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深思随笔(7)

既然这所中学的试验如此成功,恰恰印证了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少,升学的人数不一定会下降,教育也会成功。

这比起当下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名校”、“普中”都在抢时间、抢升学、抢所谓“优质教育”,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什么应试教育,什么题海战术,什么多学习就能学会,等等。这些是什么个歪理?

考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倘若考试次数超过学生的精力,那么这样的检验结果还能是真实的本身水平吗?

作业,可以是提高思维学习的辅助机。如果作业的数量超越学生所能承受的压力,那它还是一台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学习的辅助机吗?

其实,适可而止的教育未必就会输给奋进多求的教育。

适当的教育

依我之见,适可而止的教育不是说学习到某一阶段就放弃学习的意思,而是指学校在一天之内给学生安排的学习应控制在学生的精力范围之内,以学习时间少促学习质量高。

由此鉴之,我认为当今中国的教育形式应从其根抓起,从其畸形之根改头换面,故提出以下小议:

一、课时安排少;

二、学习课业少;

三、家庭作业无;

四、师资平衡好;

五、实践组织多;

六、课上废话少。

这六点建议,仅为适当教育所提。要想提高教育质量,要想提升学率,不一定是时间多、精力多、汗水多就会提高或改善。

面对现今教育的现状,80后作家韩寒的高中主动辍学现象,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多”的教育并非是成功的教育吗?适当的教育,说不定是成功教育的关键点和根本源呢!

总论“失败”教育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和劳动是有一定关联的。一般来说,学习属于脑力劳动,理由是学习要思考,思考要动脑;而体力劳动(简称“劳动”)确是辛苦疲累。

然后,我们会明白:劳动都会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其本质和行径都为劳动,因此脑力劳动也会使人疲倦。

最后,我们须了解:体力劳动,累在筋骨;脑力劳动,疲在神经。大脑,不仅仅能令人思考,还能主导肢体运动。

由此可想,如若老师布置大量课业,学校安排多时间学习,学生还有精力去放松吗?学生还有时间做些其他事吗?

现状的回复是:“没有!”

既没有,那在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的大脑必定会有所损伤。在大脑有“损伤”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提高吗?

这就犹如一个机械零件一般,长时间运转,长期使用,就一定会损坏,损坏后的零件不能用,其安装该零件的机器也就无用,其要完成的任务即无法进行,就不可能完成了。

不过,要是能在这个快坏的零件上抹一抹润滑剂,说不定还能修好,就能继续进行要完成的任务,坚持重复,必能完成。

这个学习的润滑剂不正是“适当”的教育,不正是“适可而止”的教育吗?

诚然,我们不一定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以做到“适时学文,余力再行”,可以用一分分数来换取学生们的一滴汗水罢。

昨天·今天·明天

——浅谈中国教育

“你就那么怕打工吗?”这是一位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父亲对孩子的诘责,是一种“无为”对“要为”的强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钱袋渐渐地鼓起来,但那只是少数人的享受。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中国竟然也出现了“蚁族”现象,而这些“蚁族”都是专本科毕业的学生。他们或因文化水平不高,或因实力不够,没有得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标准的工作待遇,时常被小公司利用“实习”,期满后走人,再去寻找工作来稳定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出现百万“蚁族”呢?即日就看到答案了。作证的不是官方人员,而是一段源自团中央事业单位的某位工作人员的腾讯空间的视频资料——虽看似毫无官味的确证价值,但加上我的切身经历就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太惨”了。

在视频中,有过这么一段资料,令我难以忘却:一名湖北赤壁的农村女孩因在高考时仅考了388分。而后母亲就将她送到一家职业院校读书。等她毕业后,她就是“蚁族”,又一个人得走“蚁族”道路。

