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弘扬南泥湾精神建设现代化中国
- 陶然斋选集(第二卷)
- 张国华
- 4296字
- 2018-05-18 10:03:51
——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纪念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们不仅应缅怀为夺取战争胜利而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中华优秀儿女,而且要继承和弘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反侵略战争不可缺少,现代化建设同样也不可缺少。换句话说,弘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南泥湾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939年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封锁,使边区的经济和财政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巩固边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中共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解放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359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开赴荆棘丛生、渺无人迹的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从旅长到班长都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着和战士一样的生产自给任务,越是困难,干部越是冲锋在前。1942年,全旅的粮食就自给了一部分,蔬菜、食油、肉及鞋袜全部自给;1943年,粮食便实现了全部自给;1944年,做到经费、物资全部自给,粮食自给有余,并开始向边区政府上交粮食。经过全旅指战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开垦荒地35万亩,同时打了1000多孔土窑洞,建起600多间平房,置了10000多件农具和家具(参阅《中国革命讲义》586—587页)南泥湾从此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359旅也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边区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大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战胜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国内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以及灾荒造成的严重的物质困难,使解放区的经济迅速恢复,不断繁荣,增加了解放区军民的收入,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革命力量和胜利信心,大大巩固了解放区,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称赞军队生产、自己供给是“一个创造”,“对于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组织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民族精神的呼唤、国情国力的抉择、事业本身的需要,我们必须继续弘扬南泥湾精神,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步伐。
一、民族精神的呼唤——论弘扬南泥湾精神的可行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著称于世,为了民族的文明进步,为了华夏的繁荣发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意志,同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努力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不断向文明、富饶、昌盛迈进。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华夏英杰层出不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以至凝炼为中华民族之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大禹,为天下人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水土,定九州”,疏通了江河,发展了农业;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痛于岷江流域的水患,历尽千辛万苦,组织民工兴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泽遗后代,使川西平原至今仍在受益;唐朝高僧玄奘,为取真经,西出国门,踏遍了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游历天竺,为保存佛教典籍、丰富祖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元代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出身贫寒,流落崖州,用心学习黎族的纺织技术,改进了纺织工具,大大推进了植棉和纺织业的发展……如果说这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是民族精神的实践者,那么,万里长城、四大发明、大运河、紫禁城……这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则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丰富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振奋着中华儿女,使中华儿女向以弘扬民族精神为荣、背弃民族精神为耻,一代接一代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最终造就了今天这样一个团结的民族,一个繁荣的国家,一个安定的社会。
结论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产生于华夏大地,弘扬于华夏大地,华夏大地有它的肥沃土壤,有它的雨露阳光;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南泥湾精神是可行的。
二、国情国力的抉择——论弘扬南泥湾精神的必要性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告诫我们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国的实际是什么?中国的实际就是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大二穷”。鉴于这样的国情国力,要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就必须继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我国较快地富强起来。
尽人皆知,我国的底子薄,基础差,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破坏,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与日俱增,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至少还有15—20年。
其次,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占亚洲面积的1/4、全球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国土面积却只有14.4亩,比世界人均国土面积少34.6亩,拥有耕地面积14.36亿亩,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到1.4亩,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4.1亩。虽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70公斤,仅仅可以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目前我国农村还有7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7.3亿亩,居世界第8位,而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8亩,比世界人均林地面积少8亩,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31位。我国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煤炭为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铁矿为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石油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其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也品种全、储量大,为其他国家所少有,但人均矿产却远远不如发达国家。我国地大物博,与许多国家相比,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就既“地不大”又“物不博”了;而且人口在逐年增长,资源在不断减少,到本世纪末人均占有量不少方面还要下降。对于我们当代人,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没有条件又没有能力走工业化国家的“高消耗能源,高消费水平”的现代化道路(即“瑞典模式”),而只能选择我们一贯奉行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长期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最大限度地节约一切资源的前提下,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繁荣昌盛起来。
结论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化中国适合我国的国情与国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南泥湾精神是必要的。
三、事业本身的需要——论弘扬南泥湾精神的哲理性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事业的成功来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它从正反两面提醒人们:事业的成功在于兢兢业业,勤奋刻苦。这些哲理对于任何事业都是适用的,当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也应当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去进行。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又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在我国,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创建辉煌业绩的范例数不胜数。60年代初期,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大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打响治山治水治家园的战斗,战胜特大洪灾,实现了大灾之年“三不要”(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和“三不少”(即交售国家的商品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积累不少)的誓言。大寨人这种自力更生战灾荒、艰苦奋斗创新业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风貌的典范,为此,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同志将大寨精神高度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从此,大寨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精神的象征。1960年春,大庆工人在千里冰封的莽莽草原上,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打响了石油大会战,只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创建起我国第一个大油田,打破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涌现出一大批“铁人”式的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大庆油田因此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铁人精神从此成为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寨精神、铁人精神同南泥湾精神一样,都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改革开放、鼓舞民族士气、焕发人民斗志、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具有强大推动作用。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讲过这样几句富有哲理的话:“要全面振兴山西,一靠改革开放,二靠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是兴晋富民之路,艰苦奋斗是兴晋富民之魂”。普遍地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是这样,小到一个村镇、一项事业也是这样。山东的九间棚,山西的锡崖沟……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康藏公路的通车,北大荒的开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申纪兰、陈永贵、王进喜、李双良……之所以成为民族精英,正是因为他们认定了一条哲理——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结论之三:遵循客观规律,就会把事情办得好些;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世人所公认的哲理;因此,要建成现代化中国,就必须弘扬南泥湾精神。
综上所述,根据民族精神的传统特点、国情国力的具体特点及事物发展的一般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就必须继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