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良好的“口业”是成功的基础

1.一言折尽“平身福”

俗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虽是出自无心,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语言非常重要,说不定哪一句话说得不对,或是说得让人听着刺耳,就会得罪别人。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要慎重。

首先,态度要诚恳,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双方都乐于沟通的氛围。态度傲慢并不能表现你的优越感,反而会暴露出你缺乏修养,这也是交谈的一大禁忌。但亲切友好的态度则会让对方甚至对手心里放松,让他愿意与你畅谈、倾诉。

其次,说话的时候语言要文明,这一点相当重要。使用文明语言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说话前,先将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等在脑子里过滤掉再开口,否则,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会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另外,隐私和敏感话题也要尽量少谈及,以免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

最后,还要注意的肢体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光注视对方,表情要自然,要不时地点头,适时地微笑。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会听不清彼此之间所要交谈的内容,也不宜太近,以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

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为凡人皆有其长处,也难免有短处。在谈话时,你要极力避免说别人的短处,否则,不仅会使别人的尊严受到损害,也会将你的品德缺陷暴露出来,所谓“一言折尽平生福”就是这个意思。

你要明白,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并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衷是你所不熟悉的。如果你贸然拿自己听到的片面之言到处宣扬,一旦事后彻底明白了真相,又怎么将说出去的话收回来呢?

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道世间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在你谈论别人的短处时,也许祸患的幼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种下。

想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最好给自己定下一条戒律:只颂扬别人的美德,永远不要用议论别人的短处来污辱你的口、污辱你的人格,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接触的朋友。

如果别人向你说某人的短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了就算,像保守自己的秘密一样谨缄金口,不可做传声筒,也不听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和谈论别人的短处一样,你也不可就表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认为你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人们则会觉得你居心不良。

2.生硬地质问只会坏事

星云大师在一次演讲中说:“有的人说话喜欢用问号,有的人说话喜欢用句号,还有的人说话喜欢用惊叹号,甚至有的人说话喜欢用删节号……喜欢用句号讲话的人,凡事总会给你一个交代或答案;喜欢用删节号讲话的人,只要你虚心探究,也总能知道他的内容;用惊叹号讲话的人,喜欢大惊小怪,虚张声势;唯有用问号讲话的人,内容比较复杂。”

问号,有时表达的是善意的关怀,这时产生的结果是好的;但有时,问号也会产生不良的结局。例如,对人问安时说:“你好吗?”“你吃过饭了吗?”“你近来如何?”这些都是善意的问号。也有的人跟人请示:“你对时局的看法如何?”“你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何见解?”这些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

最可怕的就是责备的问号——质问。

如:“你来这里干什么?”“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完?”“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吃那么多东西?”“你今天怎么起得那么迟?”用这种口气对人说话,很难有好的结果。

某日,在一辆公车上,前排座有两位乘客在谈话。

第一个人说:“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铁里的春天》,演得实在很好。”

“有什么好的?”另一个质问道。

“剧情不错,对改良社会风气有一番见解。”

“有什么见解?”仍然是质问的语气。

“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不良少年都是被迫走上歧路的吗?”说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人似乎有点不悦。

“这算是什么别有见解?”质问的语气还是那么重。

这两位乘客谈得很不投机,气氛很尴尬。问题就出在第二个乘客总用质问的语气谈话,这是最伤感情的。现在有些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

如果第二个乘客能换一种语气,坦白说出他对该部电影的见解,而不是用质问的方式令对方感到窘迫,谈话便能愉快地进行下去。

同样地,也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比如:“我想,昨天应该算是今年最酷热的一天了。”“你怎么知道?”

既然你知道对方说错了,昨天热度不过34℃,而前天却达到了35℃,那你就直接说出来好了,何必要先给对方一个令人难堪的质问呢?