这部视频名称叫《为什么贫穷》,是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组织、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共同发起的一部由8个纪录片组成的谈论贫穷的系列纪录片,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尤其是探讨中国读书致贫的第八集值得关注。2012年11月起在70多家电视台全球播出。片中这名生活在中国边缘的女孩,本来有大好青春可以拼搏。可是,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薄弱,导致他们对事物认知能力的欠缺,直接使他们的子女沦为“蚁族”,走上“中国贫民化”的不归路。在他们的面容中,尽管也有“不情愿”的思虑,他们也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送上“蚁族”的末途车。当看到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第八集《出路》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古时候的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师,他提倡的教育等理念一直被我们关注,甚至被后人称为掀起了“汉语热”浪潮的推动者。而孔子的最精妙的教育理念就是“因材施教”,在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身上就体现出这一教学理念是可行的。而钱伟长的求学经历,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甚至让我们旁人看懂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道理。我的成绩起初学得有模有样,可到了初中就学得面目全非,差点就被沦为“蚁族”。在受教育中,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原来胖墩墩的我几日间变得消瘦。最坑害我们中国学生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很多文化涵养不高甚至一点儿都没有的父母根本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良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用最原始的家暴方式压制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天真。我一向明白教育在中国是唯一的出路,而被父母亲的习惯性“施暴”,从一个积极上进的性格瞬间沉到低谷,转而代替的是消沉绝望的性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中国百万“蚁族”的教育积贫的现状呢?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方式,我想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不是有很多人呼吁要给孩子的学业减压减负吗?不是有很多专家学者指出中国教育有问题,需要改革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中国特色的教育呢?正如一杯酒,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喝酒,有些患病的人甚至不能喝酒。我们的教育也一样,既然全面教育不适合每一位公民的子女,那么就想出“双教”模式不也可以吗?何为“双教”呢?顾名思义,“双教”即两种教育方式。适合读“中国应试教育”的人就读应试教育,不适应的人就读“橄榄枝”教育。为什么中国的贪腐问题日益严重?为什么国民素质如此低劣?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没有被良好的教育净化身心。古时君王倡“孝”,推举过“举孝廉”的教化方式。我们在“橄榄枝”教育中不如借鉴古人的经验,为正直、正义、执著的中国孩子建立一套“橄榄枝”教育,让这一部分人能进入高等学府接受良好的教育。我知道,在中国,不仅只有钱伟长这位执著学习而成绩却不好的杰出人才,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栋梁之材高中学习不好或偏科。他们的成功,不只是中国教育的惠及,更多的因素是他们的机遇,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教授的慧眼识珠,是那些高等学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净化身心”的良好平台。在当下,我推荐的“橄榄枝”教育不是教育唯一化,而是其与应试教育并存的一种“双教”方式。中国在发展经济上能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在教育发展上不能尝试着探索“双教”教育模式呢?“双教”教育模式,不仅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还体现了“多元健康”的教育理念。中国改革或不应该成为口号,或不应该成为模仿,或不应该凭借顽固,或不应该流于形式,真正要做的是“服务百姓,照顾各方,推陈出新”。不然,中国无论怎么改革,都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都还会像“北京工厂迁移唐山”那样地重蹈覆辙。

十七岁的少女袁曦

——用顽强和感恩诠释自己

17岁,一个美丽的花季。在平常人的记忆里,他们的花季是那么欢乐、奋进,沉溺在温暖的亲情和紧张的学习中。然而,一位湖北武汉的少女袁曦,当她17岁的现在,面对的是父亲的遗弃和求学的坎坷。

17岁的她,与其他人一样,面临人生重要的第一次转折点。她那美丽的青涩的外表,似乎总也掩盖不住成熟的心。此时的她,原本需要家人的正确指引与悉心关怀。可是,去年的一天,陪着她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一位年过半百的黄奶奶。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经常照顾她、经常出现她的视线正是这位黄奶奶。正是这一天,她的父亲突然离开了……

滥赌的父亲狠弃女:

17龄少女的悲苦记忆

从小就被父亲托给保姆黄奶奶照料的袁曦,现在湖北武汉市某中学上学。她的父亲经常赌博,从来不管小袁曦的生活学习。由于他好赌的行为,带给他的是天天躲债,东躲西藏,惶惶度日。同时,大抵是他为了不影响女儿,就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将她托付给一位素不相识的保姆黄奶奶。

在黄奶奶的心里,始终认为袁父总有一天会来要回女儿,担心他到时候找不到袁曦——她是他的亲生女儿。就是基于这一观点,曾经黄奶奶的儿子劝其不要养袁曦,而黄奶奶却坚持要抚养她。

黄奶奶的儿子诉说道:“我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怎么可能养得起袁曦呢?我也是靠低保生活的啊……”

是啊,黄奶奶一家的生活并不好,还要肩负抚养袁曦的重担,确实是艰辛而沉重啊!

