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
有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很短,互联网企业寿命更短,长则几年,短则几个月。
因为很多企业成立之初就是为了“捞一笔钱”就走,有这样的思想又怎能长久?企业领导者的此类思想更会影响到下面的员工,既然老板都是捞钱的,自己又要干嘛努力呢?与这些人不同,马云有“将企业做大”的雄心壮志和一颗不浮不躁的心。
2011年8月29日,马云发内部邮件,非常直接地批评了部分新员工的浮躁和态度。他在信中说了三点:
1.我们永远不会承诺你发财、升官,在阿里我们一定承诺你会很倒霉、很郁闷、很委屈、很痛苦、很沮丧……
2.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
3.公司不是请我们发展自己的,公司花钱请我们是来发展我们客户成长的。我们是通过发展客户来发展自己。
马云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有沉淀下来的耐心,当个人能力与机遇相匹配的时候才能够有成功的希望。不过,现在社会的节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浮气躁,总觉得某个职位埋没了自己,把时间花在频繁跳槽上,结果数次跳槽之后仍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场生涯一片迷茫。
有经验的人力资源师认为:“如果一个人稳定而持续地工作了5年以上,他的工作经验应当是比较可信的;如果一个人频繁跳槽,工作经验同样是五年,我们则对他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持保留态度。”
面对浮躁的诱惑,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守住自己。看看身边的那些前辈,一定没有人是因为频繁跳槽而有所作为的,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2012年,史玉柱宣布卸任巨人网CEO。一个星期之后,刘伟被巨人网宣布任命为CEO。
这个决定没人感到意外,因为刘伟从24岁就跟随史玉柱创业,和史玉柱一起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浮沉,是跟随史玉柱时间最长、经受挑战和考验最多、承担责任最大的“女二号”。
谈到为什么“传位”给刘伟时,史玉柱认真地说:“我们公司主事的是刘伟。”同时,史玉柱还说:“她跟了我十几年,没在经济上犯过一回错,我自然非常相信她。正是有这些老员工一直踏踏实实地在我背后支持着我,我才能安心将巨人放手交给他们。”
很多年轻人志存高远,觉得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和社会,他们够自信,但是这非常好的志向往往也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放不下身段,认为自身的起点高、志向远大,所以非好工作不就。年华匆匆一瞥,心高气傲的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为了生活而工作。事实上,恰恰就是他们不能接受从底层开始的工作,更难以保持一颗踏踏实实的心,才导致很多机会从身边流失。
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不要急于求成,要从小到大,慢慢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自身发展的成功秘诀。马云常说:“一个企业家经常要问自己的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该做什么,想做什么’。要做到面对金钱的诱惑不要动心,面对快速扩张不要动心,冷静地记住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马云最值得创业者学习的,不仅是他的“闯劲”,更是他踏实的精神。比如在互联网“发烧”的年代,他能以一颗平常心,做出了诸如“回到中国”“停下来”“不上市”等明智的决策。
他把创业、经营一个企业看作一场3000米的长跑,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职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拼的不是短期内薪水的高低,拼的是未来的路谁能走得更远。
2.别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马云说:“听说过捕龙虾致富的,没听说过捕鲸致富的。”有很多人因为性情急躁,贪大求快,总想着能一口吃个胖子。马云告诫想要创业的青年人说:“先把自己沉下来,踏踏实实做一个小公司。要少开店、开好店,店不在多,而在于精,这样才能开更多的店。”
马云从小并没有生活在精英人群当中,他没有国内名校的出身,更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一直都生活在普通人当中。或许正是因为这样,马云把自己做的电子商务的眼光放在了85%中小企业的生意上。这就是马云的“只抓虾米”的理论。
马云说:“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在互联网上,大企业与小企业发布多少page是一个价钱。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对于现在很多企业都追求全球化发展的现象,马云表示:“我们现在对全球化的战略,想得很明白,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公司要走102年,现在才走了13年,还有89年要走,未必一定要在马云身上,把全球化做好,时间长着呢。”
许多人在工作中受不了最开始的低薪或者是地位的卑微,想一下子就晋升到别人用多年努力换来的位置。也有人做生意时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甚至恨不得一夜暴富。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才能成就大事。许多很有作为的人,他们在低微的薪水下工作多年后,会突然像变魔术一般,跳上一个高级而负重任的位置,为什么?就因为他们不急于成功,不管是薪水少,还是职位卑微,他们都努力去干,去积累更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工作经验,最后厚积薄发。