谈话时习惯质问对方的人,多半心胸狭窄,好吹毛求疵、与人为难,或性情怪僻,或自大好胜。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为何打他一拳,被质问的人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假如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肯定会恼羞成怒,进而激起激烈的争辩。

诚实、虚心、坦白和尊敬别人,都是谈话所必备的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借以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愿别人损害你的自尊,别人也不会愿意接受你的质问。当你不认同他人的意见时,可以询问他这么想的原因,也可以向他解释你自己的想法,但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大方。如果你想让对方心悦诚服,那越是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就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被你的质问难住时,也许在形势上他败了,但他对你必定会怀恨在心。

虽然在朋友的笑谑中,偶尔以质问的语气开开玩笑是可以的,但不要常常用,以免成了习惯。因此,你要时刻提防自己的语气,温厚待人就是在为自己留余地。

有时候做人,不要用问号说话,肯定总比问号要好得多。比如,有人向你借一本书,你可以说没有,但你不能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买呢?”向你借钱,你可以不借,但不能问:“你老是借钱干什么?”找你做事,你也可以婉言谢绝,但不可以说:“你找我做,那你自己做什么?”这种问号式的对谈,很容易伤害彼此的感情。

3.留心生活,积累幽默素材

幽默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阅历,它可以天生,更可以后天培养。灵活运用“幽默”,有助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来也会事半功倍。当然,幽默要建立在对生活素材的充分积累上才会发挥效用,一味照搬照抄只会弄巧成拙。

在一个小饭馆里,一位客人点了一只鸡。当菜上来之后,客人发现这鸡的做法和平时不一样,感觉好像是不同的鸡块拼凑而成的,但他又不敢肯定,便问服务员:“我怎么发现这鸡的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呢?”这时服务员想调侃一下,就说:“先生,您到底是来吃鸡的,还是来和鸡跳舞的?”一语激起千层浪,客人听后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在侮辱他,于是找到餐馆经理大闹了一场。

幽默有个前提,就是你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份,还要弄清楚自己是否是一个具有幽默禀赋并能灵活运用的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是凭自己的兴致,不分场合地说一些你自己认为十分有趣的笑话,是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如果你的幽默与当时的形势及场合极不协调,那么你自认为的幽默或是笑话只会让周围的人不屑一顾,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会被人视为对自己的侮辱而遭到反对。

身份对于幽默很重要。对于身份高的人来说,想要“幽默”非常容易,因为会有很多人自发自愿地为位高权重者的“幽默”捧场。但是,当身份地位低的人面对地位高的人时,幽默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身份低的人用自嘲的方式来幽默,会比其他的形式更好。

在积累幽默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现成的幽默素材来表现幽默,如果这样做就能算作幽默家的话,那你未免把幽默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想成为真正的幽默家,需要头脑灵活,反应敏捷,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热爱生活,口才卓越。这比只是运用现成的小幽默故事要难得多,但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比其强得多,能充分地展现一个人卓尔不凡的交际风采。

积累幽默的素材,创造生活中的幽默,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因为,所有的幽默都来自生活,是生活的结晶。只要你对生活多留心,多去体悟,你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幽默的,你的幽默也才会非常自然、恰当,而不是显得做作。

有一次,小王和几个朋友在一起看书,其中一个看完一篇小说后十分惋惜地说:“这篇小说太好了,只可惜短了一些,不解渴!”小王立即接过话头说:“不解渴吗?我这里还有矿泉水。”这幽默的话语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又一次,小王在家里宴请几位朋友。席间,一位朋友抽烟时不小心把烟灰掉进了菜里,正在尴尬时,小王微笑着说:“你以为把烟灰放在菜里就能帮我们补钙吗?”一句话出口,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掉烟灰的朋友也早把那份尴尬笑没影了。

像这样随时随地能制造幽默的人,大家怎么能不喜欢他呢?

这样看来,幽默似乎又变得简单了,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但你要知道,任何幽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幽默的土壤。剧作家沙叶新认为,只有热爱生活并能深刻明察事物本质矛盾的人,才具有相应的幽默感。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积累的提炼,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挖掘。

有人曾经问喜剧大师卓别林:“为什么你的表演能使人从心里发笑,而别人却难以做到?”卓别林只回答了一句话:“那是生活教给我的。”所以,积累幽默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过程。留心生活,积累幽默材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过程。

幽默不是恶搞,不是简简单单逗人一乐。幽默要机智、会心,还要有一点点洒脱和大度。只有能灵活驾驭幽默的人,才能为语言增添色彩,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风度。但如果不切合场景,只学会幽默的皮毛,却抓不住幽默的精髓,轻则你的幽默成为无人理睬的冷笑话,重则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很多人都知道幽默的作用,也非常想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幽默的细胞,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谈笑风生。其实,幽默也是一种能力,可以后天培养。要做到在说话或演讲中幽默自如、游刃有余,就要提前准备好幽默素材。

英国前首相狄斯雷利的一次演讲十分成功,有个年轻人向他祝贺说:“您刚才那席即兴演说真是太棒啦!”

