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蛮族祖先:游弋于西部地区部落间的征伐

匈奴人分裂之后,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通中原和西部的贸易、文化交流通道,于是,对丝绸之路实际控制权的争夺就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点。汉朝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实现了对西域各民族宗主权的控制。同一时期,塔里木绿洲文化因贸易的繁荣和文化交流而逐渐发展起来,并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游牧部落的繁衍壮大以及中原力量的衰落,中原成为北方民族抢夺的战场,中国也从过去的统一走向分裂。在征伐不断的年代,各个部落依次登上历史舞台,有的延续下去,有的则如昙花一现,激起一些浪花后就被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同时,分裂的匈奴有一支进入欧洲,同罗马帝国展开了一番力量的角逐和争夺,并对罗马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这些力量依旧无法摆脱最终消亡的命运,鼎盛之后,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丝路之争:谁是商贸桥梁的实际掌控者

东汉获得对塔里木地区的宗主权后,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塔里木地区地处战略要隘,资源丰富,其绿洲沿盆地南北两侧形成两条弧线,成为华夏文明连接伊朗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通线。

其中,南部绿洲包括楼兰、敦煌、帕米尔山谷等地,北部绿洲则囊括了敦煌、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喀什等地。这些王国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经济实力却不容小觑,因为希腊和印、伊同中国连接的伟大丝绸之路,即必然经过这些绿洲。在喀什,丝绸之路一分为二,到了敦煌,两条路再度汇合进入中原,经酒泉和张掖抵达长安。

丝绸之路起于中国长安,止于意大利罗马,是最早最重要的中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它从长安出发,途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连接欧洲与北非,到达中海,全长达6440公里。丝绸之路被认为是古代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方文明交汇线,数千年来,无数的民族都同这条路有过联系,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等都是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东汉帝王们深知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因此一直致力于其控制权的争夺,汉明帝、汉章帝与汉和帝在位期间更是将其作为一项主要事业看待。公元73年,将领窦固和耿秉联合出兵,实现了对南北车师的征服,将匈奴赶走。随后,班超率兵征服鄯善、于阗和库车。公元75年,在匈奴的支持下,塔里木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叛乱,旨在反抗汉朝的控制,驻守塔里木的班超和耿恭被叛军围攻。

汉明帝去世后,继位的汉宣帝再三权衡,决定放弃对塔里木的保护,命令班超和耿恭撤离。撤离途中,班超决定重返喀什,于公元78年在于阗和喀什辅助军的帮助下,成功收复了吐鲁番和阿克苏,同时,甘肃驻军也征服了南北车师。在回师途中,班超提出了“以夷养兵、以夷制夷”的著名策略。

公元80年开始,班超凭借着驱逐匈奴、保护丝绸之路的信念,征服了喀什和叶尔羌,并同乌孙建立了良好的盟友关系。公元90年,东汉同库车实现了贸易上的友好往来,随着匈奴被打败,汉朝同南北车师的关系也再度恢复。公元91年,东汉将领耿夔再度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两年后,新继位的单于被鲜卑人杀死,至此,北匈奴损伤的元气再也无力恢复。

失去了匈奴的支持,库车、阿克苏和吐鲁番这些小王国唯一的选择就是臣服于汉朝。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出使西域,并于公元94年降服焉耆,至此,汉朝对整个塔里木地区的征服得以完成。

公元102年,班超离世,新继任的西域都护没有有效运用“以夷养兵、以夷制夷”策略,致使塔里木地区在公元106年再度发生叛乱。而此时,东汉王朝面对接二连三的叛乱已经疲惫不堪,所以在公元107年将塔里木地区的驻军全部撤回。

公元108年,青海西南的游牧民族吐蕃攻击位于甘肃的汉军据点,企图击败汉朝军队,截断敦煌这条路线。汉将梁慬率兵经过多次激战,终于击退敌军,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109年,位于内蒙古的南匈奴再次侵犯汉朝边境,耿夔企图游说鲜卑部落一同对抗匈奴,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年,梁慬和耿夔才击败了进犯的匈奴。

从公元119年开始,东汉开始着手重建与塔里木的关系,建立了伊吾的移民军团,随后,吐鲁番和鄯善也归附汉朝。其间,由于北匈奴和车师的突然袭击,伊吾军团全军覆没,而班超的儿子班勇临危受命,在公元123年屯兵于鲁克沁,对鄯善的统治进行扶持。随后,处于不利地位的库车和阿克苏也归顺东汉,并帮助班勇将匈奴驱逐出吐鲁番。

