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邓正来先生曾为潜心研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闭关”5年之久,这就是专注的真正体现。邓正来从1988年开始,实施“学术闭关”行动,在长达5年多的“闭关”期中,他基本拒绝了各种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邀请以及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约稿,只是阅读、思考、翻译和著述。
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正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突然电话铃响了、同事请求协助、下属需要我们解决问题、上司又给我们新的安排……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进行中的工作。这样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很可能连一件事情都没完成,甚至还会因为不断地被打扰而忘了刚才正在做的事,而刚刚理清的思路也因此不能再继续深入下去。
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频繁出现的干扰呢?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对你会有一定的启发。
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10平方米的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脸上全是焦虑与不安的表情。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力,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
“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看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站台发车。你不用跑,时间还足够。”
“你是说15号站台吗?”
“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高贵帽子的那位男子。但是,没多久,那位妇人又回头来问一次站台号码。“你刚才说是15号站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力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妇人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的问题。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解决因为工作不断被迫中断而变得效率低下的问题的良药。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就“每次只做一件事”发表文章,以他的丰富经历非常肯定地指出:“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经为了提高公司业绩而求助于效率专家艾维利。艾维利告诉舒瓦普自己能够帮助他把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则表示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行动。他告诉艾维利:“应该做什么,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些计划,我可以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来决定。”
艾维利说他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接着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程度。”这花费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纸条拿出来,处理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处理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五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天都要这样做。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小时。几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以及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半小时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半小时。后来有人说,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你可以出人头地,可以有很多成就,但你必须集中你的精力。专注于你生活中的一个或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不要同时做很多事,选择一个或两个你认为对你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努力工作,全力以赴,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2.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提升工作潜能的最佳方法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必须学会每次只专注于一项工作,这将帮助我们把时间首先运用在最重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工作上。
能够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一个人提升工作潜能的最佳方法。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善于把握重点,能够时刻忙在点子上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重点,保证忙到点子上呢?那就要树立科学的工作观,在做工作之前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以保证抓住工作的关键点,做出成效。
日本的松下公司准备从相对比较优秀的3名员工中选出1位做市场策划,于是对他们进行了上岗前的训练考核。
考核的具体办法如下:公司将他们从东京送往广岛,让他们在那里生活1天,并按最低标准给他们每人1天的生活费用2000日元,最后看他们谁剩的钱多。按照当地的消费标准,一罐乌龙茶的价格是300日元,一瓶可乐的价格是200日元,最便宜的旅馆一夜就需要2000日元。也就是说,他们手里的钱仅仅够在旅馆里住一夜,要么就别睡觉,要么就别吃饭,除非他们在天黑之前让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而且他们必须单独生存,不能联手合作,更不能给人打工。
第一名员工用500日元买了一副墨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来到广岛最繁华的地段——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演起了“盲人卖艺”,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里装满了钞票。
第二名员工则花500日元做了一个大箱子,上写:将核武器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周年暨为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也放在这最繁华的广场上。然后他用剩下的钱雇了两个中学生做现场宣传讲演,还不到中午,他的大募捐箱就满了。