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假设我今天是90后,重新创业,前面有个阿里巴巴,有个腾讯,我怎么办?首先第一点,我会利用好腾讯和阿里巴巴,我都不会去想我会跟它去挑战,因为今天的能力不具备,心不能太大。”
马云表示,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他说:“我问很多年轻人,你们到底想创业还是做大事业?我当年说,我把比尔·盖茨以前也当榜样,后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干起来;做金融,我把巴菲特也当榜样,你根本干不起来。其实隔壁的小王、小李,开馄饨店、搞理发店的才是你的榜样,你创业一定是这样。”
马云还告诫想要创业的年轻人:“不要埋怨创业的机会少,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不够执着,你的心不够稳定。机会其实很多,但是个个要想做腾讯,个个想做facebook、谷歌,真难,这种概率太低了。”
马云曾经有过一番精辟的论断:“所有的MBA进入我们公司以后,都要先从销售做起,如果6个月之后还能留下来,我们团队就欢迎你。因为,我想给他们多点时间进行历练,沉得低才能跳得高。”
现实中,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物在最初时跟普通人做的事情都一样,但是态度不一样。如潘石屹打工、王永庆卖米,这类人在做这些普通的活的时候是不普通的,他们没把这样的工作仅仅看成是“搬砖”“卖米”,他们的态度里一直有着干大事业的态度,用这样的态度来做身边的小事,一步一步越做越好,最后赢得大事业。
可以说,这些人成功并不是偶然,早在他们工作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才之路没有捷径,靠的是多年来立足于本职工作刻苦钻研的结果。
相比之下,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会对迟迟得不到提升和回报而不满,他们将心思放在如何成名、暴富上,而没有把精力放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他们看不起基层的工作,一进单位就希望自己能够做大事。一旦自己不被重视,就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他们做事浮躁、盲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最后只能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马云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我们第一天集中在B2B,今天还是如此。不管外面的潮流怎么变,我们学习,但是不跟随、不拷贝。后来各种概念很多,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多其他的机会,曾经我们面对机会时斩钉截铁地说了无数次的‘No’。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我们还是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
所以说,一个人不怕没有远大理想,就怕缺乏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希望成功,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要历练自己的心境,沉淀自己的情绪,学会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人生。当然,“脚踏实地”绝对不等同于原地踏步、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脚踏实地”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韧性和更明确的目标,纵使向前的每一步都很小,也要时刻不间断地前进。事实上,不管你选择做什么行业,这世界上都没有绝对成功的模式,但那些能获得成功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源于这些“量微”又“密集”的“脚踏实地”。
3.不论在干什么,重要的是要长真本事
马云曾对职场年轻人建议:“不要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第一份工作不管做什么,哪怕只做包装工,也不要眼高手低。对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个工作做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脚踏实地工作,能在岗位上学到东西、有所积累,扬长避短地积累自己所需要的人脉、专业知识等,这样才能为你的将来打下好的基础。”
他还说:“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次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人,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评估自己,发现自己,找出你与众不同的优势,不断学习和积累,不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重要的是要长真本事,这样你就会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总有混迹职场的人大发感慨:“都工作了这么久,为什么偏偏每次提升的都不是我呢?”当你也有类似感慨发出的时候,请你仔细想想,你是否已经成为了企业中那个欲将弃之而且一直都在原地踏步的“鸡肋”?