公元127年,班勇进入焉耆,成功征服了塔里木盆地。在之后的几年里,除了南匈奴左支发动过一次为期四年的叛乱之外,东汉王朝的主要威胁就是巴里坤的呼衍部匈奴。呼衍部匈奴在公元131年进军北车师,残害当地的居民;公元151年又进军伊吾军屯区,几乎将其摧毁,东汉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才将此地保全。公元170年,汉朝联合吐鲁番、焉耆和库车,对喀什进行了一次警告性远征。

2.塔里木绿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有效掌握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既可以保障汉朝同西方贸易的通行,也可以促进包括佛学在内的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今天的考古探险可以发现,敦煌以西两条丝绸之路,南道是最为繁华的商路,也就是经过于阗和莎车的路线。探险家们在古于阗地区发现了罗马钱币和希腊—佛教式浅浮雕,这些浮雕上刻有服饰精致的希腊人。在尼雅境内的一处遗址,人们还发现了罗马图章以及印度—塞人的货币;而在米兰,即原鄯善国,发现了希腊—佛教式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多样而精美,有僧侣、佛陀和天使等多种形象,而这些文物全部都是3世纪到4世纪的作品。

和平年代,许多佛家使者也是沿着南道进入中国。公元148年,来自帕提亚的安士高来到中国定居,直至离世;同一年,来自印度的圣人竺佛朔和来自月氏的支谶来到中国,并在中原地区建立起社团。

公元223年至253年,月氏使者之子支曜将部分佛家典籍翻译成汉文,这也反映出当时地域辽阔的贵霜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对佛学文化传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时,有很多来自印度和帕提亚的佛家弟子在亚洲草原和远东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工作,还有一些来自东伊朗和西北印度的僧侣,他们在塔里木地区进行梵文翻译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龟兹国,即新疆的库车,他的家庭在当地非常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地位非常高贵。从小,鸠摩罗什就显示出超凡的天资,半岁时就能开口说话,3岁能认字,5岁博览群书。鸠摩罗什7岁的时候,跟随母亲一同出家,其间,他游学于天竺诸国,遍访名师,深究妙义。年少的他博闻强记,有着极深的佛学造诣。

鸠摩罗什不曾贪图荣华富贵,随母亲在克什米尔学习印度文学和佛学归来,他在喀什短暂逗留了一年时间。当时的喀什被活跃的印度思想影响,鸠摩罗什在当地受到推崇和爱戴,一年之后,他婉拒了喀什统治者的极力挽留,回到库车,积极在当地传播佛学文化。后来,鸠摩罗什被中国将领带回长安,对推动汉朝佛家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从阿富汗到敦煌的丝绸之路因塔里木绿洲的连接而受到希腊、印度和伊朗艺术的较大影响,表现为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

这种塔里木艺术主要集中在上古末期和中世纪初期,考古学家对当地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证实这类艺术起源于阿富汗,而依据出土的纯萨珊式壁画,我们还能推断出,阿富汗地区应该是印度文明同古波斯文明的交汇之处。

公元450年到650年出现的第一期克孜尔风格壁画与巴米安壁画之间有继承关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用色高雅、浓重,形象逼真。其中,出土的旃陀毗罗婆王后舞壁画带有浓重的印度壁画色彩,由此可见印度文化的影响。

第二期克孜尔风格壁画出现在公元650年至750年,这一时期,壁画内容的造型没有固定形式,色彩也变得明快活泼。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萨珊服饰,在现存的第二期克孜尔风格壁画中,萨珊服饰与5世纪到8世纪的库车国宫廷服饰一样。

也可以说,这一时期,在文学和精神上对塔里木地区影响最大的是印度,而在物质和服饰上,塔里木地区则深受伊朗的影响。在塔里木南部的于阗和吐鲁番,我们也能发现这种混合影响的印记,由此也能推断出,8世纪后半期,塔里木盆地被突厥部落征服以前,这里的文化主要受到伊朗和印度文明的影响,而不是草原文明。

3.鲜卑:诞生于混乱割据形势下的民族

当希腊佛教、伊朗佛教两种文化自由地在塔里木绿洲国家成长之际,处于突厥—蒙古族的游牧部落却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在北部的草原上进行征伐和厮杀。公元155年左右,鲜卑部落成功取代位于外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的北匈奴,成为北部草原的直接统治者。

