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韵味·大连方言(品读大连·第二季)
- 董晓奎 李皓
- 1255字
- 2020-06-25 11:22:46
布拉吉,挽霞子
在大连话中,有两个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外来语:布拉吉和挽霞子。布拉吉是俄语译音,指女士连衣裙;挽霞子是日语外来语,指男士白衬衫。据说,这两个外来语唯独在大连地区流行,如今依然被大连的中老年人习惯使用。
关于布拉吉和挽霞子的回忆真是生动有趣!20世纪50年代,大连街上经常能看到苏联人,他们的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边走边唱,小孩子就跟在后面跑。在苏联专家居住的地方,傍晚时分时常会有苏联小伙子坐在窗台上弹吉他唱歌,女孩子在一旁翩翩起舞。
出于中苏友谊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大连人也穿起了布拉吉跳起了“伴舞”(当时大连人对交谊舞的称谓)。从部队到地方,从机关到企业,每个周六晚上7时至10时,倾城翩跹;每个单位都有专门用来跳舞的大俱乐部,更有劳动公园、中山广场等露天舞场,《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至今在老大连人记忆中历久弥新、清晰如昨的歌曲萦绕夜空。
大连钢厂是苏联专家最多的单位之一,那时钢厂工会主席工作重点就是每周六组织工人跳舞。舞伴成了一大难题,有人立马想到了大纺(大连纺织厂的简称)女工。就这样,每周六下班之后,大纺的女工们坐上工厂的大卡车,浩浩荡荡来到大钢(大连钢厂的简称)。大钢四百多平方米的食堂撤光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大钢乐队早已奏响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那时每个单位的工会还有一个任务,选派有文艺天赋的员工到市文工团学跳舞。学成之后,回来教本单位职工。笨手笨脚的工人们学起来难度颇大,有些工人“逃舞”,后果是要在生活会上做检讨。不参加舞会和旷工的性质没太大区别。在工厂学完后,工人们回家还会搂着小板凳勤奋练习。从腼腆羞涩到落落大方,从连连踩脚到翩跹起舞,从“礼拜六想逃”到“有钱难买礼拜六”,大连人的生活方式终于与苏联老大哥接上了轨。
也是自那时起,大连人埋下了爱跳舞、爱在露天跳舞的情结。如今放眼打量,大连露天舞场随处可见,可以说有广场的地方就有跳舞的团队。大连人跳舞,从来不怕围观;越是围观,越是超常发挥。
那时跳得好长得好的女工会被市国际交流处邀去伴舞,从没人说闲话;“我今晚去伴舞,跟你换个班”,人们大大方方地去跳舞。不能夸张地说是“伴舞”美化了心灵,但至少,在那个为“工业增速,超英赶美”而忘我劳作的年代,“伴舞”让劳累之余的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放松和愉悦,一种悦人悦己的和谐之风,在舞厅与工厂之间,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在干部与群众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可以说,苏联“伴舞”改变了大连人的精神面貌,令他们焕发出了与新中国磅礴建设相得益彰的气质。
那么,男女青年去跳舞得不得有一身跳舞的行头?这跳舞的行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若是夏季,当然女穿布拉吉,男穿挽霞子。想象一下,甩掉了一身油渍麻花的工装,洗脸梳头,男青年换上了的确良白衬衫,将下摆束进簇新挺括的黑色裤子里,一份儒雅的精气神跃然而出;女青年穿上布拉吉,立马变得婀娜多姿温柔妩媚。那时,对年轻人的评价,除了品性和工作能力,“他/她舞跳得好”也是一句不错的评语。
年轻人在苏联“伴舞”中自由恋爱,谁说那个年代没有浪漫,布拉吉和挽霞子见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