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

Section 01
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火爆的背后,一些传统大体量的园区在升级改造后也直奔特色小镇而去。相比较于特色小镇,工业园区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招商平台与管理体系都相对比较完善,一些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也都比较完善。而面对特色小镇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产业园区是否有必要延伸成特色小镇,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焦点。从本质上而言,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发展理念并不相同,产业园区更侧重于产业的集聚,在传统的规划中更多的是考虑工作环境与配套的问题;而特色小镇则更侧重于产城融合,以产业为依托将生活与居住、休闲等要素融合考虑的一种模式。

一、园区和特色小镇的三点共性

1.两者都重视产业发展

园区和特色小镇两者之间有个非常类似的共性,就是都关注重视产业发展,或者说产业是其两者的核心。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和企业园区之间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产业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强调主导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产业园区,两者都重视产业发展,如产业定位、产业特色、产业平台等,强调高端要素和优质产业的集聚,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重视产业特色、集聚与创新。不论是国外成熟的特色小镇,或者是国内标杆的浙江特色小镇,都尤其强调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揭示了产业对于小镇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2.两者都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园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其定位与相关产业的引进都基本保持着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的步伐,都非常关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比较于传统的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上更符合时代的趋势,其核心主要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相比传统的工业、产业园区是以一些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特色小镇更是优中选优,倡导打造“高精尖”特色。环保与“轻、新”的产业业态是其核心特征,比如,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互联网小镇——乌镇、玉皇山基金小镇等,均围绕着“轻、新”产业业态,彰显了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升级。

3.两者都重视产业集群

不论是产业园区,或者当前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上都以集群的发展思路为主导,重点都是关注着将“业”集聚起来,两者都重视推动“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型。二者都积极搭建资源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两者都重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集聚。

二者将产业布局的重点都放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及电子商务、物流、会展、策划等存在较大利润空间的下游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种类,实现区域经济的结构化优化与升级。两者都强调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与加快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在企业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员工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二、特色小镇的特色不限于产业

但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又有本质区别。首先,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结合,是一种产业与城镇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次,特色小镇更多针对的是小城镇、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讲求其产业、居住和服务等空间功能布局的紧凑、协调、和谐,重点在于将工作、居住、生活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新型生活模式。而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过去大多规模较大,用地粗放,居住、服务等功能不够完善,对附近的城市依赖性强。

从土地规划的空间上可以看出,三部委提出的国家级特色小镇更多关注城市圈、卫星城镇、重点镇、边远城镇对农村腹地的梯度辐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无论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倡导的建制镇国家级小镇,还是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都明确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而区别于产业园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及部委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都提出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尤其浙江的特色小镇,比如云栖小镇、滨江物联网小镇等,都不同于传统的单一以生产主导的产业园区,而是加入上了文化、旅游和社区(生活)的考虑,具有产城融合的特征。其更加注重功能叠加,在自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旅游开发、文化等产业。可以看出,特色小镇不同于以产业为主体、主要作为发展工具和空间载体的产业园区,而是以居民的“安居乐业”为主体,具有多元的功能、完善的服务、社区的认同、浓郁的生活氛围。

三、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从产业本身来看,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如云计算、基金、互联网创业等,更具创新性,而且需要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与产业园区的单一性产业集聚是有所区别的,特色小镇将体现更强的集聚效应,释放产业、生活、商业、文旅等多层次叠加效应,将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模式。

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IT科技产业为主,围绕大数据、金融、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发展趋势的高附加值产业为发展动力的特色小镇;二是以“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牵引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在于研发设计;三是以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品牌、展示转变,重点在于营销策划、服务、咨询等智力服务产业;四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满足市民短期、重复、特色需求,如飞行小镇重点在于体验式旅游与休闲服务;五是以体育、影视、教育等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重点在于培育创意产业的发展。

此外,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也是其与园区开发的重要区别,可以说园区重点在于产业规划,并未结合社区及人文、旅游等多重叠加的功能。可见,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产业以外的居住、生活、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镇的特色不只限于产业,城镇格局、建设风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形成特色。因此,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与现有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也不能混为一谈。

