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
- 黄勇
- 21字
- 2021-03-25 23:18:09
第二章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一节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解释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显学,但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学理论。根据不同标准,我们可以对这些解释学理论做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有人根据对所谓启蒙运动的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将当代解释学划分为软性的解释学,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和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硬性的解释学,如伽达默尔(Hans-Goerg Gadamer,1900-2002)、泰勒(Charles Taylor,1931-)和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和深度的解释学,如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也有人根据其性质而将解释学分为解释理论、实践哲学、思辨本体论和神学。笔者在这里想根据从事解释活动的目的而将解释学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己之学,一种是为人之学。
笔者这里所谓的为己之学,与儒家传统上所推崇的为己之学不尽相同。它主要是指,在我们试图理解一个文本,一个传统,或一种文明时,我们所主要关心的乃是我们从这个文本、传统和文明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东西。换言之,我们从事解释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想丰富我们自身,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完满,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很显然,解释学在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显学,主要是由于伽达默尔的工作,而笔者想指出的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要是一种为己之学。这一点从他对修养(Bildung)概念的说明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概念本来是指正当地开发自己的自然天赋和能力。但伽达默尔则从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那里得到了启示,认为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他者那里找到自己,从而从他者那里回到自己。因此他的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他者,而是理解自我。更确切地说,是从他者那里来理解自我。正因为这样,他便指出,对于解释者来说,一个文本的真实意义并不依赖于其作者和原初读者的具体情形,因为它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状况因而也由整个历史的客观过程共同决定。关于这一点美国哲学家罗蒂就说得更明确。罗蒂认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特征是,它主要不是对外部世界存在什么东西或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东西感兴趣,而是对我们能从自然和历史中得到什么东西为我们所用感兴趣,因此,它不是把认识而是把修养、教育(自我形成)作为思考的目的。通过理解,通过对话,解释者主要不是认识了自己原来不认识的他者,而是摆脱了自己原有的有限视野的束缚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视野,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因此,罗蒂认为,伽达默尔解释学也假定了,人是可以自我超越的。解释学在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某种外来的文化或历史时期结合起来时,在把看来是用不相通的语汇追求不相通的目标的我们自己的体系与别的体系结合起来时,在用我们不熟悉的语汇来重新解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环境时,就以一种外在的力量使我们超出原来的自我,并帮助我们变成新的存在物。因此,当我们继续去读书、继续去对话、继续去写作时,我们就变成了不同的人,就改造了我们自己。
而笔者所谓的为人之学更与儒家传统所反对的为人之学不同。它主要是指,在理解一个文本、一个传统或一种文明时,我们所主要关心的乃是理解这个文本的作者、这个传统的传人、这个文明的群体,从而使我们在跟这样的个人或团体打交道时,知道应该如何行为处事。换言之,我们从事解释活动的目的,并非只是通过他者来理解自我、丰富自我、重新创造自我,而是要寻找与我们不同的他者相处的道德方式,而其前提就是对这些他者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这里从事解释活动的对象,不是某个文本或者任何其他象征符号,而是创造和使用这个文本或象征符号的人;而且不是创造和使用文本的任何人,而只是那些活着的、我们将与之打交道的人。而要理解那些创造和使用这个文本或象征符号的人,光去研究其所使用的文本和象征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这样去研究时,我们对文本和象征符号的理解很可能与他们对这些文本和象征的理解很不相同。这里,即使我们的理解比他们的理解更好、更准确,也无助于我们对他们作为这些文本之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理解。
在这方面,原哈佛大学比较宗教学家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1916-2000),虽然并不是一个解释学专家,对我们这里所关心的问题作了很有启发性的研究。他举例说,如果要理解印度教徒,我们就绝不能去看他们的宗教,而是要看他们的宇宙,而且要尽可能从他们的视野出发来看这个宇宙。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印度教徒作为印度教徒所看到的东西。除非我们也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就不能说理解了他的宗教生活。这就是说,在我们试图理解一个文本或者象征时,我们确实如利科所指出的,要发现这些文本所呈现的一个世界。但同利科不同,我们的解释活动的目的不是在这个世界面前理解我们自己,而是在这个世界面前理解他者。而要在这个世界面前理解他者,我们就不能根据我们自己的视野来理解文本和象征所呈现的世界,而是要尽可能从他者的视野来理解这个世界。在史密斯看来,每个人,或者每种文明传统,都戴着其特有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他们,光去看他们所看的事物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能够戴着他们所戴的有色眼镜去看这些事物。在这种意义上,他反对所谓偶像崇拜的概念。他认为: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没有人崇拜过偶像。人们只是以偶像的方式来崇拜上帝或者别的什么东西……19世纪的一首圣歌唱道,“异教徒盲目地崇拜木块和石头。”但真正盲目的不是这些异教徒,而是那些旁观者。即使是在最局限的意义上说,“偶像崇拜者”所崇拜的也不是我所看见的石头,而是他所看见的石头。
因此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在向木块或石头卑躬屈膝,我们就不能声称理解了他们。仅当我们在他们崇拜的石头或木头中看到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理解了他们的崇拜对象。把史密斯所讲的话运用到我们这里的解释学问题上,我们要通过其创造或使用的一个文本或其他象征来理解别的人,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视野来理解这样的文本和象征。
