度患疟疾,康复后继续坚守岗位;我们还有三名年轻的非洲籍优秀员工在出差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年的历程,20年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泪水、艰辛、坎坷和牺牲。
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在世界的舞台上,也能够与思科等国际老品牌分享“半壁江山”。
思科系统公司的CEO钱伯斯这样评价华为:“在今后的几年里,思科将只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华为。”英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经济学家》也写道:“华为公司的崛起,是外国公司的灾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是一个人得以成功的必备因素,也是人类必备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塔尔博士就曾对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都会具备相同的三个条件,即乐观、热情、勤奋,而智商并非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缺少勤奋的品质,那么他是不足以走向成功的。对于企业发展,亦是如此。
达维隆曾说:“勤劳就是财富。谁能把握时间,就像一粒粒种子那样,不断从大地母亲那儿汲取营养。辛勤耕耘,持之以恒,谁就能成就大业。”
当我们回顾华为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又何尝不是华为人艰苦奋斗的“血泪史”呢?正如任正非所言:“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