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大作文:以辩证法为武器(2018版)
- 张金海
- 4176字
- 2020-06-25 20:09:38
第2章 写作要求
阅卷是秒杀,因此,考生写文章务必把握主题,突出主线,抓住本质,抓住关键,抓住重点,简洁明快,给阅卷者(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一、总体要求
立意鲜明,观点明确,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方式运用恰当,无病句;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标点正确,卷面整洁、美观。
切莫照搬套路。切忌空谈对策。不要盲目抄袭。不得偏题跑题。
二、化龙池特别要求
凡载道之文,承德之章;平易而畅达,质朴而存理;言之有物,载之有道;晓之以理,行之有效;做到思想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使众人一读便明其意,服其理,践其行,收其效。
(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有序,言之成文
申论作文题是主观题,写作过程包含整理材料、处理问题、说理论证几个环节,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唯一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要遵守“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成文”的基本要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是议论文是讲道理(哲理、事理、情理)的文章;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要有一定的根据,话说得要有一定道理,要以理服人,行之有效。言之有序,言之成文就是要求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毛泽东在1957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笔者认为申论考试写文章,文无定法,根本大法就是:“文章是用来领导群众的——把申论文章拿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和解释,说服群众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观点,促使群众去做什么,并让群众明白如何做,力求达到某一预期目的,最终出效果、出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经实践检验作者的思想是正确的。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贯彻这一根本大法关键在于“把问题看透,把观点摆明,把措施落实,把道理讲清,把理由讲足”。
(二)文以载道,言之有物,为用而写,不务虚功
文者,贯道之器也。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中国具有“以文化人”的历史传统,文章是执政者对民众推行思想教化的有力工具。“文以载道”意思就是:“文”是手段,“文”都是为倡“执政者的道”服务的,倡其“道”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思想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这就是申论作文的基本准则和精神。
毛泽东认为:“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512页。)
“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指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著作选读》,第512页。)
在写作中,毛泽东的文章继承了中国古代文风中“风动天下、化感万民”的传统,但是毛泽东强调的是振人民大众之志,这就是:“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文章振人民大众之志,就是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给人民大众,并指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公务员就是党的干部,最基本的就是要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人们读公务员的文章不是读休闲小说,也不是来听他说空话,而是要获得思想,要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准公务员)要言之有物,不讲空话,为用而写,不务虚功。务必写出“传播真理、弘扬精神、说明道理、讴歌时代、表达感情、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文章。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三)鲜明生动,通俗易懂,读之有畅,诵之有势
毛泽东一向主张写文章观点要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含含糊糊。他认为写文章态度要明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应该明明白白,而不躲躲闪闪。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应当保持你们报纸的过去的优点,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著作选读》,第648页)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毛泽东著作选读》,第550页)
“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7页)
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摘自《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一月)
综上所述,文章读起来要流畅,朗诵起来有气势。忌讳晦涩难懂。因此,在备考阶段,考生做完作业,还要多读自己的答案,审视是否流畅、是否有气势。边读边改,追求“鲜明生动,通俗易懂,读之有畅,诵之有势”。
(四)辩证思维,全面客观,词句成对,体现矛盾
分析、论证过程中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张氏成对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对事物作辩证分析。尤其要注意运用对偶范畴分析法,大量调动辩证法的一对一对的范畴来分析事物,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部联系和多样性规定的把握,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
【例1】本书2014年4·12联考(湖南)申论试卷,(四)“给定资料7”划线部分写道:“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在1000-1200字。
【思路点拨】“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这句话暗示了“中国要输出价值观”,因为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成为真正的大国。给定材料中大量出现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内容,考生要思考的就是把文化产业与价值观联系起来,考虑文化产业与价值观的关系。遵照《张氏五段论》“是什么→该怎么办”这一思路考虑“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输出价值观”。
读材料,从中概括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传统文化与新兴载体、质量与数量”这几对矛盾,写作时就围绕这些矛盾论述“如何输出价值观”。
【范文】
大力输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
“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能够输出价值观,是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崛起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大国。因此,“输出价值观”自然成为我们的战略任务。围绕“输出价值观”这一议题,我们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二是如何输出价值观?
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必须明确,我们要输出的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认这一点,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就是认识模糊的表现。
如何输出价值观呢?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就是魂与体的关系。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凸显文化的特征。价值观之魂要借文化之体才能存在和传播。中国要输出价值观,本质上就是要输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输出文化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具体来说,中国文化产业化输出的路子如何走呢?
一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政府职能就是当好“交警”,企业就是要在遵守“国际规则和各项政策法规”这些“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车上路闯世界。也就是要将企业的主体作用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
二要正确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要立足国内市场,着力开拓国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需求点研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产品,多把中国的好东西输出去,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同时也要多把外国的好东西引进来,让世界的变成民族的。出口与进口良性互动,双向交流。让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新兴载体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化输出的宝贵资源库。互联网、电脑、光碟、电视、立体电影等新兴载体是我国文化产业化输出的重要凭借。挑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品,进行翻译、改编之后,凭借新兴载体出口到国际市场是我国文化产业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前,翻译、编导人才不足,力量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化输出。大力培养熟悉国际文化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翻译人才、编导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急需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大力作为。
四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数量不多,就难以覆盖全球市场,或者导致外国民众难以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文化而形成片面性的认识。质量高,吸引力就强。数量多,覆盖面就广,就容易让外国民众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因此,文化产品输出要将提高质量与增加数量有机结合。
总之,大力输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我们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就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多出精品,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作者:张金海。化龙池教育版权所有。总计1120个字符。)
(五)直面问题,求真务实,言而可信,行之有效,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意识。考生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担当的共产党人的立场,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不遮掩、不逃避,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
言而可信,就是作者讲的话经得起读者质疑,能令读者信服、接受。
行之有效,就是读者按照作者说的去做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