鲜卑部落是继匈奴之后,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一支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蒙古和满洲边境上的大兴安岭,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年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东胡分为两部分,分别退守在乌桓山和鲜卑山,随着时间的推移,两部分民族以山为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西汉初期,匈奴击败东胡后,鲜卑人不得不退守鲜卑山,并遭受匈奴人的控制和奴役。汉武帝时期,鲜卑战胜匈奴,将乌桓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这五处,同时开始南下,在乌桓故地饶乐水流域定居,但一直没有与中原王朝产生联系。直到公元45年,鲜卑连同匈奴对汉朝边境入侵,鲜卑部落才被中原王朝所知。公元49年,鲜卑首领归附东汉,而随着匈奴的分裂,鲜卑部落也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公元85年,鲜卑联合乌桓、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随后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将匈奴十余万部众吞并,从此,鲜卑部落变得强盛,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鲜卑人属于通古斯人,但研究发现,他们更有可能是蒙古人。实现了对蒙古草原的统治之后,他们同匈奴一样,开始对南方的中原边境虎视眈眈。在公元156年、158年、177年,鲜卑首领檀石槐曾三次率军入侵中原,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公元207年,鲜卑部落中最具实力的乌桓大举进兵热河地区,但是最终被曹操击退。公元216年,曹操对南匈奴实施安置,将他们分别置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并囚禁其首领。

公元220年,东汉王权被曹丕夺取,国号更改为“魏”。此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天下被三分。中原内战期间,过去受到中国打击的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并没有趁机入侵或叛乱,塔里木地区的小王国也继续忠于魏国。公元224年,鄯善、库车和于阗先后向曹丕表示忠心。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内战局面结束,晋朝重新统一了中原。公元285年,库车国王子进入晋朝宫廷任职,塔里木地区继续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另外,鲜卑部落对凉州附近的甘肃边境发起进攻,但最终因不敌中国而失败。

至此,来自草原的威胁似乎被完全解除,但事实并非如此。公元4世纪,游牧民族卷土重来,再度掀起了进攻中原的战役。而这次战役同爆发于5世纪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这一次对中原的入侵,根本原因在于中原力量的削弱。

4.蛮族入侵:游牧部落入主中原

由于不断地分裂,匈奴的力量逐渐削弱,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在单于的统治下,匈奴部落活动于内外蒙古地带,而其首领则居住在鄂尔浑河地区。公元前44年,郅支部落被驱逐,他们离开蒙古前往巴尔喀什湖流域,匈奴也被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部分。

到了公元48年,东部匈奴内部分裂,以内外蒙古为界,形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大约在公元155年,北匈奴被鲜卑人降服,满洲到哈密一带也被鲜卑控制。

东汉末年,南部匈奴为了躲避鲜卑人的进攻,逃到河套地区、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并在这三个地区一直居住到三国时期。其间,南匈奴一直以中原盟邦的身份存在,无论中原王朝如何混乱、更迭,他们始终都同中原保持着亲密关系,并经常出入于长安和洛阳这两座都城。在中原王朝看来,南匈奴也是值得信任的民族,因此也会给予他们一些统治上的经验授权。

为了更好地为中原皇帝效劳,南匈奴继续向南推进,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山西中部的平阳地区。这一时期,中原的汉朝正被内战困扰,濒临崩溃。南匈奴首领呼厨泉单于在此时想起了自己的一位祖先曾经是汉朝公主,就将自己改为刘姓,采用汉朝的国姓,于是,在这样关键的时期,已经被废止的汉皇正室在山西由南匈奴人恢复,即北汉。

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山西太原被晋朝授予封号,成为五部落单于;同年,刘渊以汉朝合法继承者为名,率领5万匈奴精兵建立了北汉王朝,定都太原,自立为帝。刘渊离世后,其子刘聪继位,开始扩大北汉的领地和影响。公元311年,刘聪率兵攻占洛阳,俘虏晋怀帝,并让晋怀帝在平阳做斟酒侍者,不久,晋怀帝被赐死;公元316年,刘聪又率兵包围长安,晋愍帝投降,归降的晋愍帝被要求在宴席上洗刷碗碟,并在两年后被处死。

两位皇帝的悲惨命运让中原感受到蛮族的威胁,于是,一位皇室后裔逃往建康,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在公元317年建立第二个晋朝,即东晋。此后近三百年,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被建康取代。而刘聪因在洛阳和长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这两大都城的实际拥有者,长江以北地区,包括山西中南部、汉水流域以外的陕西、开封以外的河南和山东东北部,都被匈奴控制。

刘聪虽然从小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但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中原文化所包围和影响,所以耳濡目染之下,也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习惯。但是在北汉的疆土北部,一支纯游牧民族却开始涌入。

早在公元260年,山西北部就有突厥拓跋部落的活动踪迹,之后数年,这些拓跋人渐渐南移,到达长城以南,并进入山西大同地区。公元310年,他们在大同地区永久定居,与此同时,在辽东和辽西,鲜卑族的慕容部也建立起新王朝。