狄斯雷利回答道:“年轻人,这篇即兴演说稿我准备了20年。”

20年未免夸张了,但狄斯雷利告诉了演讲者一个道理——你要发表一个成功的演说,要想和听众打成一片,就要花时间去收集一些素材,如笑话、故事、趣闻或妙语等,这些幽默的佐料会使你融入他们的兴趣和思想之中。

任何一个伟大的即兴演说家,都是通过这种努力来获得成功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幽默的人,就要在平时细心积累幽默的素材。如果在你的脑海里熟练地记忆着几百个幽默笑话,你随口就能说出来,怎么可能会不幽默呢?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该怎样去积累幽默的素材呢?可以从我们自身或者身边的事物里来找素材。

(1)从自己的姓名上找素材。

一个姓胡的老教授很是幽默。在79岁高龄时,胡先生健步登上讲台,对众多学生朗声说笑道:“我姓胡,胡说八道的胡。”

学生们在胡先生谦虚的自我介绍中渐渐进入听讲的佳境。

当然,有些人的姓氏和名字可能很平常,很难从中找出幽默素材,所以,不必完全围绕姓名打转,其他的幽默素材还有很多。

(2)从自己的属相上找素材。

一位属猪的男士在他生日宴会上说:“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光临寒舍。近日物价上涨,猪肉走俏,我也年长了一岁,身价也翻了一番,因此在我这高老庄特备些薄酒,与诸位同乐。”一番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3)在自家的宠物身上找灵感。

有一天,一位女士带着她家的小狗逛公园,一位老太太看了她的狗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你家小狗的尾巴不是左右摆动,而是上下摇摆?”她回答道:“这完全是环境所致。我给它做的窝还是两年前的,那时候它还很小。”

(4)发牢骚也能产生幽默效果。

一个青年人过生日,他说:“诸位兄弟姐妹,今天是我的生日,大家都不必客气。一定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哎,过生日又长了一岁,可惜兄弟我一大把年纪了还是光棍一条。大家伙儿仔细瞅瞅,我可是一表人才,居然没一个女孩爱上我,你们说是不是很奇怪?我在这儿和你们打个赌,明年的今天,你们诸位等着瞧吧。”这时,有人笑着说了一句:“还等着瞧你这条光棍啊。”大家都笑成一团。

用过于严肃的态度生活,难免使人感到沉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总是唉声叹气,生活必然一片灰暗。换一种心态,调侃一下生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快乐。会调侃的人懂得如何给生活添加佐料,受到不公平待遇也能泰然处之,即使心情郁闷,也能通过开玩笑的方式给别人传达某种信息。这种人热爱生活,大智若愚,充满了人格魅力,深得众多朋友的喜爱,因此成功的机会也比一般人多。

4.说出别人爱听的赞美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希望受到周围人的赞美,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虽然我们都处于一个极小的天地里,但却自然地认为自己是这小天地中的重要人物。对于肉麻的奉承,我们会感到厌恶,但又渴望得到对方由衷的赞美,别人也一样。学会了赞美,有时可以绝处逢生。

19世纪初,一个穷困潦倒的英国青年一篇又一篇地向外投寄稿件,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编辑退回。正当他快要绝望时,他意外地收到了一位编辑的来信,信很短:“亲爱的,你的文章是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作品,年轻人,坚持写下去,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正是这几句赞美的话,给了绝望的青年勇气、力量和信心,让他坚持了下来。几年之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他就是狄更斯。

也许,那位编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就是他那封三言两语的信,竟会让一个人绝处逢生。

还有一位作家达尔科夫,他在孩提时代极为胆怯、害羞,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自信。一天,他的老师布置作业,让他们给一篇小说写续文。在长大后,他已无法回忆他写的那篇续文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老师给的评分究竟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而且永生不忘的是老师在他的作文的页边空白处写了四个字:“写得不错。”这四个字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中学剩余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经常将它们带给这位老师评阅。在她不断给予的鼓励下,达尔科夫成为了中学报纸的编辑,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人类天性渴望被认同,每个人天生都渴望能得到他人的赞赏。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说:“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行为专家认为,赞扬能促使一些行为重新出现。当大脑接收到赞扬的刺激,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状态就会调动起各种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声赞美,一句鼓励,再简单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温暖如三月的阳光。所以,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会赞美呢?