第三名员工到达目的地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找了个小餐馆,点了一杯清酒、一份生鱼片加一碗米饭,好好地吃了一顿,消费了1500日元。然后他又钻进一辆废弃的汽车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中午,突然来了一个大胡子的稽查员,凶神恶煞般地把第一名员工的大琴盒和第二名员工的募捐箱一并没收了,结果前两位员工想方设法借了点路费、狼狈不堪地返回松下公司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回到公司,他们看到那位稽查员也在,原来这个“稽查员”就是第三名员工,他的袖标、胸卡是用150日元买的,旧玩具手枪和化装用的络腮胡子是花了350日元从一个拾垃圾的老人那儿买的。
最后,松下公司国际市场营销部总部长宫地孝满给他们的评价是:“作为市场策划,不仅仅要懂得去占领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有效地占领它,这样才能更好地节约企业的成本,要生存发展,要获得丰厚的利润,不仅仅是会吃市场,最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吃掉吃市场的人,这才是作为市场策划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案例中第三名员工采取的“手段”固然不妥,但宫地孝满最后作出的评价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才能使你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只把大好精力浪费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而他们自己对此竟然还从未觉察。如果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里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树上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3.提升专注力的策略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总觉得获取的信息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也许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它对创新却没有帮助。乔布斯曾说:“我意识到直觉和意识远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重要得多。”外部信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有质量的“懂得”,来自内心的智慧。
当然,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是不行的,但内心的智慧才是创新最关键的元素。许多成功的现代公司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不为外部表现所迷惑,保持专注、智慧与冷静。但在一个喧闹嘈杂的社会,实现这一点不是那么简单的,依照以下几个指示,任何意识到专注价值的人都能做到。
集中注意力
Twitter创业初期,共同创始人EvanWilliams与同事一起创建了一份内部文档,包含了一系列公司运作的原则,其中关键的一节叫“Pay Attention(集中注意力)”。在一次会议上,Williams解释这一节就是“想要把一件事真正做好就必须专注于你手头的工作”。
集中注意力的另一个提法是“留神”。很简单,就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留在当下。听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等等,我的注意力不是一直在这里吗?”不,通常不是的,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沉浸在过去和未来里,这在我们入睡之前最为明显。注意力无处不在,就是不在当下。
史蒂夫·乔布斯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坐下来观察,你会发觉你的心灵多么不安定”。当他开始通过禅修放松心灵时,他发现自己开始能够听到微小的声音,而那就是灵感汹涌的时刻。
专注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认识到放松心灵、保持思维冷静的价值。Dustin Moskovitz是Asana和Facebook的共同创始人,Asana的另一位创始人是Justin Rosenstein,他们对专注非常重视:“不专注的公司将会迷失方向,失去它们最好的人才,变得骄傲自满,最后停止创新。”
他们相信,专注和深入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成长,这些行为也能帮助各类公司和组织发掘自身最大的潜力。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员工的内心及产品内涵上的公司,将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下一批最具创造力的公司。
更少意味着更多
缺乏专注,持续的精力涣散会弥漫在公司里,这将带来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压力,如此创新从何谈起?想一想,你见过多少一边开会一边聊天一边玩手机的人?我们经历的正是前微软主管Linda Stone所说的持续局部注意现象。我们的注意力无处不在,最终却什么也没注意。
多任务处理似乎显得我们很有效率,研究却不这么认为。根据密歇根大学大脑、认知与行为实验室的研究,当人们试图同时开展两项工作,或以极快的速度来回切换时,错误率会迅速上升,结果完成两项工作的时间被严重拉长,这比按次序完成工作的时间要长得多。
斯坦福大学验证了这个理论。试验者通过观察100名进行多任务处理的学生,发现同时进行的任务越多,学生做得越差。
不要把事情装在心里,清空心灵
要保持专注,我们需要像填满内心一样有技巧地清空它。思科的CTO(首席技术官)在描述自己如何在工作压力下保持内心平衡和专注力时说:“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每天花20分钟时间进行冥思。冥思可以清空我的心灵,让我每天面对忙乱的工作也能保持冷静和平衡。”
释放空间
当动画公司Pixar设计它的新建筑时,乔布斯和同事们想把公司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房间正中央。他们最后放了什么?他们在那留出了一大片空白区域,大家可以在那里会面、聊天,寻找灵感。
空白空间,不仅是实际空间里的,还是心灵上的,是专注力和创造力的地基。对于内心的维度,大企业家认为它是最宝贵的,而大部分人往往将之忽略。
那些能够驯服“专注”这匹野马的人,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将成为下一轮浪潮的领袖和开拓者。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采用以下小技巧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1)设定界限
事先就想清楚你将会花多长时间去完成某事。拿我来说,假如我没有设定诸如“晚上5点钟我就停止工作”之类的界限的话,我会工作到凌晨。给自己设定界限就是告诫自己的大脑去专注,因为我的时间是有限的。
(2)优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类似地,我也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专注而设定了几条规则。比如,“假如我没有写完500字,我就不会查收电邮”,又或者是,“假如我没有完成今天的重头戏,我就不会去登入人人网”。这样做很有效,因为我不仅仅是在设定边界,还在划分待办事项的优先级别,同时还是在提醒自己先做完最重要的事。对我来说,假如我在早上就查收电邮或查看人人网的话,我就无法让自己专注地做其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