四、特色小镇更讲求产城融合

当然,也不乏有些园区在升级改造后可以直奔特色小镇而去。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名单中可以发现,特色小镇的崛起并不是一场单一的运动,更不是政府贸然实施的形象工程,而是实现城镇化的一个抓手与推力。当前,产城融合在一些城市的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在土地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层面来看,单一的依赖简单的土地财政显然走入了困境。而目前的趋势又是资源在不断地向一二线强城市集聚,如各大地产开发商集体涌入一线和二线城市,以新城大规模开发的概念愈演愈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土地供给已经出现困难,未来这种模式势必难以为继。从需求侧来看,三四线城市在经济、产业、人口导入等综合评价指标方面,难以达到开发商的选址标准,容易被排除到扩展布局范围之外,因此会出现一二线过热、三四线过冷的局面。

因此,特色小镇是依托产业为载体,围绕产业、就业来完善生活、娱乐、休闲等多重功能叠加的小镇。而一些文化创意类的特色小镇,尤其是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的小镇,在产业载体上相对偏弱,难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发展,对于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而言,其推动力相对乏力。当然,特色小镇与传统意义上的建制特色小镇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建制特色小镇基本上由过去的产业镇优化升级转变而来,规划相对固化,与当下的特色小镇并非同一概念。

2.1.1 特色小镇创建背景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宏观经济环境开始错综复杂,面对“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即:(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主导,工业化和城镇化,几乎同时进入了换挡回调通道,中国经济随即陷入了相对困难的局面。为摆脱阶段性的发展困境,国家层面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对内解决方案。此时,“新型城镇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的空间承载和市场动力释放,特色小镇成为了最佳选择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城市化进程面临困境,特色小镇是破解城镇化改革一剂良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举世罕见的,仅用不到3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300年的城市化历程。然而,这种高速的城市化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一方面,疯狂的造城运动,让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大而不当”的危机,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城市病集中爆发。最为重要的,是严重超过居民购买力的城市高房价与大量存量物业空置并存,使得城市经济让部分人开始担忧。另一方面,资源过分向大中城市集聚,直接造成了一些乡村的经济崩溃和劳动人口的流失,人口空心化、服务不平等、无产无业、文化瓦解、空间肢解,乡村经济开始出现乏力,城乡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显尖锐。特色小镇的提出,无疑为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了一条相对明确可行的解决道路。特色小镇关于疏解城市资源和功能、发展乡镇经济、促进中小城市复兴的理念和做法,将是解决城市病及缓解城乡矛盾的一箭双雕之策。

2.实体经济进退两难,特色小镇成为最佳产业动力释放空间

在“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巨大压力下,当发展触碰到“天花板”,当旧有路径难以为继,就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特色小镇,将是激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与增强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色小镇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2.1.2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与特色小镇建设风潮。自此,特色小镇成为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后中国城乡发展的又一发展新模式,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抓手。从目前的文件要求来看,特色小镇的要求是环境美丽宜居,产业丰富,集休闲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多种业态为一体,投资规模巨大,对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特色小镇与相关概念比较

1.特色小镇与新农村的关系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充分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城镇与农村的交汇处打造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平台,能有效带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也能充分解决就业。因此,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必将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的关系

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与工业园区只承担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不同,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却工业以外的居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镇的特色不只限于工业,产业只是特色小镇的一项载体而已,而这项载体并不局限于工业产业,更多的则是以新兴战略性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

3.特色小镇与产业新城的关系

特色小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新型精品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实行产城融合、服务配套、管理健全的发展模式。从目前特色小镇的相关指导文件,以及已经获得国家批准的特色小镇来看,其与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存在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如表2-1所示。当然,特色小镇相对更为精致、更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

表2-1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区别

二、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特色小镇数量及地区分布: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公布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以分布情况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但大部分是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其中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占比并不多。

特色小镇类型结构分析: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建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见图2-1)。

图2-1 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类型结构

特色小镇发展前景分析:根据浙江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1至9月,37个特色小镇共完成投资480亿元,预计到2016年年底可完成投资额超600亿元,约占规划中100个小镇5000亿的12%。从对国内已建成小镇的样本统计来看,总投资中基建设施投资约占比30%~50%,估算全国1000个小镇基建投资将有1.5~2.5万亿,对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有着比较关键的作用(见图2-2)。

图2-2 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投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