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念一:安全——把风险降到最低,要赚钱而不要赔钱(3)
- 跟巴菲特学投资理念: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法则
- 崔智东编著
- 4490字
- 2018-04-10 10:23:42
但要知道,破产不只关系着他个人,他背后还连接着许多亲朋好友呢!这些人把钱拿给刘某本想和他一起尝一尝股市的甜头,如今却赔得血本无归。于是,那些被连累的人私下约定好,整天去刘某家理论。2010年9月,忍受不了别人的质问和压力的刘某从自家阳台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巴菲特曾经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投资中,就算再令人心动的数字,如果将他乘上一个零,那结果也还会是零,而你用别人的钱来投资,无疑就增加了零出现的几率。”结合这句话再看一看上面的例子,我们感慨良多。不懂得谨慎投资,为了攫取暴利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又何止刘某一个啊!
2004年德隆集团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德隆集团1986年创建于新疆乌鲁木齐,2000年年初,集团在上海注册了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5亿元人民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德隆集团逐渐形成了以传统产业的区域市场、全球市场为目标的重组和整合能力。
德隆在十年间涉足的领域涵盖了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十几个行业,公司拥有新疆屯河集团有限责公司、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合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三个全资公司,另外还参股了20余家公司。2002年,这些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40亿元、上缴利税4.5亿元的辉煌战绩,德隆国际的总资产也超过了200亿元。
然而,德隆在实施并购的过程中,大笔举借外债,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瞬间断裂,把自己带入了沉重的财务危机,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同样,作为中国最强的几大券商之一的南方证券,也是由于冒险挪用客户的巨额保证金放入股市中豪赌,结果走上了破产清算的道路。
由此可见,借债投资真可谓是一条不归路!连德隆这样强大的庄家、南方这样强大的券商都会因借钱投资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我们这些想要通过借钱融资来投资的人,就一定要冷静地想清楚了。
巴菲特总是无数次对投资者强调,投资市场变化无常,因此也就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而每一个投资者应对这种巨大风险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用自己的钱来投资,有时也会因为投资失败或者暂时的危机而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说借钱投资了。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投资的资本越多越好,而借钱是融资的最好手段,那为什么聪明绝顶的“股神”却不这样做呢?巴菲特在2005年度的伯克希尔公司年度报告即致股东的信中曾作出这样的解释:“我们对于伯克希尔为了并购或经营的目的而发生任何大量的债务根本不感兴趣。当然,根据传统的商业智慧我们在财务上显得太过于保守,也许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适当的财务杠杆能够安全地增加盈利,但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将其很大一部分资本净值投资到伯克希尔股票之上(应该强调的是,其中包括我们大部分董事会成员和主要经理人),公司的一个重大灾难就会成为这些投资者们个人的一个重大灾难。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我们已经向其收取了15年甚至更多年份保费的人们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对于我们的这些股东以及其他客户,我们已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的投资都会绝对安全:金融恐慌、股市关闭(1914年拖延很长时间的股市关闭),甚至是美国遭受核武器、化学或生物武器袭击。”
巴菲特的话应该让某些人清醒了吧!在投资领域,保守永远不会没有市场,投资和投机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有把握、有计划的资本投入就是投资,而利用别人的钱来“赌博”的行为就无异于投机了。
在保守这方面,就连做事风格迥异于巴菲特的彼得·林奇也和他看法一致。林奇曾说过:“就算是用你自己的钱去炒股,也要严格控制额度。”林奇甚至举出了具体的做法:在你买股票之前,首先重新检查一下家里的财政预算情况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例如,如果你在两三年之内要为孩子支付大学学费或者要结婚买房,那么就不要把这笔钱用来投资股票,即使是购买最稳健的蓝筹股也太过于危险而不应考虑。因为未来两三年内股票的价格是涨还是跌,对于这个问题预测的准确性可能就会和你掷硬币猜正反面差不多。如果蓝筹股也会在3年甚至5年的时间里一直下跌或者一动也不动,那么你的一切人生计划可能都会泡汤。
林奇的建议不只对那些初入市场的菜鸟投资者有教育意义,对有些自认为是“老手”、“大神”的人也是一个警醒。我们看到市场不景气的状况正在慢慢地消退,投资领域还会出现重新繁荣的那一天,当再次面对让人喜悦的牛市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始终记得巴菲特的这句话:“千万不要借钱炒股。”
第六节 如果不了解,就不投资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有1000只股票,对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股神”是如此,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就更应该效仿,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我国号称有七千万股民,这些股民当中有多少是对自己投资的行业、企业有过了解的呢?答案说出来让人瞠目结舌:不到千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多数股民还处在盲目投资的阶段,而且有些人非但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对象,甚至连股票的运作过程也不了解,他们只知道把钱放在那里,然后做着发财的美梦。
有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人曾经介绍说:2006年、2007年新入市的股民非常多,这些人大多是看到别人炒股挣了钱,也想来分一杯羹,其行为多具盲目性。他们连最基本的投资常识都没有,在炒股炒基的时候盲目跟风,结果大部分都亏得血本无归。就拿中石油刚上市的时候为例,当时的价格为48元,很多投资者纷纷倾囊排队购买,但这只股票一到手就开始跌,现在它已经跌到每股10块多了,很多人都被牢牢地套在上面,这就是盲目跟风的结果。
有一位散户股民,从2007年开始炒股,当时也是看到身边的同事有人靠股票发财,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股市。在开始的几个月还赚了一些钱,但到10月15日沪指突破6000点为止,他的成绩就跟着大盘一路下跌。到2008年3月,他已经赔光了全部的积蓄,还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事后有人问他,这些钱都亏在哪儿了,他却总是用一句“运气不好”来应付;而当有人问他是否了解投资的那些公司时,他连公司地址、企业法人是谁都答不出来,更不明白什么叫企业财务报表、企业年报。