这些不同的游牧民族部落因利益冲突而爆发了激烈的纷争,各部落占领的地区也因纷争而动荡不安。公元318年,刘聪离世,北汉实力开始下降,其后裔也只能保全以长安为中心的部分疆域。同时,刘渊的部将石勒叛乱,在河北南部的襄国建立国家。公元329年,石勒废除北汉,并在邺城建都,成立新王朝,历史上称为“后赵”。

公元333年,石勒去世,石虎继位。石虎在位期间,进一步扩充领土,但他在位时间不长,于公元349年离世。随后,后赵的后裔爆发内乱,辽东逐渐强大的鲜卑则趁机攻占了后赵的领土,并建都北京,史称“前燕”。不过,前燕和后赵一样,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消亡,成为历史洪流中转瞬即逝的浪花。

当时,石虎手下有一名蒙古军官,名为苻洪。后赵在公元350年灭亡之后,苻洪以长安为都城,在陕西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前秦。苻洪的孙子苻坚是部族中非常优秀的统治者,而且,苻坚非常认同中原文化,以仁慈之主和佛家守卫者自居。

公元369年,苻坚率军进攻洛阳,成功击败了鲜卑族的慕容氏,俘虏慕容氏国王,实现了对北部中国的统一。公元376年,苻坚再度出击,成功吞并了甘肃境内的凉国。公元382年,苻坚派遣吕光前往塔里木盆地,征服了西域地区鄯善、焉耆和南车师,并将学识渊博的鸠摩罗什带回长安。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苻坚又将目光转向了长江以南的东晋,产生了统一中国的想法。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领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挥师南下,试图一举消灭东晋。而面对强大的前秦攻势,当时正在内斗的东晋内部矛盾暂时得到缓和,宰相谢安亲自布阵,让谢玄、谢石等人率领8万兵力前往淮水迎敌。11月,东晋采取突袭策略,派遣刘牢率领五千精兵夜渡洛河,击破秦军前哨,斩杀秦军数十名将领。

东晋首战告捷,以弱势兵力取得关键胜利,一时之间士气大增,将苻坚军队逼到淝水东岸。苻坚在寿阳城观察晋军,发现其军队严整,又以为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晋军,内心不禁充满恐惧。谢玄则针对秦军厌战、军心涣散的情况,要求秦军略向后撤退,双方渡河决战;而苻坚恃众轻敌,又想速战速决,于是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但是在后撤过程中,在襄阳被俘的晋将趁机大喊秦兵失败了,不明真相的秦军一时间大乱,而晋军则趁机抢渡淝水,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打败苻坚。趁着胜利的时机,谢玄又收复了洛阳、彭城等北方重要地区。

经过淝水之战,前秦的元气遭到毁灭性打击,军队的士气也一蹶不振。就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前秦帝国很快土崩瓦解,此后,中国北方呈现出众多小国并立的局面。

5.柔然:崛起于亚洲草原的大漠统治者

各个游牧部落的出现和强大,往往都是昙花一现,但是在同一时期,拓跋部却因为吸收其他部落的力量而发展强大起来,也由此得以在中原进行长时间的统治。

拓跋部落的汉化程度很深,这让他们可以同中原主体很好地融为一体。同时,他们还对佛家文化有着狂热的追求,黄河流域是他们的守护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从容应对草原深处那些依旧处于原始状态的蒙古游牧部落。

拓跋珪在后燕先后获取了晋阳、中山和邺城的控制权,之后,拓跋部落的蓬勃发展时期到来。后来,拓跋部落采用中原王朝的名称“魏”,在山西平成定都,由此,拓跋氏的北魏王国诞生。

北魏建国不久,就受到来自蒙古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当时的北魏领土主要包括山西和河北,以黄河为界。而柔然则实现了对整个北部戈壁的统治,击败了高车。柔然首领名为“可汗”或“汗”,是拓跋部落最大的威胁。

面对柔然的威胁,北魏统治者采取了反击到底的政策。从公元402年开始,拓跋珪就展开了一系列穿越戈壁的反击,将敌人赶离了河套地区。拓跋珪离世后,继任者拓跋嗣继续采取反击柔然的政策,在对通往长城的地区进行保护的同时,又成功夺取了东晋的洛阳和河南地区,使得北魏在南方的力量得以充实。

拓跋焘继位之后,击溃了柔然的再次进犯,而为了彻底解除来自柔然的威胁,拓跋焘在公元425年亲自率兵反击,在领兵北上穿越戈壁的同时,又将目标对准了建立在陕西的赫连氏夏国。公元427年,趁夏国夺取长安之际,拓跋焘对夏国都城统万城发动突然袭击,并在公元431年成功消灭夏国,将陕西纳入北魏的版图。随后,拓跋焘又征服了慕容氏北燕和北凉。到公元439年,拓跋部完成了对中国北部的统一,所有突厥—蒙古王国的领土也全归北魏所有。实现了北部中原的统一后,拓跋焘又三次深入戈壁,征讨柔然,取得了较大胜利。公元445年,拓跋焘攻打鄯善、库车和焉耆,取得了这些地区的宗主权。

