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崇高追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3)
- 中国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
- 周洪宇
- 4993字
- 2018-04-18 10:04:40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纪连海21岁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33岁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6岁又从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纪老师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他不仅知识渊博,讲课方式也很有特点——评书相声式的讲课,诙谐幽默,很受学生喜爱。特别是他还著书30多部,成为一位专家型教师,由此走上了中央电视台。
很明显,纪连海老师从事的是教书匠的职业,却更是一个学者,一个历史教学的专家。可能有老师会说,这样的历史老师在中学毕竟是凤毛麟角。确实,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像纪连海这样有成就的教师,但他的经历与成功,应该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大家。
(一)教书匠型教师
“匠”指什么?“匠”是中国古代对那些具有某方面精湛技巧的师傅的称呼,如木匠、泥水匠、金匠等,都是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他们大多数只有熟练的技巧,而缺少理性的认识,纯粹是一种操作行为上的活动。他们能知道如何去操作,却不知道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书”称之为“匠”,是把教师看成一门谋生的职业,把教书看成是生存的手段,以完成一定教学任务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他们信奉“经验主义”的教学原则,强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主义”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由大规模的书山题海、高容量的记诵信息、无限制的学习时间、无休止的考试测验所构成。也就是说一辈子认认真真教书,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上课而已。
教书匠是一种知识型、灌输型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比学生先懂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即在授予学生“半壶水”之前,自己先拥有“满壶水”,属于知识传授之学。
教书匠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比如,1+1=2,他们先把这一知识记住,然后又机械性地把这一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就只会“1+1=2”,至于为什么是2,而不是3或4,这一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应该如何应用和发展这一知识……教师很少涉猎,更不去深入研究。
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有近80%的中小学教师属知识型教师,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中尤为突出。当然,教书匠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教书匠型教师,因为教师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就如对待学生一样,不能要求个个成为高端人才。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当教书匠,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立志成为教育家。
(二)教育家型教师
据《辞海》释,“家”者,即“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而对于“教育家”的界定,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特指“在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综合学界认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家”:有教育的专门才能,懂得教育规律,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创造性地从事某一方面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家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在教育学术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在教育实践中有突出贡献,在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在教育方面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为世人敬仰。
教书匠与教育家不只是字面上的差异,其涵义更是相去甚远的两种不同境界。教书匠只是依靠教书这门职业获取报酬,他们只把教育看作谋生手段,把教育职责限定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目的曲解为知识灌输和升学应试,从而忽视对教育对象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这是对教育宗旨的误解,也是对教师职业的误读。应该说,只做教书匠的情况在时下的教育实践中并不鲜见。也正是在这种畸形教育观的误导下,“以罚代管”甚至随意体罚和虐待学生的事件屡有发生。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家能认识并达到使受教育者沿着正确方向全方位发展的目的,而教书匠仅仅以用某些手段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为目的。教育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育人的一个手段,而教书匠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知识,学生仅仅是他传授知识时所需要的对象。一名教育家应是爱岗敬业、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以求真务实、富有开拓精神的实践,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有效工作赢得广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
从最朴素的观念讲,教育家一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定是教育工作者中的优秀分子,其优秀表现在教育工作中既要在德才上表现突出,还要有教育创造能力,而且在教育领域一定要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把这种朴素的观念条理化,揭示其共性特征,应该可以得出以下参考依据:
动力源泉——对教育真诚无私的热爱。对教育的爱是对受教育者一种真诚的、无私的、自觉的、持久的、普遍的爱,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著的、强烈的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一切有效的教育工作的开端和一切成功的教育的前提。它来自于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和迫切需要,能够在从事教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愿意为发展教育事业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教育家们才无一例外地拥有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核心价值——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和显著性的教育业绩。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家必定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从事教育劳动的人。一方面,他们掌握了从事这种高度创造性劳动所必需的各种专业性素养;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情境综合地、灵活地加以运用,因而成功地从事教育实践,取得显著的教育工作实绩——在教育实践领域,要么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么为人们奉献出了宝贵的、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思想,要么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教育家必定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经历。他们善于教育,善于对待各种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向极致。
基础扎实——丰富而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思想。因为教育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所以教育家必须既掌握前人的教育理论,又能综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生动的教育经验,不断总结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念,同时又善于将这些经验和思想进行总结和表达出来,使其成为教育理论宝库中新的素材、例证或新的生长点。换言之,教育家必定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家。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事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又在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发展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应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根本区别。
直接体现——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声望。“家”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任何一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人,他的成绩如果得不到社会性的认可,例如同行的认可,那他就不会被人们尊之为“家”。而同行的认可,往往是在一个专业工作者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教育家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声望来自于他们自身而不是人为的炒作。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教育家来说,都是共同的、必备的要求。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大概都很难称得上是教育家。
综上所述,所谓教书匠和教育家均属教育工作者的范畴,教育家相比教书匠,有更深刻的教育思想,更睿智的探索创新,更艰辛的耕耘付出,更广泛的影响名望。
三、时代呼唤教育家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教育家不分年资!教育名家朱永新认为,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如果有些老师教一年书,然后机械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老师也许只教了五年,但他是用心地教了五年。一个用心地教了五年书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机械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与成功无缘。尽管我们有时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大部分的情形是“有心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无荫”。这个基本规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能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
中小学教师要成为教育家,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开始。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鼓励,也完全能造就真正的“大家”。如果不信,教师可从现在开始就写教育笔记,就做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看会不会获得成功的青睐。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今天有件事受到了挫折,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就是你教育生涯中的一朵朵“火花”,会让读者产生最强烈的心灵震撼。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老师任由这些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一闪而过,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成为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有限的碎片连成美丽的服饰,把散乱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本来那碎片化的东西分开来看好像没有价值,其实不是它没有价值,而是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好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的人。
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亮出自己的旗帜。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教师,包括评选出的许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往往是看他发表的论著是多少,而实际上很少探究他独特的一面。
现在有不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他们认为不仅课堂教学要有个性、特色,理论素养也很重要,要用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比如,在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时,只课上得好还不行,讲课时能结合所学的新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分析自己的课,显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作为教师,你不能只有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索与感悟;要有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科观和教育观;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要善于理性地思考。
【案例启示】
一天,一位教师将全班同学带到花园里认识花,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东说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老师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老师激动地走到李东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东说得对。仙人掌虽然浑身是刺,但是它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老师拍了拍李东的肩。
老师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李东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启示: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东同学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能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这位老师及时抓住李东同学这个闪光点和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优点与缺点,有理有据,自然水到渠成。说明这位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科观和教育观,更有自己的思索与感悟,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具备的素质。
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切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
其实,凡是有成就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成就不了事业的。如果我们教书二三十年,只是照搬教案上课,这是很可悲的,这份工作也变得毫无意义。到后来,即使教了二三十年的书,也还是二三十遍的机械重复,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升华。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熟练的教书匠,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