这位投资者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风型。这类人从没有想过要自己思考和分析,到最后就只能扮演为别人顶缸的角色,被牢牢地套在股市里。现在“投资”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流行,有些人简单地把价值投资等同于出钱收钱,但这违背了投资的具体含义。对此巴菲特的见解是:“投资的精髓是不管你是看公司还是看股票,都要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将来5年、10年的发展,看你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多少,看你是否喜欢并且信任管理层,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可以持有。”
巴菲特投资遵循他提出的能力圈原则(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不熟不买,不懂不做),也就是知己知彼。正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够多次成功地在股市震荡到来之前做到全身而退。巴菲特曾这样总结自己有选择地寻找某种行业领域的企业的经验:“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15年,或者20年后的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
巴菲特进一步指出:“研究我们过去对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资时,你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我们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对于它们我们做了足够的了解,在进行两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种投资时,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实际上肯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迅速转变的产业环境,它确实可能会为我们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因为不了解,就被排除在我们寻找的确定性之外了。”
巴菲特认为,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能够深入了解它。因此他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持续性优势的企业,因为一旦对这些企业做出了了解,就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运用经验;而对于那些发展迅速、有时替换比较快的行业,因为无法对它们做出时时的了解,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它们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这也就是说,在一块总是动荡不安的经济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的。”
巴菲特对于高科技产业的规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巴菲特曾说他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当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追捧中时,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他也被问及是否会考虑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对此巴菲特的回答很简单:“不!”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也许很不幸,但这就是答案。我要说我确实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避开科技企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难预测这些变化很快的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
巴菲特说:“有许多产业,查理(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或是我可能都无法确定这些公司的业务到底是‘宠物石头’(美国商人加里·达尔的一个创意,流行时间非常短)还是‘芭比娃娃’(畅销最久的玩具)。甚至即使我们花了许多年时间努力研究这些产业之后,我们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时是由于我们本身智力和学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们对事情的了解;有时则因为是产业的特性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碍。例如,对于一家随时都必须应对快速技术变迁的公司来说,根本就无法判断其长期经济前景。
“在30年前,我们能预见到现在电视机制造产业或电脑产业的变化吗?当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热衷于进入这些产业的投资人和企业经理人也不能。那么为什么查理和我非得认为我们能够预测其他快速变迁产业的发展前景呢?我们宁愿专注于那些容易预测的产业。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
“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预测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的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会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决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我可以理性地预测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测10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如果你说你不能准确预测,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些网络公司的价值,那么你就是在瞎猜而不是在投资。对于网络企业,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对于不了解的行业,我们不会随便投资。显然,许多在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公司,按百分比计算的成长性会比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要发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宁愿得到一个可以确定会实现的好结果,也不愿意追求一个只是有可能会实现的伟大结果。”
看完巴菲特的这段话,我们应该明白这位“股神”很少失败的一项秘诀了——对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不轻易投资,这可以让我们规避很多因盲目和误解产生的风险。因此,这句话不仅应该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的行为准则,更应该成为我们平时对待人生的一种负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