(1)真诚是前提。

赞美应该是以真诚为前提的,虚伪和做作只会让赞美显得苍白无力。虚假的赞美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让人认为是讽刺挖苦或者是溜须拍马,让人感到厌恶。俗话说:“心诚则灵。”真诚地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是对被赞美者的羡慕和钦佩,能使对方受到感染、发出共鸣。

(2)具体是真谛。

赞美应该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而言的,空洞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虚伪。过于笼统、空泛、抽象、缺乏具体内容的赞美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第一次见到某人,就对他大加赞美:“你真是个无比聪明、了不起的人物。”会让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如果在赞美之前加上一些定语,把要赞美的话语具体化,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如“听说你的文采不错,思路开阔,文笔犀利,直切要害,你真是个才子呀!”就要好得多。

(3)准确是灵魂。

准确是赞美的灵魂。所以,赞美时不要张冠李戴,以免闹出笑话。比如,一个妈妈赞美别人的儿子英语成绩比自己的儿子好:“你看人家某某,比我们家老二强多了,不用说26个字母,就连48个音标都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赞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4)及时是雨露。

人人都需要被赞美,这是人性使然。当下属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时,上司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孩子考试成绩有进步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朋友有了某方面的成就时,也要及时给予赞美。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5.倾听是获得他人好感的关键

有个整日坐在王座上的国王,一天,他收到了邻国王子送来的3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使者说王子要请教国王一个问题:3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回答正确的话,这3个金人都将全部归国王所有,回答错误的话只可获得一个金人。这可有点难住国王了,因为无论是称重量还是看做工,它们都是一模一样的。

最后,一位智慧的老臣拿着3根稻草走到金人面前。他把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掉了出来;然后,他又将一根稻草插入第二个金人的耳朵里,结果稻草从嘴巴里掉了出来;最后,他把第三根稻草插入第三个金人耳朵里,稻草掉进了肚子里。

老臣说:“最有价值的是第三个金人!第一个金人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第二个金人是用耳朵听了,用嘴巴说出来;第三个金人则是用心去倾听。”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一对会倾听的耳朵胜过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倾听是获得他人好感的关键,用心地倾听他人话语胜过在众人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那些整日在他人面前喋喋不休的人,总显得锋芒毕露、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话说多了,还有可能祸从口出。而静心倾听却没有这些弊病,而且益处颇多。用心倾听别人说话,别人会觉得你谦虚好学、诚实可靠、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述说,写下了《聊斋志异》;唐太宗因为能够倾听魏征等人直谏,成就了大唐盛世;刘玄德因为恭听诸葛亮之言,而问鼎三国。

一个不懂得用心倾听的人,通常也是不尊重别人观点和立场、孤傲自大的人,这种人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他人反感的对象。用心倾听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它不仅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更是解决矛盾冲突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

刚工作不久的兰兰在一个小店里买了一件连衣裙,但刚过不久,她就发现衣服起皱得厉害,于是,她拿着裙子来小店退换。她想跟售货员说说事情的经过,但售货员总是打断她的话。“我们卖了几十件这样的裙子,您是第一个找上门来抱怨衣服起皱的人。”兰兰听了很生气,二人因此吵了起来。

正在此时,老板娘来了。她很内行,向兰兰询问起了事情经过。兰兰说话的时候,她一句话没讲,很安静地听兰兰把话讲完。之后,她也听了听自家售货员的观点。听完后,她就开始反驳售货员,并帮兰兰说话。她不仅指出了裙子起皱的问题,还强调说店里不应当出售使顾客不满意的货品,应该立即退回厂家。当然,她也承认她不知道裙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您想怎么处理?我尊重您的意见。”她对兰兰说。