市场竞争每日在变,职场更是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状态。如果你的能力一直都没有任何进展和突破,那么你很快就将成为下一批淘汰者。因为公司要进步,就必须抓住那些能够适应竞争、不断加强能力的创造者,而非这些“固步自封”的无价值制造者。
查尔斯·施瓦伯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山村里。18岁那年,施瓦伯来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和其他的打工者不一样,在别人因薪水低而消极怠工的时候,他依然在拼命地工作,并且利用休息的时间自学建筑学知识。
一天,施瓦伯正在利用休息时间看书,正好被前来工地视察的经理看到。第二天,经理把施瓦伯叫进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咱们公司缺的不是泥水工,而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是吗?”经理点了点头。没过多久,施瓦伯就被提升为技师,后来又一步步成为公司的工程师。25岁那年,他成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人在职场,往往身不由己,不是被知识淘汰,就是被职场淘汰。失业的危险信号总会频频闪烁,这个世界变化就是如此之快。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是一眨眼就已经拉开了距离。也许你今天还是部门主管,明天就有可能因为公司的变革而成为“牺牲品”。今天你还是拿高薪的“职场贵族”,明天也许就沦落为失业族。
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会让自己的实力止步不前,他们会随时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能够适应周围变幻莫测的职场环境。
现代职场竞争激烈,如果我们不提升自身的价值,别说是升职,很有可能会被再次打入职场的最底层,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要提升自身价值,逆流而上,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
所谓升值,一般来说是包括知识提升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基础,从事一定的行业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扩大知识面。能力就是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使人成长为更加成熟和完善的职业人士的过程。当我们获得很好的升值空间时,才有可能获得老板给的升职机会。
《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管理专家之一,在一次讲演中,他引用了一位咨询专家的话:“如果你说不出能怎样使公司受益,那你就该走人了!”进取心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作不如意、不断地抱怨,还是工作完美、生活安逸,一旦停止了进取,在未来你就会被其他人反超。
4.短暂的激情只能带来浮躁
马云的特点就是每天激情四溢,他的羊毛衫永远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充满活力的颜色。他要求阿里巴巴全公司上下也都要保持这种活力,十几年来从未间断。马云说:“创业者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激情。有些人,创业初期是很有激情的,但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我希望你们的激情能保持三年,保持一辈子。”
在创业之初,马云给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们做过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
“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当年留着长头发的马云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你们现在可以出去找工作,可以一个月拿三五千的工资,但是3年后你还要去为这样的收入找工作,而我们现在虽然每个月只拿500元的工资,一旦我们的公司成功,就可以永远不为经济所担心了!”
在之后的艰难岁月里,马云一直用这种激情感染着阿里巴巴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之后,马云的激情还未退去。他希望,当他60岁时,还能和现在这帮做“阿里巴巴”的老家伙们站在桥边上,听到广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马云说道:“那时候的感觉才叫真正成功。”
微软前CEO鲍尔默以激情著称,他曾在演讲中喊破了自己的嗓子,而据当时微软的一位员工说:“我被我们的CEO鼓动得热血沸腾,那时候如果让我去为微软撞砖墙,我都会毫不犹豫。”鲍尔默则说:“我想让所有的人和我一起分享我对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的激情,我想让所有的员工分享我对微软的激情。”而鲍尔默的激情正是比尔·盖茨所欣赏的,他说:“我们公司的核心文化就是激情文化,员工必须要有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技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考虑他的能力才干之外,还非常看重他的激情。只有有了激情,才会有无限的精力。
激情对于事业、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马云反对短暂的激情。很多年轻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容易受一些事情激励,如看了一本《乔布斯传》就生出要改变世界的豪言壮志。第二天一觉醒来,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他也把改变世界忘在了脑后。忽然又被另外一件事吸引,干了没一个月,又失去了热情……最后是什么都没干好。
持短暂激情的人,很容易就会因为挫折、劳累而失去最初的新鲜感,感到乏味枯燥提不起精神。一旦短期内的努力没有及时得到回报,更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乃至放弃。
在日本流传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擦鞋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源太郎。
源太郎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够养活自己,他到处打零工。因为擦鞋成本很低,而且一些有钱人又能给高昂的小费,源太郎开始了擦鞋之旅。源太郎开始走遍各地,不断地打听哪里有手艺高超的擦鞋匠,他得知后便赶过去学习,由于源太郎还是个孩子,这些人就愿意教他一些知识。源太郎不断总结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开始研究自己的擦鞋方法。
源太郎对于擦鞋事业有着无穷的热情,他不只是把鞋擦干净,还仔细地研究皮鞋的种类,几乎成了皮鞋专家。他会根据不同品牌的皮鞋,选用不同成分的鞋油。遇到一些颜色罕见的皮鞋,他就自己用几种颜色的鞋油自己调制。凡是他擦过的鞋,几乎所有人都说好,一些外地的顾客甚至将自己的皮鞋邮寄过来让他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5年,他成了希尔顿饭店的“定点擦鞋匠”。包括日本前首相等名人都成了源太郎的常客,他甚至给迈克尔·杰克逊擦过皮鞋。
如果把人比作是一辆汽车,那么激情就是汽油,有了它,汽车才能开动,只有持续不断地供应汽油,汽车才能跑得更远。
有时过大的或者长期的目标会让人招架不住,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这也是保持长久激情的方法。将大目标细化成很多个短期目标后,你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而且每一次实现小目标后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快感,这样就会有持久的激情面对下一个小目标。
短暂的激情很容易产生,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把激情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并能随时给自己找新鲜感。在寿险营销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归零”心态,讲的是让人每天都从零开始,用这样的办法保持充满新鲜感的激情,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5.不要幻想一夜暴富
“最近老是有人问我: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今天上淘宝去开店还有机会赚钱吗?总看到有人在淘宝上做得很好、很快乐而且很赚钱,而自己做了个把月却生意一直不好,快坚持不下去了,是不是自己做得太晚了……”
这是马云在“来往”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他针对现在社会上一些不想吃苦却想赚钱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马云说:“说生意好做的人基本是吹牛。任何时代做生意都是要冒风险,都是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心力和体力……一夜暴富成名的事基本上是电视剧里的故事。好生意都是需要时间和心血积累打造起来的。花大量时间精力未必生意会好,但不花时间精力是肯定不会有好生意的!”