相对而言,因为军事实力高于中原地区和其他游牧民族,不论面对汉人或者北方的游牧部落,拓跋部落都能借助自身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最终战胜敌人。而拓跋焘作为拓跋家族最为杰出而有个性的代表,其实力对柔然而言确实是极大的震慑和威胁。拓跋焘不仅深谋远虑,还在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个性,避免同化,而且不断对拓跋军队的战斗力进行强化。这也是拓跋焘将都城建在草原边境,而不是长安和洛阳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突厥—蒙古族有个风俗,即登基的新王的母亲都会被处死,以防止太后左右国家政务,而这一风俗也被拓跋焘保留。此外,他还对佛学深恶痛绝,曾在公元438年强制命令僧侣还俗,后来又颁布了迫害僧侣的法令。

而之后继位的拓跋濬则终止了对佛教的厌恶和迫害。拓跋濬的继位源于一次宫廷政变,在他统治时期,大同云冈石窟出现了大量凸刻雕塑,很多作品使北魏在文化领域名垂千古。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中国文化和佛家的影响,拓跋人的活力被削弱。拓跋濬统治期间,拓跋部落占领哈密绿洲,并在公元458年再度对柔然发起反击。公元460年,柔然出兵占领了吐鲁番,此后,北魏以牺牲南方中国王朝为代价,开始扩张北方领土,在拓跋弘统治期间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果,先后占领彭城、淮河流域、山东等地,击败了鲜卑人,实力再一次扩大。

同拓跋焘不同的是,拓跋弘是一名虔诚的佛学信仰者,公元471年,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出家为僧。拓跋宏从小受父亲影响,对佛学有极大的热情,因此他制定的律法也更具人道精神。

公元494年,拓跋宏将都城迁往洛阳,拓跋人从此被彻底汉化。定都洛阳后,拓跋宏就着手修筑龙门石窟的工程。通过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我们可以看到佛学文化在当时中国的盛行,这也是拓跋人征服中原的有力证明。

不过,在被汉化的过程中,拓跋人原有的突厥种族的英勇和坚韧却在慢慢丧失,对中国南部王朝的征服也一直未能实现。公元507年,在位的元恪曾做过最后一次尝试,但依旧没有攻克两国的边界淮河。东晋军队殊死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住来自拓跋氏政权的进攻。

公元515年,元恪离世,到公元528年的十几年里,北魏都是由元恪遗孀胡太后统治,胡太后身上还保留着突厥种族强悍的民族特性,作为一位追逐权力的野心家,胡后经常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血腥手段,但是同时,她又是佛教文化的推崇者,曾经派遣使者出使印度,带回很多经书。

被中国文化同化之后,北魏也曾爆发过一些类似于中原王朝内部的宫廷革命,也发生过内乱和分裂。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东魏建都于彰德,管辖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西魏建都于长安,以甘肃和陕西为疆域。只是后来东魏和西魏都被国内大臣推翻,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但此后,这些王朝的统治者也都不再是游牧民族,而是汉人,因此不属于草原历史的范围。

而亚洲草原上,那些过着游牧生活的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依旧是柔然人,从5世纪开始到6世纪上半叶,他们一直是外蒙古的实际统治者。同一时期,在柔然的西北边境,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和米努辛斯克附近,一种新的文化繁荣起来,人们将其称为“游牧的牧马人文化”。

在该时期,当地留下了大量的装饰品和用具、武器,根据考证,这种与柔然同时期的文化在柔然之后又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9世纪才结束。

6.哒人的野蛮崛起和疯狂征伐

同柔然有亲缘关系的是同一时期西突厥斯坦的主人——嚈哒部落,作为蒙古—突厥部落,嚈哒人与蒙古人更为接近,他们来自阿尔泰山地区,并不断扩张到俄属突厥斯坦草原。

虽然嚈哒人属于匈奴的一支,但他们与匈奴人在习俗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丧葬方面,嚈哒人主要以土葬为主,尤其是嚈哒首领死后,往往会有20个好友为他陪葬,这是嚈哒人同匈奴最明显的差别。

5世纪初,嚈哒人部落还属中等水平,臣服于柔然。到了公元425年至450年,他们继续向西扩张,东起焉耆,西至咸海,连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地区都由嚈哒部落控制。