捡废品奶奶忽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一次,黄奶奶为了供袁曦读书,也为了她在学校不会被同学瞧不起,毅然做出一个无奈之决定——捡废品。

听着电视机里的黄奶奶的回答,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江西卫视的记者疑问道:“黄奶奶,您为什么会突然要去捡瓶子呢?”“我是想给袁曦交足学费,还有买练习册等,不想让她被同学看不起!”黄奶奶语重心长地回答道。这,原来就是黄奶奶要每天早上五点钟出门,傍晚六点钟回家的“工作”啊!

“那您又为何要那么早起来捡废品呢?”“我怕邻居们看不起我!我每回都是趁街上没人的时候才捡起地上的空瓶。我将这些瓶子收集起来,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大一点儿的瓶子每个可以卖到一角五分钱,这种小一点儿的能卖到每个一角钱。”黄奶奶一边在偌大的白色麻布袋里指着大小不一的瓶子,一边向记者解说道。

“虽然每个月只能卖瓶子赚个几十块钱,但是也够给她吃几次肉了。至于学费,我有每个月一千元的退休金,也够交了。”

黄奶奶不仅起早贪黑地捡废品,还果断地停止买降压药。这使得本来她就不好的身体,要承受更痛苦的负担了。

袁曦在电视机里说:“以前她经常要去药店买药,有一天开始就没有再看见她去过药店。”(袁曦情不自禁地哭泣。)

黄奶奶为了保护袁曦的自尊,也为了她能上学,停药捡废品,想着法儿地节省。不过,没过多久,原本捡来的烂菜叶要吃一个月的黄奶奶,失明了。这时,黄奶奶的儿子在尽心尽力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黄奶奶是袁曦唯一的顶梁柱,如今已无力地倒下了。

“袁曦,拿一下碗。”袁曦递去盛有饭的碗给黄奶奶的儿子,他又一手小心翼翼地喂黄奶奶吃着饭……

女孩一次微博收意外:

只望父亲说“谢谢”

在腾讯微博上,我们可以看到袁曦在微博上发帖:爸爸,你去哪儿了?你知道吗?黄奶奶……爸爸,我希望您能回来,说一句“谢谢”。正是这一条不起眼的微博,被一好心人看见,那好心人从此改变女孩和黄奶奶的生活,从以往的穷困不堪正悄然发生变化——变好了。

一位湖北武汉的民警在看过那条微博后,主动找到袁曦和黄奶奶,并要帮她们找回袁曦的父亲;医院愿意免费给黄奶奶看病;街道居委会帮袁曦办理低保……

在这些接二连三的好事情过后,袁曦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没有户籍。平日里努力学习的袁曦,在黄奶奶的严厉教育下,成绩优异,人品也很好。可是,因没有户籍使得袁曦与中考失之交臂。可怜的她,应该何去何从呢?

在那位民警的帮助下,袁曦曾同警察一道去过父亲居住的地方。可是,当他们去寻找时,那家昔日有父亲居住过的酒店已不复存在,一片拆迁狼藉的景象。

“我们已经把它当作案件在侦查了。”那位民警好心地说。尔后,根据袁曦的叙述,那位民警通过寻找户口的办法,找寻到了袁曦父亲的户口。看那电脑上的显示,袁曦一眼就认出父亲的照片。原来,她的父亲叫袁某某,老家在河南。

这一河南之行,却是让民警白白走过了。但是,那位民警和同学们希望能在中考之前,帮助女孩找回父亲。

“现在连他到底是不是袁曦的亲生父亲都不敢确定了。就算是找回她的父亲,也要让他和袁曦验DNA。”民警感慨地说。

女孩可以等,可中考等不起啊!这一次把握,中考在即,袁曦可不能再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