身处信息时代,试问谁会在听到别人做微商月入千万的新闻时,没有心动过?谁在看到某某创业两年拿到千万A轮融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没有眼红过?谁在看到去年还一文不名的小作家,小人物,因为一本书、一部电视剧、一个节目,一夜之间大红大紫而没有心里暗暗嫉妒过?
人家能赚钱天天各种晒,我为什么不行呢?买彩票中头奖这种事落在自己头上的几率低,难道开个淘宝小店也不行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幻想:有什么方式能让自己一下跳出最低的阶层,成为土豪呢?
听说过玉石界的“赌石”吗?就是卖家出售一块几十斤的石头,买家需要自行切开,才能看到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赌石界流传着“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的说法,形容的就是这种一夜暴富的心态。有可能一刀下去,里面是一大块上好玉石,回报可能翻了几百倍、几千倍;也有可能一刀下去,还是石头,第二刀下去,依然是石头,结果血本无归。
如今,“一夜暴富”几乎成为了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共性心态,但一夜暴富也容易一夜成空。还记得2015年股市的跌宕起伏,沪指最高一度冲到5178点,最低也下探到2850点。从全民皆股,到谈股色变。新闻报道,广州一女子因炒股损失200万从高楼跳下身亡。
类似这样的事件不在少数,如2005年5月中旬辽宁大学一名教师跳楼死亡。他留下遗书说,因为炒股巨赔选择走上绝路。南昌一位大妈炒股亏180万到处借钱平仓,丈夫难忍将其杀死。跌下来的,迟早还会涨回去,但那些渴求一夜暴富未成,最终不惜自杀的人却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股市是资产再分配的地方,而不是产生资产的地方。所以,别奢望今天借钱炒股,明天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唯有踏踏实实积累起来的财富最可靠。
2016年2月25日消息称,《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超过李河君,重回中国首富宝座,同时超过李嘉诚,首次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王健林的财富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我们来看一段他的故事:
创业伊始,王健林接下一个政府干了一半不想干的项目。合同签完,贷款遇到难题。尽管所有的手续都齐全,但他找了十几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款。后来政府开会指定一个银行贷给他2000万做启动资金。
王健林听了挺高兴就去找银行行长,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行长都玩躲猫猫。王健林有时候一见到他,他从后门就走了。如果王健林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
当时为了拿到这笔贷款,王健林几乎每天都在走廊里等着,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
除了这家银行,王健林还找了另外一家银行,态度不错,也是不给贷款。为了堵到人,王健林和一个哥们就到对方家楼下等。夜里冷了,就把汽车发动机打开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那个哥们死活不愿意再去了,王健林一个人又在那蹲了一个晚上,仍然一无所获。
在这种无论跑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王健林听取别人的建议发了一个“债券”,解决了资金的难题,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挣扎着活了过来。
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王健林曾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打针都试过了,就是睡不着。到后来,整个人都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到了医院,也许是心理作用,当天就睡着了。
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谁没有在创业初期苦苦挣扎过?谁没有辛苦付出过?谁没有夜不能寐过?哪个企业家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有了后来的功成名就和炫目的财富?