这样一种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显然与伽达默尔所代表的、笔者称之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很不相同。但这样一种解释学与当代解释学所想超越的近代解释学同样很不相同。近代解释学及其当代的倡导者,反对体现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解释者的主观主义倾向,他们主张解释的任务或者是要理解文本的客观意义,或者是要理解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解释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为己之学。所不同的只是,根据他们的观点,只有在理解了作者的原意和文本的本意以后,解释者才可以真正学到新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这样的解释学同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也很不相同。首先,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对文本的客观意义不感兴趣,它所感兴趣的乃是解释者必须与之打交道的那些人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即使这些理解在解释者看来是错误的理解。因为在这里,解释者所真正需要理解的事实上不是这些文本,而是那些他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人。其次,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一种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可能与那种以理解作者的本意的解释为目标的解释学比较接近,但这只是在这样的作者正是我们所要与之打交道的道德行动的对象时才是如此。对于许多古代的经典,由于其作者已经不存在,因而也不可能成为我们今天的道德行动之对象,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对于这样的作者的原意也就会毫无兴趣。即使是其作者健在的当代文本,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对作者的本意感兴趣,也只是在解释者将把这个作者视为自己的行为对象的时候。如果解释者当下的行为对象是这部当代著作的某些特定读者,那么解释者所感兴趣的是这些读者对这个文本的理解,即使这样的理解与作者的本意相冲突。
在笔者把解释学区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时,首先,笔者无意在此两者之间做出轻重主次优劣之分。解释学作为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同样重要。为己之学并不是自私的学问,因为它所关心的是解释者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且这里的解释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个人。在不同的文明进行对话时,这个解释者也可能是整个文明传统。其次,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与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确实具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也并非始终相互冲突。例如,通过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使我们可以对我们的道德客体之与我们相异之处,具有较好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对他们从事行动时更具有道德的恰当性,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修养,而自我修养正是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为己之学的解释学我们可以提高自我修养,而自我修养的提高应当包括我们对他者之与我们不同之处的敏感性和尊重,而培养这种敏感性和尊重感又正是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的目的。
但是在本章将着重讨论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这主要有两个考虑。首先,虽然笔者在这里对不同的解释学进行分类,好像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和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事实上都已经存在,但情况其实并非如此。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代表的当代解释学基本上是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而且,如我们上面指出的,为当代解释学所反对的、追求作者原意和文本本义的近代解释学,在严格意义上也不是为人之学的解释学。换言之,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事实上还并不存在,还有待创造。当然,如我们在后面看到的,这种创造并不是白手起家。我们可以在中西文化传统中,发现创造这样一种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其次,笔者在上面指出,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与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并非水火不容。但笔者想在这里指出,在这两种类型的解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对称性。虽然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有时候也会产生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即认识到了解与我们不同的他者之独特性对于我们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但一方面,认识到理解他者之独特性的重要性并不等于理解了他者的独特性。要真正理解他者还是离不开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另一方面,通过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而达到的自我完满固然有可能培养一个人对他者之独特性的敏感性,但这不是其必然的结果。换言之,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解释者通过对各种不同文本的理解而将自己改造成了一个罗蒂所谓的非常有趣、非常有创造性的人,但这样的人也可能对他者毫无兴趣因而一无所知。相比较而言,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则必然也会达到作为为己之学的解释学的目的,即达到自我理解、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的目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别人对一个文本或其他象征符号之与我们不同的理解很可能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实践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力图放下我们自己的视野,哪怕是暂时地放下自己的视野,而从我们将与之打交道的他者的视野来理解我们所要理解的文本,有时会使我们以某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重新塑造我们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实践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从而对他人之与我们不同之处表示尊重,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之提升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