兰兰仍旧要求退货,她爽快地答应了。兰兰心中觉得愧疚,就换买了另一条裙子。之后,兰兰成了小店的常客。

倾听的能力能帮我们构建稳定的人际关系。凡是高明的谈话者,都有很好的倾听能力。他们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能够体察别人的感情,体谅别人的难处,宽恕别人的错误,容忍别人的缺点;他们有耐心,能够长时间地听取别人零乱、不成熟甚至是语无伦次的谈话;他们还拥有一颗谦虚的心,一颗善于学习的心,能够从别人的谈话中找到要害,用别人的思想来提升自己;他们又都是有趣的人,偶尔听到别人说出有趣的话,就会心地笑,当别人讲出一些经典话语时,就连连点头。由于具备这种素质,高明的谈话者往往能深刻洞察别人的心思,他说出口的话也能深入对方内心。

希腊哲人芝诺说:“我们之所以长着两只耳朵一张嘴,是为了多听少说。”当一个青年向他滔滔不绝地说话时,他打断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

确实,有许多能言会道的人,他们的嘴是身上最发达的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嘴巴都是他们身上最锋利的武器。他们只想表达自己,却很少有心情去倾听他人。虽然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但并不了解别人,人缘一般。只有让对方多说,了解他的机会才会越多。而越了解一个人,你就越能赢得他的好感,他就越愿意与你打交道。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专家达尼尔格兰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每三个女大学生分成一组,每一组由两名同校女大学生和另外一名外校女大学生组成,让她们进行10分钟的交谈。在这个谈话过程中,因为三人中有两人是同一所大学的,所以大家谈话的时候就会自然的忽视另外一名。结果,正常对话的同校女大学生在交流中使用的重音仅占谈话的11%,而被忽视的那名外校女大学生的对话重音达到了41%。而且,在这些被忽视的外校女大学生中,也就是重音使用频繁41%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人感到自己性格内向。

这个试验说明,当两个同校女生毫无顾忌地说话时,会夺走另一个外校女生的发言权,导致她因内心不舒服而出现说话声音增大的现象,这表明她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因此,与人聊天时,别只顾着自己说,也要问问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多听别人说,引导别人多说,才是有效的沟通之道。

想做一个高明的谈话者,还是想做一个滔滔不绝但令人反感的人,由你自己决定。

6.不妄语,信用自能帮人赚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做人的信用度。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在现在的生意场上,公司、企业做广告、做宣传,树立公司、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就是想提高自身的信用度。信用度高了,人们才会相信你,和你有来往,成交生意,你办事才会容易成功。

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个人的品牌,是办事的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失去了还可以重新获得,而无形资本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获得了。因此办事再困难,也不能透支无形资本。

诸葛亮有一次与司马懿交锋,双方僵持数天,司马懿就是死守阵地,不肯向蜀军发动进攻。诸葛亮为安全起见,派大将姜维、马岱把守险要关口,以防魏军突袭。

这天,长史杨仪到帐中向诸葛亮禀报:“丞相上次规定士兵100天一换班,今已到期,不知是否……”诸葛亮说:“当然,依规定行事,交班。”众士兵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军营。忽然探子报魏军已杀到城下,蜀兵一时慌乱了起来。

杨仪说:“魏军来势凶猛,丞相是否把要换班的4万军兵留下,以便退敌急用。”诸葛亮摆手说:“不可。我们行军打仗,以信为本,让那些换班的士兵离开营房吧。”众士兵闻言感动不已,纷纷大喊:“丞相如此爱护我们,我们无以报答丞相,决不离开丞相一步。”结果,蜀兵人人振奋,群情激昂,奋勇杀敌,魏军一路溃散,败下阵来。

诸葛亮向来恪守原则,当换班的日期来到,就毫不犹豫地交班,就是司马懿来攻城也不违反原则。以信为本,诚信待人,终于成就了他。

顾炎武曾以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当朋友托我们办事时,能做到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就不要一口应承下来,不要做“言过其实”的许诺。因为,诺言能否兑现,除了个人努力的问题,还有客观条件的因素。平时可以办到的事,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时又办不到了,这种情形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更不能明知办不到还打肿脸充胖子,逞能许下“寡信”的“轻诺”。当你无法兑现诺言时,不仅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还会失去更多的朋友。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却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贷款。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可以帮忙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请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搞得很被动。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吗?你就算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他能说什么呢?只好不迭地道歉。