所有我们熟知的光鲜亮丽的上市企业CEO,他们都很勤奋,其中一些甚至以“工作狂”著称。巨人网络集团董事长史玉柱每天呆的地方只有3个:办公室、家和车里。他曾自述:“上市前那段时间,我一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随时找研发团队讨论有关游戏的内容和决策。”软银公司的创始人孙正义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一般人更勤奋努力。”
成功没有偶然因素,当你想要获得一项成就的时候,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勤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不要幻想一夜暴富,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找到自己适合的产品,算好自己应得的部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十年后你会感谢今天辛劳的自己。
6.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点上
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多聪慧的头脑,如果他在选择事业上总是三心二意,把精力同时集中在几件事情上,最终的结果就算不失败,也不会把事业发扬光大。
马云在创业之初,经过认真考虑后,他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马云最早的构思。在经过了几年互联网风潮的沉浮之后,马云的这个构思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
在2003年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股东孙正义召集了所有他投资的公司的经营者们开会,给每个人5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自己公司的运营状况。当马云陈述结束后,孙正义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马云,你是唯一一个三年前对我说什么,现在还是对我说什么的人。”
马云从第一天创立阿里巴巴开始,就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能一路坚持到底,不受外界影响。
很多人总是看到什么生意好就做什么,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做成。而那些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他们在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确实要讲究灵活,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比较专注的目标,并且专心地做好它。
北京五福茶艺馆董事长、北京福丽特中国茶城总经理段云松说:“一会儿想干这,一会儿想干那,忙忙碌碌,人很快就老了,结果一事无成,选择是必须的,但选择之后,还得耐得住、挺得住。”就是在这种思想下,段云松一直坚持下来。在经过多次失败后最终迎来了成功。
很多营销大师都在探讨成功的理念,从陈安之、拿破仑·希尔到安东尼·罗宾,从古代的老子、韩非子、孔子的中庸思想到西方的心理学,其理念都是惊人的相似——专注如一。当你定下了目标,就一定要对它专注如一,而不要任意地改动它。
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接待了一个青年,青年非常苦恼地对他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
法布尔听后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
听完年轻人的话,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那么请你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心做一件事的人,才能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比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获得了巨大成就。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其一是思考能力,其二是集中力量在重要的事情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能力。每天早晨,当你走进办公室或者进入你的工作区间时,无论是否面临着一项新的任务,你都要清楚地、坚定地告诉自己,你将全力以赴地投入这项工作,摒除一切干扰,在工作完成之前决不三心二意。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你可以把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上。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
7.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重复做什么,我们就变成了什么。”很多年轻人总是希望干成一番大事业,于是把目标定得很宏大,不屑于做一些简而平凡的小事。结果经常会停滞在离成功很远的地方,或者是还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情况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马云刚刚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伴们凭着一个美国电话和几张图片到处宣传互联网。这里没有高科技,没有复杂的理念、模式,就凭着一个推销员简单的推销方式,逐渐让人们认识到互联网,认识到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
阿里巴巴刚创立的时候,曾经历过一直亏损的漫长3年。但是,马云明白,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和他的团队依然坚持着踏踏实实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三年如一日的为赢得每个客户的信赖而奋斗。直到后来,互联网迎来了春天,所有的这一切,也为阿里巴巴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是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
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情,谁都知道该怎样做,问题在于谁能坚持做下去。成功往往就是将简单的事情脚踏实地地做、重复地做,并能持续做好,才能不断地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4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一位名叫昆汀·塔伦迪诺的美国人。在进入好莱坞之前,昆汀只是曼哈顿一家音像出租店的伙计。
昆汀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拍电影。但因为他的家境贫困,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电影教育。昆汀在音像店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数不清的录像带,当有顾客上门的时候,他需要帮他们查找他们需要的或者为他们推荐录像带。
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昆汀会利用闲暇的时间,一盘一盘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看过无数电影之后,昆汀开始觉得电影并不是那么神秘,他开始自己学习表演,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尝试创作电影剧本。再回过头来看电影的时候,他开始由原先的随意观看变为有目标的研究。
昆汀一边不停地看电影,一边构思着自己的剧本。就这样,在音像店工作期间,他几乎看遍了全世界所有经典电影,并逐渐熟识了大量电影知识和拍摄技法,对世界各国电影的风格特点、构思技巧烂熟于胸,而且摸清了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套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昆汀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后来还被好莱坞导演看中,昆汀以5万美元的价格把它卖给了好莱坞。这次的成功让昆汀信心大增,并从此开启了他的电影创作之路。
1993年,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2004年,他拍出的《杀死比尔》系列电影风靡全球。昆汀也被人们称为好莱坞的鬼才编剧。
昆汀的成功可以用“熟能生巧”四个字来形容。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能够把大家公认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高标准地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有很多事情,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仍然不能马虎大意。我们要把它们看作是一件需要付出全部热忱、精力和耐心的伟大事业。当你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非常好时,你就变得很不简单、不平凡了。
苏格拉底在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对着台下的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几天后,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一个月后,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一年后,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世界上没有绝对简单的事,只有把事情简单化了的人。许多年轻人不屑于做一些小事、简单的事,总是想着一步登天。殊不知,这样往往也会摔得很惨。
坚持自己的选择,重复做该做的事,那世界一定会看到你的努力。在某一天,质变的飞跃就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