据推测,嚈哒人曾经入侵过萨珊王朝的呼罗珊省,但是最终失败,被当地人赶走。不过,在萨珊王俾路支统治时期,嚈哒曾支持呼罗珊取得胜利,并杀死俾路支。后来,嚈哒人占领了塔里寒、莫夫和赫拉特地区,还参与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宫廷斗争,并随着自身的不断壮大,成为亚洲中部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俾路支虽然被打败,但是萨珊波斯森严的防卫依然存在,嚈哒人眼看攻打无望,就将目光投向了东南部的喀布尔。5世纪中期,萨珊王朝的俾路支曾经同基达里王朝的首领孔加士父子交战,孔加士失败之后,被迫离开巴克特里亚,翻越兴都库什山来到了喀布尔,将居住于此的贵霜王朝末代君主赶走。

孔加士离开后,嚈哒人迅速占领了巴克特里亚,然后紧随孔加士来到兴都库什山。最后,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和坎大哈全部被嚈哒人占领。不过,嚈哒人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对印度展开征伐。但征服并不顺利,嚈哒人发动了两次对印度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在征伐印度的同时,嚈哒人巩固了本部落在巴克特里亚和喀布尔的实力,并在此区域定居,嚈哒人首领驻扎在喀布尔,并建立了王朝。随后,他们在犍陀罗这一处无比繁荣的文化圣地,对当地居民进行野蛮屠杀,将此地长达五个世纪的灿烂文化几乎摧毁。

虽然犍陀罗曾经两次击败嚈哒人的入侵,但是面对富饶的印度,嚈哒即使失败也依旧虎视眈眈,等待合适的时机卷土重来。塞建陀笈去世之后,印度开始衰落,这也让嚈哒人看到了再次进攻的时机。

而印度帝国衰落的原因应归结为笈多王朝的分裂,在此环境下,嚈哒人再次发起对印度的入侵。在相关记载中,领导这次入侵的嚈哒首领头曼陀,是一名等级较低的喀布尔特勤,而非嚈哒可汗,但就是这位头曼陀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还控制了马尔瓦。

头曼陀的儿子摩醯逻矩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头曼陀死后成为继承者,从此,自称“太阳之子”的征服者摩醯逻矩罗登上历史舞台。

摩醯逻矩罗疯狂毁灭了灿烂的犍陀罗文化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曾经击败他祖先的印度笈多王朝西部国。但是他没有像欧洲的阿提拉那么幸运。在进攻笈多王朝的过程中,摩醯逻矩罗遇到了有力的抵抗,并在公元510年被笈多王朝的王子巴纳·笈多击败。随后,摩醯逻矩罗发动了第二次远征,但同样遭遇了强大的抵制——经过恒河流域时遭到印度军队伏击,最终被迫撤退。约公元533年,摩醯逻矩罗又一次被笈多王朝北部帝国王公亚索德哈尔曼重创。

连续三次进攻印度失败之后,摩醯逻矩罗率兵返回,作为报复,他对犍陀罗地区已经归顺的印度居民展开了疯狂屠杀,但他之后也没有逃脱惨死的命运。

摩醯逻矩罗死后,嚈哒人继续骚扰印度笈多王朝,而印度则在整个6世纪后半叶展开了殊死抵抗。从7世纪开始,嚈哒人的战斗能力开始被削弱。公元605年,波罗羯罗的长子罗加伐弹继续同嚈哒人作战,并从中获得了荣誉,随后,这些匈奴人被印度皇帝戒日王战胜。

从7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些嚈哒人从历史上消失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已经很难知晓,或许他们被印度的旁遮普人消灭了,或许被印度同化,抑或是他们的一些士族加入了印度贵族阶级。

7.阿提拉的征服之旅

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匈奴只包括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游牧民族,而对于欧洲匈奴的祖先,历史上却没有明确记载。公元前36年,郅支单于兵败身亡,西匈奴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根据文献记载,失败的单于部落一路西进,在大约公元350年进入欧洲,同罗马世界发生联系,成为欧洲匈奴人的祖先。

当时,南俄罗斯被位于第聂伯河下游的哥特人和萨尔马特人瓜分,罗马皇帝统治克里米亚地区。3世纪开始,萨尔马特人取代了斯基泰人,成为俄罗斯草原的统治者,实现了对草原的占领后,也有部分萨尔马特人继续过着独立的生活,其中包括生活在捷列克草原的阿兰人、顿河流域的罗克索兰人以及多瑙河平原的雅齐基人。