有些人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向他人承诺,而有些人则是因为喜欢胡乱吹嘘自己的能力,随随便便向别人夸下海口,承诺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自己的人缘也搞臭了。

某厂职工小方经常向同事炫耀自己在市房管所有熟人,能办房产证,而且花钱少、办事快。刚开始,人们还信以为真,有些急于办理房产证的同事便交钱相托,但时过多日,不见回音,问到小方,他说:“近来人家事儿太多,再等等。”拖得时间长了,同事们对他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便想向他讨回钱,他找理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懂不懂?你的事儿虽然没办成,可我该跑的跑了,该请的请了,你不能让我为你掏腰包吧?”言下之意,钱没了。

从此以后,小方说的话再也没人信了,以至于人们在闲暇聊天时,只要小方往人群里一站,大伙好像有一种默契似的,始而缄默不语,继而纷纷散去。

既然许下了诺言,就不能反悔。所以,不要轻易向人承诺,这是不失信于人的最好方法。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无能力兑现的问题。一个人经常答应自己无力完成的事,当然会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TIPS:培养好口才

有位美国政界要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个性和口才的能力比起外语知识和哈佛大学的文凭更为重要。”的确,口才很重要。但你也许会说:“我天生内向,不善言辞,见人就脸红,没口才。”

良好的口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就像庄稼需要施肥、道路需要整修一样,口才也需要培养。

第一项素质:响度

想要别人赞美你的言谈,首先要别人能够听到你说的是什么,让别人能够明白你的意思。成功的演说家更是要求不拿话筒都能让最后一排的听众听清楚他在说什么。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天生腼腆,说起话来犹如蚊呐,哪怕是面对面地交谈,你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他在说什么,这就导致了这些人的口才输在了起跑线上。

现在通用的练习方法是大声地喊叫,不过这还是有些不妥,因为我们平时说话毕竟不是喊叫,有成果也可能只是你的声音被喊大了,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演说者为了让远处的人听见自己的演说而采取撕心裂肺的狂呼方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抗拒训练法,而且研究也表明,人说话是以自己是否听得清楚为调整声音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用干扰自己听觉的手段强迫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量,方法如下:

你可以戴上耳机,放着自己比较喜欢听的音乐,然后再跟别人说话,或者自己进行朗读,此时,你的声音至少是平时的1.5倍以上。如果长时间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声音的响度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食堂、公交车等嘈杂的地方也是不错的训练场所,你可以带着好友去那些地方聊天,因为在那里,你的声音一定要超过周围的声音才能被好友听到。长久坚持下来,你的发声肌肉会得到非常好的训练。

如果你的声音不是太小,而是太大了,你可以选择到图书馆等安静的地方谈话、朗读。按照常理来讲,这些地方可以使自己说话的高声音得到一些控制。

第二项素质:清晰

倘若你的声音十分洪亮,可是吐字却含糊不清,那么想让别人为自己的言语喝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说话不一定要像播音员一样字字都咬准,但也一定要每个音节都清晰可辨。据观察,说话不清晰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说话太快,一种是说话连字。但是不管表征怎样,其本质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当问说话不清楚的人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时,得到的回答总是非常的肯定,但是当把他们说的话录下来放给他们听时,他们都不敢相信话是自己说的。事实上是,我们说话是在传递信息,而你要传递的信息自己当然非常了解,于是乎,你觉得别人也会像你一样了解,而完全没有注意传递的信息会失真。换一句话来讲,你是以说话者的角度来认定听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因此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含混不清的传递方式,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习惯。

要想改掉这种坏毛病,首先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里建议采用角色互换法。

买一个录音机,每天有意识地把自己所说的话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等下次说话的时候,再刻意留心自己含混不清的地方,并加以纠正。这是学习外语时常用的办法,效果不错,那为什么不在学说普通话上试试呢?

如果以上办法不大适用,可以考虑一下“磨练出金法”,它源自于古希腊一位含石苦练演讲的口吃演说家。当然,你无须那么悲壮,只需要含着一颗糖,然后拿着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朗诵练习。如果你的普通话不大标准,那么给小孩使用的那种带拼音的书籍应是佳选。当然,为了提高练习的效果,能录下来回放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