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与营销推广

1.依法保护“护街”

清河坊从依法保护“护街”、培育老字号“富街”、发展市井文化“活街”、接轨国际旅游“强街”的工作思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传承历史文化之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形象。

保护修缮前的清河坊历史街区除了胡庆余堂国药号、羊汤饭店、状元馆等百年老店外,大多是一些棉花店、箍桶店、打铜铺、竹编铺、鞋帽铺等传统的手工作坊,商业办公居住混杂,民居建筑年代久远,皆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一些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亟待重新挖掘和恢复保护。清河坊管委会对街区的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传统民居、名人住宅进行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保护,正确处理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关系。杭州上城区政府汲取国内外名城保护的成功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河坊街进行保护、建设,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加以保护,进行定位和合理布局。部分无法恢复其原始业态的商业建筑在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经营需求的情况下,根据相关保护办法,吸引民间资本经营相关业态,允许商业经营者在保护其建筑外立面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内部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但以提高经营门槛的方式来避免招商经营活动对历史建筑的原貌造成破坏(如张允升百货商店,目前由外资企业在经营,宓大昌旱烟店由老字号餐饮企业王润兴在经营。);对于一些名人故居,允许投资人作为“私人会所”和“行业会馆”使用(如胡敬斋旧居现为观复会所),以避免商业经营带来的较大幅度的破坏。

2.培育老字号“富街”

清河坊历史街区在杭州历史上有极高的商业文化地位,100多年来,这里曾出现过孔凤春化妆品店、方回春堂国药号、张允生百货商店、翁隆盛茶号、方裕和南北货商店等著名商店。按照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业态定位,通过恢复、保护和招引老字号企业,培育传统商业。一些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百年中医药老店,如今又出现在河坊街上,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国药号也相继在清河坊落户,有着晚清“杭药六大家”的四大中医药馆均恢复在清河坊营业。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胡庆余堂周边,已形成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圈子。目前清河坊历史街区内拥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万隆火腿庄等30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业态涉及中医药、日用品、餐饮、食品加工等。这些老字号延续了清河坊的历史文脉,再现了当地的历史场景,成为清河坊一大特色品牌。

3.发展市井文化“活街”

清河坊2001年开街之时就对其业态布局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街道两侧的商业用坊用于经营丝绸、茶叶等杭州土特产品及古玩、书画、特色工艺品等一些符合古街氛围的业态,以商兴旅,以旅带商。街道中央则设置了古色古香的工艺亭,着力引进、挖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无形的文化相互烘托,共同构成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年来,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在引进民间艺术,挖掘民间艺术方面深入持续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了中国民协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建立了全国民间艺人库,把民间艺人的引进工作作为重要的扶持项目来抓,并成立了清河坊民间艺人协会。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民间艺人在这里展示绝活,再现了热闹的市井生活景象。同时,街区每年定期举办吴山庙会、元宵灯会、中国民间艺人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中,增添了街区的人文色彩,提升了街区的品位和效益。

4.接轨国际旅游“强街”

为推广清河坊的民俗文化品牌,清河坊历史街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接轨国际旅游上迈出了崭新的步伐,拓宽了新的交流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景区先后组织民间艺人参加马来西亚新春文化交流活动,与韩国的仁寺洞结成了友好街,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连续举办了两届中韩文化交流活动,成功地承办了CIOFF2009亚洲大洋洲分会。

2009年9月,南宋御街·中山路精彩开街,以展示都城风采、恢复城市记忆、重塑空间肌理、再现市井生活、交融中西文化、挖掘和展示东方文化为目标,引进国际名企、名店、名品,吸纳和展现西方文化,让老年人在这里追忆历史,青年人在这里体验时尚,外国人在这里感受中国,中国人在这里品味世界,并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打造东西方生活文化交融示范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文的“中国生活品质第一街”。