从公元200年开始,来自瑞典的哥特人开始不断入侵南俄罗斯草原,对居住于此的萨尔马特人形成威胁。公元230年,哥特人又进攻位于黑海附近罗马帝国的奥尔比亚城,而这次进攻也是他们迁徙的极限。具体来讲,哥特人应该分为三支,包括活动于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东哥特人、多瑙河下游与德涅斯特河下游之间的西哥特人以及西亚的吉别达伊人。

而西匈奴人后裔进入欧洲的原因一直是一个未解的谜题,从公元374年开始,他们就渡过伏尔加河,先后击败阿兰人、东西哥特人进入欧洲。而当时,欧洲的日耳曼和罗马世界都对匈奴人存有极大的恐惧,在他们看来,这些外来者奇特的着装、野蛮的习惯以及战术、习性等都可以构成极大的威胁,而这些特性恰恰是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特征。

这些匈奴人先是占领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的所有草原,然后继续扩张,征服了匈牙利平原,降服吉别达伊人,直到势力延伸到多瑙河右岸。

公元425年左右,西欧的匈奴部落分裂为三部分,分别由卢噶斯、梦杜克和鄂克塔三兄弟领导,而且三人共同执政。公元434年,梦杜克的两个儿子阿提拉和布勒达统治着这些部落,后来,布勒达被阿提拉除掉,从此以后,阿提拉带领西匈奴开始了伟大的征服之旅。

阿提拉的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406年,关于他童年的记载文献很少,很多观点认为,他在童年时就成了一名良好的领袖和战士,但是这一论点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

公元418年,阿提拉年仅12岁,就被当作人质送到了罗马宫廷,同人质埃提乌斯互换。罗马宫廷为阿提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文明知识,还学到了罗马人的传统习俗和奢华的生活方式。

罗马人期望阿提拉将自己学习到的罗马文化带回匈奴部落,并通过这种形式来同化和影响他们,从而增加罗马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但是,匈奴却只是希望通过人质交换这种形式获取更多的情报。

在罗马时,阿提拉曾经尝试过逃离,但最终都失败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现实,开始研究罗马的内部结构和外交政策。很多时候,阿提拉会对罗马外交官的外交会议资料进行暗中研究,而他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他后来的统治、对他征服罗马都有极大的帮助。

公元432年,在鲁嘉的领导下,分裂的匈奴再度完成统一,但两年之后,鲁嘉去世,阿提拉和布勒达开始统治匈奴。此后,匈奴的势力开始扩张,并向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要回了被拜占庭帝国保护的叛乱部族。公元435年,阿提拉和布勒达一同前往马古斯,与拜占庭帝国代表会晤,达成了十分有利于匈奴的条约,包括归还背叛的部族、开放市场、拜占庭向匈奴纳贡等。

之后,匈奴人为了强化自己的实力,将势力从拜占庭边境撤回了内陆,而借此机会,狄奥多西二世着手增强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不仅建立了君士坦丁堡城墙,还沿着多瑙河部署防御工事。

而在条约签订后的五年里,匈奴人也遵守规则,不再大规模进攻拜占庭帝国,而是将战火对准了波斯帝国。不过,对波斯帝国的进攻第一次就以失败告终,阿提拉也由此放弃了对波斯的征服。公元440年,匈奴人再一次将目标转向了拜占庭帝国,开始对多瑙河北部的商人市场进行侵扰。同时,阿提拉和布勒达指责拜占庭人并没有履行他们签订的条约,还声称马古斯亵渎匈奴人位于多瑙河北岸的皇家坟墓,并借此扬言攻打拜占庭。

于是,公元441年,阿提拉向东罗马人正式宣战。他率领匈奴大军渡过多瑙河,先是攻占了伊利里亚地区,然后又洗劫了色雷斯地区和卢累布尔加菲,随后一直打到马古斯。当时,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因为萨珊王朝入侵亚美尼亚、汪尔达人占领迦太基而被狄奥多西二世撤除,这也让阿提拉的进攻变得更加容易。

同年,马古斯、费米拉孔、塞尔曼等城市先后被阿提拉的铁骑占领。公元442年,狄奥多西将军队从北非调回,才暂时遏制住了匈奴人的进攻,同时,他对匈奴人的要求也给予了拒绝。

之后,阿提拉于公元443年再度沿多瑙河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并围攻了尼斯和东罗马帝国的另一处军事重镇。然后,匈奴的军队横扫巴尔干半岛,沿尼沙瓦河攻陷了沿途所有的重要城市,直逼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不过,虽然阿提拉将君士坦丁堡城外的守军消灭了,但是因为没有攻城器具攻破巨大的城墙,他只能围困君士坦丁堡。由于长期被围困,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只能投降,同阿提拉签署了更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作为毁约的惩罚,拜占庭赔偿匈奴1936千克黄金;每年的纳贡增加三倍,同时将多瑙河以南的地区割让给匈奴。

这些条约虽然给东罗马帝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但也让匈奴人的欲望暂时得到满足,阿提拉再度率军撤回内陆地区。大约在公元445年,阿提拉将布勒达杀害,成为匈奴人唯一的统治者。而在阿提拉离开之后,君士坦丁堡并没有迎来繁荣,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人为和自然灾害。先是竞技场大暴动,接着爆发了两年的瘟疫和饥荒,还有差点将城墙摧毁的大地震。于是,阿提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矛头再度指向了东罗马帝国。

公元447年,阿提拉率军由莫西亚行省开始入侵,在维特河沿岸被一支罗马军队拦截。虽然匈奴最终胜利了,但罗马军队的损失也不大,而在这一次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中,匈奴人也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阿提拉再次来到君士坦丁堡时,发现自己面对重建的新城束手无策,所以,他提出了恢复“和平”的条件,即继续维持之前的条约。

8.匈奴帝国在西欧的瓦解和淡出

公元450年,阿提拉将注意力转向了西欧,同西罗马帝国建立起友好的盟约关系,共同对抗西哥特王国。西罗马帝国大公埃提乌斯同阿提拉有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两国保持良好关系的主要原因。当时,阿提拉在与巴斯克人和哥特人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他在西欧获得了“大元帅”的称号。

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姐姐霍诺利亚为了逃避同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向阿提拉主动求婚。而阿提拉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霍诺利亚的求婚,但是要求西罗马帝国出让一半的管制权作为嫁妆。

瓦伦丁尼安三世知道之后,不但断然拒绝了此提议,而且以“求婚不合法”为理由回复阿提拉,又将霍诺利亚流放。但是这样的理由阿提拉并不信服,他随后派遣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并做好准备,如果对方没有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他就会率军攻打西罗马帝国。

同一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因坠马而离世,结束了他长达42年之久的执政。新的继位者马尔西安拒绝继续向匈奴人纳贡,理由是经过匈奴人多年的压榨和蹂躏,帝国的经济已经日渐衰微。同一时期,阿提拉统治之下的法兰克国王离世,他的两个儿子也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并分别向阿提拉和埃提乌斯求助。

由于派遣到西罗马帝国的使者一直得不到答复,再加上法兰克人的求助,阿提拉决定派遣军队攻打高卢。他分别从不同的被匈奴人统治的民族中抽调一部分军队,与自己领导的匈奴骑兵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混合军,浩浩荡荡地进军高卢。

公元451年,阿提拉的军队抵达比利时,并于当年4月7日攻陷了梅斯,随后围困奥尔良。接着,阿提拉进一步西进,而元老院议员阿维都斯受命去说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最终,西哥特人同罗马人结成联盟,与匈奴对抗,双方在奥尔良地区爆发了著名的沙隆战役。

经过惨烈奋战,罗马人和西哥特人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战死,联军也因为埃提乌斯不能有效控制而解散。阿提拉在此战之后离开了高卢,这次战役虽然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对于西方世界而言,却是一次拯救。

阿提拉元气大伤,修养一个冬天之后,于公元452年越过阿尔卑斯山,对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展开攻击。经过长时间的围困,阿提拉的军队摧毁了众多城市,包括意大利东北部的军事重镇阿奎莱亚,致使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永远消失。随后,他又征服了米兰和帕维亚,并扬言进攻罗马。

听到消息的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仓皇出逃,从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留下埃提乌斯在北部死守。然而,阿提拉没有挺进罗马,匈奴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进攻,阿提拉接见了罗马帝国派出的议和使节团,并最终接受了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劝阻。

对于阿提拉撤走的原因,说法有很多,其中最可信的是阿提拉的军队被物资短缺或瘟疫困扰。另一种可能是,阿提拉担心自己会重蹈公元410年,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之后不久就暴毙的覆辙。

但无论如何,阿提拉还是率领军队离开了意大利,再度回到了自己的皇宫。同时,他也曾筹划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让拜占庭帝国继续纳贡。但是,计划还没实施,阿提拉就在公元453年年初突然逝世。一个曾让欧洲闻风丧胆的征服者,就这样诡异而突然地逝去了。

阿提拉的侍从和战士剪下自己的一撮头发,以用剑在脸上刺伤口这种方式来哀悼他。后来,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丹克兹克和艾内克争夺帝国继承权,导致匈奴帝国四分五裂。后来,匈奴人遭受到格庇德艾达里克王领导的反匈奴人联盟的沉重打击,他们在尼达欧之被击败,艾拉克被杀。从此之后,匈奴帝国的气势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